文筆指藍天—大理三塔

作者: dlhclhc

導讀文筆,並非文才之筆,文秀之筆,而是塔。 在我的故鄉大理,就喜歡把塔叫做“文筆”。 這是一個頗有詩意又頗未形像的名字。比之於梵文“翠堵坡”,後來我國詩文中譯的“浮圖”,“塔陀”都美多了。試想在碧藍的晴空之下,一塔聳天,那尖尖的塔頂不就是蘸滿激情的筆端?仿佛大地在凝神深思,頃刻之間,就要在一張蔚藍色的大紙上,寫下一個民族光輝的歷史和它 ...

文筆,並非文才之筆,文秀之筆,而是塔。

在我的故鄉大理,就喜歡把塔叫做“文筆”。

這是一個頗有詩意又頗未形像的名字。比之於梵文“翠堵坡”,後來我國詩文中譯的“浮圖”,“塔陀”都美多了。試想在碧藍的晴空之下,一塔聳天,那尖尖的塔頂不就是蘸滿激情的筆端?仿佛大地在凝神深思,頃刻之間,就要在一張蔚藍色的大紙上,寫下一個民族光輝的歷史和它璀璨的文化。

意大利的比薩斜塔被認為是一大奇觀,很多游人趨之若騖。其實,斜塔何須到意大利看呢。很多人大概還不知道,大理三塔中的一對小塔就是斜塔,不知是當初建築師的有意設計,抑或是三塔歷經千年風雨剝蝕、地震、雷擊,使得兩小塔以同樣的度數向內傾斜約90釐米,故明代有“兩小塔如翼內向”之記載。奇怪的是,千尋塔卻如巨人屹立,至今紋絲不動。站在千尋塔下看兩小塔,有如靈俏的小童躬身而立,煞是可愛。

1000多年以前是怎樣建造起這三座塔的呢?傳說是采用墊一層土砌一層塔的做法,塔建好後,才將土逐層挖去。在當時缺乏現代化工具的情況下,運土運磚,當然只有靠人力和畜力。壘起一座近70米高的土山,然後又挖去,這樣的工程在今天也是十分浩大的。


精選遊記: 大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