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出發來陽朔的前一天晚上,無意間在網上看一條新聞,說的是在陽朔往南的平樂縣榕津村是一個有千多年歷史的古鎮。所以第二天的行程就是去尋找一下所謂的“榕津古鎮”,想來榕津應該比不上麗江的古城,但希望不要使我太失望。在陽朔找了近一個小時才坐上開往平樂的班車,車票8元。開往平樂的車真不多,好像半個小時才有一班,可以在汽車站裡坐。當車開了近一個小時後,路過一個叫“二塘”的小鎮,這時我知道離平樂大約只有十公裡了。為什麼?老媽教我的,“塘”是古代的一種計量單位,一塘為十裡,二塘自然就是二十裡路。一到平樂,馬上找車去榕津。車站裡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就在車站的外面有不少的“柳微五菱”都是拉客的,坐上往青龍,源興方向的車就可以路過,路程約24公裡。“柳微五菱”一出平樂,竟直奔二塘。原來就在二塘汽車站前是一個分叉路口,一條通往平樂,另一條通往榕津、青龍。暈,早知就直接在二塘下車,再坐上去青龍的車,這樣省錢省時間。
車到榕津,剛好今天正是一個集市日,人山人海,將公路都堵起來了。離開公路,走到路邊的集市裡。忽然發現一棵大榕樹上釘著一塊木牌,上書“旅游勝地,嚴禁破壞”。想笑,但又不敢笑出來。
再往前走,一眼還是看到幾棵大榕樹,榕樹應該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樹齡,要好幾個人手拉手才能夠圍一圈。榕樹下的應該就是新聞中提到的古戲台了。但此時的古戲台前面的一片空地上,一家不知是什麼來頭的公司架個小舞台正在促銷它的照相機,主持人還在賣命地叫著:“100元的照相機,絕對是真的,不是一次性的….”古戲台上的不再是演員,而滿是看熱鬧的村民。再一看榕樹上,竟也有二三十人坐在上面看“戲”。想來這是千年以來看戲形成的習俗。這時想起了以前的伙伴龍,如果他現在在我身旁,榕樹上自然會再多出兩個人的身影。往前走,就是舊時的城門,很小,只能夠三四個人並肩行,上書“通津履泰”幾個大字。進得城門,從右邊繞上城門上的小房間,裡面供著一個不知名的神仙,香火還不少。
城門內的街就是所謂的古街道,現在叫作“榕津大街”。街道是古老的,幾乎所有的房子裡都還住著人。有幾間大房子,看像是以前的富人所擁有,但由門口、窗口從外往裡望去,得到的是搖搖欲墜的感覺。繼續往前走,來到“粵東會館”。本不知這裡個什麼地方,進去之後發現供著媽祖。香火很旺,人不少。牆上還刻著建立館時,某某人捐了多少兩白銀。看來這個館是建立了一段日子了,牆上已經長滿了雜草。“粵東會館”出來往前直走到頭,是一條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橋。可惜在河邊上堆了不少的垃圾,影響村容。在小河邊看到的還是榕樹。其中一棵榕樹斜向旁邊的一堵圍牆,樹干上長出的一些根已經和圍牆摻和為一體,這樣一來榕樹和圍牆就形成了一道通往河邊的小門。榕樹下有兩個舊時的吸水工具,用力壓一下,清涼的井水就會擁出來。三百多米長的街道,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好,或許是我小時候的生活環境破壞了古街道給我的印像,或許是我的要求太高了。街道有不少的moto,加上各家各戶中傳出的電視聲音,使人清楚的認識到現在不是在古代,而是在二十一世紀。
回到“粵東會館”,在這裡往會館的後面叉出一條小巷。發現在會館的後面(也就是媽祖的背後)就是老年人娛樂中心。十幾張桌子都坐滿了老人,真是會享受。在小巷的末端順著青石板往右走,會看到一個太平門。進得門後,就是另一條古街道,“榕津十字街”。不知為什麼會起這麼一個名字。“榕津十字街”的另一端就連到“榕津大街”上,看來十字街不過是大街的一個小巷而已。
回到平樂汽車站,有直達桂林的快車,行車時間約兩個小時。晚上和桂林的同學一起吃飯,他告訴我榕津的榕樹沒有劉三姐那裡的那棵榕樹那麼大。
這就我獨逛榕津時,眼中所看到的“榕津古鎮”。如果你認識那裡的人,說不定他會讓你發現一些什麼新的東西。總的來說,“榕津古鎮”並沒有什麼特色的東西,有的只是幾棵百年大榕樹,但不是最大的。如果你有多余時間,沒有目標,就去那裡看看;如果你沒有多余時間,而且已經有了自己的計劃,那就將勸你去“榕津古鎮”的那個人一腳踹到漓江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