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9.20星期六天氣:多雲西塘,對我而言,曾經只是一個空洞的地名,聽多了關於周莊和烏鎮商業化氣息過濃的消息對這個傳聞中依舊保持著原汁原味水鄉風格的古鎮,多少有些半信半疑。到網上查閱了大量資料,從眾多網友風格迥異的游記中,漸漸勾勒出自己想像中的西塘,對西塘的向往也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累積。當出行這日真正到來時,自然激動不已。就仿佛重回少兒時代,為每次春游之類的活動興奮地無法入睡,即使目的地不過只是公園、動物園之類的去過N次的地方,可那份激動和熱情卻是一成不變的,現在想起來還真的好懷念。
參考網友推薦的路線,我們乘坐9:50從梅隴開出的K823次,到嘉善只有10:36,出站後便直奔出租車。起初問了一輛停在火車站廣場內的出租車司機,他一口價25元到西塘,沒有商量余地,還振振有辭說什麼要交費,20元就賺不到錢。但我們有從網上的資料,根本不理會他的堅持,就往外面走,沒多遠就碰到一輛剛放下客人的出租車,問司機也說25元,但我們還20元後,他爽快地答應了。在開往西塘的路上與司機聊天,司機說通往西塘的路是剛修的,是專為發展旅游修的,過西塘後沒多久路就不好走了,而且還告訴我們黃菊就是西塘人,我們都說還真不知道呢。就這樣邊聊邊看外面的風景,路況很好,車開得很快,不多時就看到網友提到的農工商,我知道應該不遠了,果然不多時司機就在郵電東路停下車。下車環視,看到周圍都是些仿古的建築,也就是樓頂都依照江南民居進行處理和修飾,或許是為了和古鎮協調吧。
但在視線範圍內,似乎看不到什麼老房子,問路之後帶著滿腹疑問邊走邊留意是否有什麼標志。迎面碰到不少像我們一樣自助的年輕人,於是安心許多。向前走看到一條巷子,便試探性走進去看是否可以走通,沒想到裡面卻是一家飯店,好像叫靜怡軒,由於老房子光線很暗,走進去看似乎走不通,就連忙退了出來。後來才知道從靜怡軒裡面可以走出去,藏在它後面的就是有名的石皮弄,這是我們後來從石皮弄走到底後發現了靜怡軒才恍然大悟的。我們接著前行,看到前面的唐家弄時再次決定走進去一探究竟,好像有些探險的味道呦,^_^。幾個人走在弄堂裡興奮不已,本剛打算拿出相機拍照,還沒擺好姿勢,就看到後面來了一輛黃包車,狹窄的弄堂裡根本避讓不開,我們只好放棄拍照的打算,趕忙走出巷子,就這樣,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與美麗的西塘正面相遇了,也就這樣糊裡糊塗地揭開了西塘神秘的面紗。
那時已經11點多了,正逢游人正旺之時,雖然街上的小吃和古玩都吸引著我們,但尋找住處卻是首要任務,只好收回好奇的眼光步履匆匆行走在石板路上。由於是周六,而且時間也不早了,網上有名的幾處都已客滿,比如“桐村雅居”、“姚宅”的房間都被網友打電話預定完了,真沒想到會如此緊張。一個當地人帶著我們一路找過去,看了幾家,都不是很理想,最後選擇了環秀橋附近的環秀旅舍。臨水的房間也已經沒有了,只剩下臨街的兩間,條件還可以,就安頓下來。那個當地人在我們決定住下來後問我們是否需要黃包車服務,我們才明白他這麼辛苦帶我們找住處的用意,雖然並不太想坐,但想到他畢竟也辛苦地走了那麼多路,就讓他留下手機號碼,等我們需要的時候再和他聯系。看到他並沒有因為我們不照顧他生意而改變態度,多少令我們有些不好意思。
依照網友的推薦,來到“又一村”吃飯。“又一村”位於西大街東邊,門口“又一村老鴨煲”的旗隨風飄揚著,如果不是看到旗幟還有門口前的小招牌,差點就錯過了。一樓靠窗的座位已經坐滿,就到二樓選一臨窗伴水的位置,報出的是已經可以背出的菜單,“汾湖蝦25元、椒鹽南瓜8元、醤爆螺螄8元、清蒸白絲魚35元、老鴨餛飩煲25元、菱角毛豆8元”,或許是大家都餓了,所以一下子點了那麼多,等菜上來才發現好像太多了。在等菜的時候,老板娘送上來一口粽。汾湖蝦應該是當地的河蝦,個頭比平時菜場裡賣的蝦小很多,顏色也淺一些,但卻很新鮮,只是水煮的味道略淡。清蒸白絲魚,或許蒸的時間有些久了,肉吃起來有些老,似乎有些美中不足。老鴨餛飩煲味道不錯,不愧為招牌菜,湯濃色白,味道純厚,聽網友的建議,餛飩盡快吃以免餛飩爛掉,或許在老鴨湯裡的緣故,給餛飩增味不少,特別是湯味道很好,回味無窮。菱角毛豆很是清新爽口,值得推薦,不過是時令菜。椒鹽南瓜,做法很別致,網友們說了很多,就不多說了。吃完飯後,老板娘又拿來一小袋子的一口粽送給我們。結帳時老板娘問到菜的味道,我們說不錯,早有耳聞,接著老板娘笑著說總有人說網上說好,也不知到底是怎麼說的,恰好從網上下載後打印的資料在手中,就拿出來給老板娘看,那上面恰好說老板娘人客氣,菜味道也好,老板娘看後很是開心,又想起沒給我們大頭菜,便叫我們等著,過了一會拿出幾袋大頭菜,並說明一種是干的,比較耐放,另外一種是濕的,放不了多久,並分別讓我們嘗,再看個人喜好後選擇,我們後來選了濕的那種,不住地道謝,很是感動。
這是一個美好的秋日午後。天高雲淡,水清風和,秋日不再毒辣的陽光柔和地灑下來,照在身上暖洋洋,心裡熱乎乎。不需要地圖,也不需要向導,彎彎曲曲的巷子就是最好的方向,走到盡頭就原路返回,看到岔路就拐進去看看,這樣的古鎮,本就是一份隨意和悠閑,刻意琢磨反而失去原本的味道。
華燈初上,古鎮終於開始了屬於自己的夜晚,在盞盞燈籠的搖曳中,不知不覺放慢腳步,放松心情,將自己融入其中。看中永寧橋附近的美麗夜景,便決定在那附近吃晚飯,先到錢塘人家去,裡面人氣很旺,不僅有旅游團的大隊人馬,還有不少早已占據了靠窗位置的散客,或許人太多,因而十分嘈雜,感覺也不太好,只好退而求其次,到對面的江南人家,老板娘在門口招攬客人,飯店裡面人不是太多,最終選定二樓靠窗的位置坐下,正好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感覺不錯。由於中午吃的比較飽,晚上大家戰鬥力不是太強,就少點些菜,“椒鹽旁邊魚、河蚌豆腐、紅燒二月紅(實際為河蟹)、粉蒸肉”。所謂旁邊魚是種約大拇指長短的小魚,油炸後灑上椒鹽而成,咬在嘴裡很香,其它沒什麼特別的。二月紅為西塘那裡比較特色的河蟹,但吃起來也著實一般。河蚌豆腐實在令人失望,不僅吃不出河蚌的鮮味,還感覺有些腥氣,並且還吃到一些沒弄干淨的地方,很倒胃口。只是粉蒸肉值得推薦,起初我們四人只要了一個嘗嘗,但吃過之後就又要了三個,很快一掃而光。薄薄的豆腐衣裡面裹著粉和肉,肉肥瘦正合適,少許的肥肉蒸出的油滋潤著粉,令粉吃起來不那麼生澀、干燥,味道的確很不錯。相比之下,阿牛粉蒸肉就相形見拙了,因為看到有很多人推薦,就在回來時買了幾個,可回來一蒸,打開荷葉,看到裡面的豆腐衣干干的,而裹於其中的肉和粉一夾就分開了,或許像阿牛打出比別家貴的理由那樣,的確都是瘦肉,但似乎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粉和肉吃起來都很干,感覺不好。而且或許是大批量生產的緣故,時間或許比較久,味道也沒有在江南人家那麼香,很是後悔沒嘗就買。
夜,悄然無息地拉開幃幕,將古鎮籠罩在一片黑暗中,河岸兩旁的紅燈籠一串串點亮,紅影倒映水中,秋風吹過激起片片漪漣,燈籠與倒影搖曳生姿,交相輝映,可謂美輪美奐。8:00游船准時開船,一艘船上12個人,前前後後好幾艘船緊緊相連。烏篷船緩緩地在河中前行,船夫默默地搖著櫓,船上游客也從悄悄低語漸漸變成無聲無息,耳邊響起的只有船櫓激起水花的聲音。身體倚在船梆上,看著兩岸的燈籠一盞盞落在身後,看著夜色中古老民居留下錯落有致的剪影,看著頭頂閃亮的星光點點,就這樣,我醉了,毫無保留的。
從游船下來已8:30,在愈發安靜的弄堂裡穿行,總感覺說話的聲音太響,總感覺步履不夠輕盈,怕少些的聲響也會驚醒旁邊一扇扇緊閉的木窗後已開始入睡的人們。城市的喧囂令我們變得浮躁,變得喧嘩,但在這個如此安靜的古鎮,才意識到這些都是那麼多余,甚至有些令人討厭。隨便找條弄堂,穿行其中,兩旁都是平常人家的院牆,裡面透出些許燈光,但卻聽不到什麼聲音,是習慣了低聲細語還是更習慣無言的默契?我問自己。不多時,已走出了狹窄的弄堂,從弄堂這端走出時,呈現在眼前的已是另一種景像,就仿佛乘坐時光機器通過時光隧道來到了另一個時代,一個所謂現代化的社會。明亮的路燈,震耳欲聾的音樂,車水馬龍的嘈雜,馬上充斥著每個器官,實在無法想像這樣迥異的兩種生活竟然只有幾百米之遙,真的太神奇了,到現在想起來依然感覺不可思議。那時已經是秋天的夜晚,風清夜高,但在那所謂現代社會的街道上,我感覺到的只有窒息,只想盡快逃離,逃回到那屬於過去的現在。我真的喜歡那裡。以至於回來後,同事們問到西塘好玩嗎時,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還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