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9.21星期日天氣:多雲盡管昨夜打牌打到12點鐘,但依舊無法改變我早起看清晨中西塘的決心,並且我還肩負著叫其他三人起床的任務,也不知是否是這些原因,雖然很困,但輾轉反側,始終無法入睡,直到聽到房東家不知放在何處也不知何年代的古鐘敲響1下後,才漸漸昏昏睡去。或許是身在異鄉,夢也變得淺薄起來,遠處公雞的叫聲,近處鳥兒的叫聲,都將我從睡夢中喚醒,朦朧中看看時間才不過5:30,但情緒卻一下子興奮起來,無法再睡,就起床洗漱,待一切收拾完畢,走到街道上來時,來來往往的人已漸漸多了起來。旁邊的店鋪已陸續開張,更有些像我一樣的自助游客也已經拿著相機東拍西照了。清晨中的西塘,從裡到外都透出一種寧靜、秀美。
等我們兩個女孩都轉好一圈,兩個男孩才收拾完畢,回到住處急忙拉他們到永寧橋那裡,吃眾所周知的小餛飩和豆腐花,情緒越發高漲。我趁餛飩還沒好的時候,迫不及待地先買了碗豆腐花,1。5元一碗,一嘗果然名不虛傳,豆腐花很細、很嫩,入口即化,比原來吃到的都要細嫩許多,聽攤主說他的豆腐花是手磨的,所以才會這麼細的,而平日裡我們吃到的都是機器磨出來的,所以味道上自然大相徑庭。不禁想到一個問題,機械化到底是好還是壞?機械化的確帶來許多方便,也推動了社會的前進,但許多東西用機器做出來後,往往都失去了原來手工制作的味道。等我的豆腐花吃好,小餛飩也做好了,完全不顧淑女形像,接著津津有味地吃起來。不過,先要提一下豆腐花攤的行頭以及攤主。豆腐花攤的行頭是我所見過賣早點攤頭裡面最有味道的,那是個古香古色的行頭,我猜想原本應該是一件放在家中的家具,感覺有些像梳妝台,上面有幾個小抽屜,下面有個門,旁邊是鏤空的,很別致,一下子就將我吸引住,自然少不了拍照留念,旁邊一個小伙子也一樣拍照,或許也和我一樣,被深深吸引了吧。小餛飩皮子非常薄,我印像裡面只有小時候去外婆家時,在青浦汽車站對面的早餐店裡吃到過這麼薄皮的小餛飩,除此以外似乎就再沒吃過,雖然餡不是很多,但味道很鮮美,吃完後還想吃。在我們吃的時候,我想拍張大家吃的照片,正拍著,攤主過來對我說,你也去吃我來給你們拍。話說完,就將相機拿了過去,之後我看到他把相機反過來拿著,我一看知道他肯定把我的光學相機當數碼相機了,因為現在數碼相機的取景屏都是面對自己的,我趕忙說師傅您拿反了,我這不是數碼相機,或許被我嚇到的老師傅有些不好意思,就遞給旁邊等候要吃餛飩的年輕人,讓他們幫我們拍。雖然老師傅沒有幫我們拍成,但我心中著實敬佩他 ,這麼大年紀,竟如此時尚,看來我不買個數碼相機也太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在我們吃餛飩的時候,大家都對餛飩皮這麼薄十分感興趣,便問老師傅,但不知老師傅是不是沒聽清,還是出於商業秘密不能透露,他沒有回答,留下一個疑問讓我們自己琢磨,或許這樣更加難忘吧。這是一頓再簡單不過的早飯,但因為有了特殊的賣家、別致的攤設以及吃客燦爛的心情,而變得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呢。
吃過早飯,悠閑地在煙雨長廊下閑逛,細細品味著清晨中的古鎮。西塘就仿佛是味道醇厚的功夫茶,需要品茗之人用時間去品味,而不能豪飲而下,那樣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味道,雖然我並不喝茶。河兩旁的人家都陸續開始了一天的生活,如眾多平常百姓家一樣,平淡而實在。不少年紀較長的婦女蹲在河岸旁通向河的小平台,在河中洗衣服;還有一些人,拎出自家的蜂窩煤爐灶,在自家門口生著火,就這樣炊煙裊裊升起,雖然不是傍晚,但也為小鎮罩上一層朦朧的薄紗,憑添幾分嫵媚和嬌美。不知是否是愛屋及烏的緣故,連蜂窩煤燃燒的縷縷青煙飄進鼻腔中,都不感覺那麼難受,似乎還忍不住都聞幾下,我要被這裡俘虜了。一路走來,看到更多的是一家老小自在地吃著早飯,他們每個人手中端著一個中號的瓷碗,或坐或立於自家房門口,邊吃飯邊說著家常話,相形之下,我們倒成了多余的人,影響了人家自在的生活,但或許來得人多了,他們並不感覺奇怪,也有些習以為常,任憑煙雨長廊下人來人往,卻毫沒有影響他們享受天倫之樂。喜歡觀察的我留心看了一下,發現他們早飯都吃大米粥(不知到底是用粥,還是該用稀飯,不知南方人到底習慣用那個詞來形容),但決不是上海人所說的泡飯。那肯定是慢火熬出來的粥,大米由於吸飽了水分而變得晶瑩剔透,也因為熬的夠火候而十分粘稠,沒有湊到跟前似乎就已經聞到了香味。而大米粥的最佳拍檔莫過於醬菜了(北方人通常都稱之為鹹菜,而南方人所指的鹹菜通常是指雪菜),差不多每個碗中都放著一塊西塘特產――大頭菜,其實就是一種自家腌制的醬菜,小時候在外婆家中就經常吃到,而且也是配稀飯吃的,是用醬油泡制而成,鹹中略帶些甜,很鮮美呢,只不過現在城市裡會腌制的人越來越少,於是原本上不了台面的醬菜反而成了稀罕物,不知是該為生活水平提高而高興還是該為古老東西的逐漸消失而低落。
我們就這樣慢悠悠地閑逛著,從永寧橋沿著煙雨長廊經過送子來鳳橋來到環秀橋,從環秀橋上走到上西街,再從上西街走回到永寧橋,之後走進燒香港。時下已是秋天,天高氣爽,藍天白雲,更有陽光灑下來,甚是舒服。走到聖堂茶樓後,萌生了喝茶打牌的念頭,於是在秋日的早晨,選擇一倚窗伴水的位置,邊喝茶邊打牌,這種悠閑與愜意怎一個舒服了得。身處一個古香古色的環境之中,喝著主人泡制的綠茶,欣賞著窗外綠綠的楊柳隨風搖曳,更有習習涼風帶著絲絲河水的濕潤拂面而來,真希望時間在這一刻停下腳步,和我一起享受著美妙的時刻吧。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河岸對面的石路上就傳來人聲鼎沸的嘈雜聲,導游的解說從旅游團標志之一的喇叭裡傳出,更顯尖銳、刺耳,接著就是大隊人馬的腳步聲,興奮的高談闊論聲,其間還夾雜著小孩子的哭鬧聲,交織在一起,如同刺耳的響雷穿透寂靜的黑夜一般,給這樣一個寧靜、安詳的早晨帶來不和諧的聲音,令我加倍珍惜他們浩浩蕩蕩走過後的片刻安寧,但通常都是好景不長,一批過去不久又會有新的一批紛至沓來,帶來同樣的嘈雜、同樣的不和諧。只好慶幸將西塘最美的夜和清晨都盡收眼底,更銘記在心裡,有它們的陪伴便足夠了,就將這喧鬧的白天留給那些喧囂的人們吧。
打牌到近中午時分,考慮到下午回去的時間,從茶樓出來後,便直奔早已計劃好的午飯場所――“響堂”,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在網上的知名度也是響亮有名的,雖然褒貶不一,但總要吃過才能有所評價嘛。我們去時人還不是很多,“響堂”和“醉芙蓉”緊挨著,兩家店的規模和擺設都差不多,很容易就認錯了,而兩家的生意也都差不多,我們最終還是堅決地在“響堂”坐下來。老板把菜單遞上來,由於許多特色菜都已經吃過,就想找些沒吃過的嘗嘗,於是點了“香辣小龍蝦18元”、“蟬翼包圓18元”、“蝦米葫蘆8元”、“絲瓜油球10元”、“番茄蛋湯6元”,由於經常從送子龍蹄的店面走過,被擺放著的一個個蹄膀的色香深深吸引,很想嘗嘗看,如果味道好的話可以買一個帶回去慢慢享用,就托老板娘到送子龍蹄那裡幫我們拿一個,錢一起付給她,15元一斤,我們要的那個28元。不知是否後來人多的緣故,上菜的速度挺慢的,而且我們吃過後感覺味道實在一般,甚至有些失望,或許期望值太高了吧。“香辣小龍蝦”的香和辣還算到位吧,但因為小龍蝦做法都大同小異,所以也並沒有什麼太好或太壞。蟬翼包圓是豆腐衣裡面裹上薺菜和肉蒸制而成,薺菜的清淡彌補了肉的油膩,再加上薄薄的豆腐衣,吃起來還是很爽口也很香的,應該是我們所點菜裡面味道最好的一道了。接下來的蝦米葫蘆和絲瓜油球都太令人失望,所謂蝦米葫蘆就是小蝦米和夜開花一起炒,或許他們那裡管夜開花叫葫蘆吧;絲瓜油球就是絲瓜燒油豆腐,我們一看都大跌眼鏡,實在是家常菜水准,味道也實在一般,我覺得我炒出來的味道都未必比她的差,於是我們分析可能就是老板娘在那裡炒的,不禁想到曾經有網友說這樣的小飯店也就是這樣的水平了,終於理解了這話的含義。不過吃飯的口味大家各不相同,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好就是這個道理,到底哪裡好吃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吃過中飯,回去收拾東西,便准備回上海了。最後還是買了阿牛的粉蒸肉和送子龍蹄,回來吃過後感覺阿牛的粉蒸肉實在不怎麼樣,送子龍蹄還可以,只是每次不能多吃。需要提醒大家的就是千萬要嘗過以後再買,否則買回來不好吃就很不劃算,又辛苦又心疼呀(因為帶回來後實在感覺不好吃,最後剩下兩個就扔掉了)。打算乘14:19的K826次返回上海,於是12:45離開了這個生活著的千年古鎮。
走出古鎮,來到昨天下出租車的地方,本想打車到嘉善火車站,可在那裡左等右等也等不到出租車,或許那個時間到西塘的人已經很少了,因而出租車也很少,後來只好邊走邊等,直到走到農工商,也沒有碰到出租車,恰好農工商對面停著幾輛中巴車,其中第一輛的售票員在路邊招呼我們,說他們的車馬上就開,到火車站的,由於看到網上有網友說中巴車繞道,怕趕不上火車,便反復強調我們是要趕火車的,她也反復咬定肯定沒問題,如果趕不上就不要錢,我們看等出租車無望,就上了中巴車,還好沒過多久車就開了,而且一路上也並沒有繞道,從西塘開到火車站只用了15分鐘,每個人3元,還算不錯。這裡提醒各位,返程的時間要自己把握好,如果是中午時間返回的話,出租車或許不是那麼好找的,時間余量要放足。從嘉善上車的人滿多的,在車站上還遇到早上在餛飩攤幫我們照相的兩位朋友,大家微笑著互相致意,都是“驢友”嘛。雖然買不到座位,但上車基本都能找到座位,而且只有短短45分鐘的路程,站一會就到了。就這樣帶著無盡的戀戀不舍以及改日再來的決心,隨著火車漸漸開動,我在內心和西塘說聲再見,再見就是再次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