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浙江青年報》 車在自然保護區的萬頃碧浪裡轉悠,仿佛是綠海中浮著一葉小舟。那連綿的綠色在彈奏一曲舒緩纏綿的民樂,讓人心底也柔柔的。猛然,小石門從綠海中突現出來,仿佛闖入了激昂之音,一車人都驚嘆起來。
這實是大地的絕唱,壁立千仞,坦誠胸懷,仿佛一位偉男子立在大地之間。讓人豪情頓生,浮想聯翩,石門,你為誰守候千年?
穿過田野,我們走向石門。田野裡有油菜花迎風怒放,張揚著生命的色彩。而石門本色依舊,風化的岩隙間斑駁地長著幾株樹與龍須草,使它越發蒼勁古樸。
立於石門間,抬首仰望,渾然天成的石壁刀劈斧削般平整,如兩支觸角,直刺蒼穹,你是想探究大地的玄機嗎?
進門沿一側石梯上峰頂,視野大開,四周景致盡收眼前。”觸角“的頂端近在咫尺,那上面三面有石壁作牆,竟是一天然石屋,據說當真有個叫陳鳳書的書生曾寓居於此,苦讀詩書,後來考取貢生。
傳說似乎有些離奇,這懸崖絕壁如何上得峰頂?但主人公有名有姓峰頂的石屋基座又清晰可見,讓不敢懷疑。”伴天居“宏揚著傳統人文精神中堅毅,仿佛這石門。
轉出小石門,沿山腳曲折棧道魚貫而行。棧道幽涼,道旁一條清渠相伴,小渠連著幾座古老的水碓。有些已久棄不用就,木輪已青苔漸露。有些仍在生產木料,捶聲單調,粉塵四揚,幾個忙碌的身影勾起同行長者久遠的回憶。
棧道行盡,;離十八龍潭尚遠,便又乘上那葉“小舟”,劃開綠浪前行。透過車窗望去,那巍然壯觀的石長城時隱時現,一路相隨。
一塊巨石映入眼簾,便是十八龍潭的入口。“吾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入末識”,這巨石是忠實的守望者,守著絕世佳人,盼著一聲聲驚嘆。
陽光暖暖地照著。層巒疊嶂,蘊藏無盡,十八龍潭,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沿石徑蜿蜒而上,一路上陸續有些景致,滴水岩、沐雨亭、老鷹潭……山間蘊藏漸漸呈現出來,仿佛迎客的茶點,為我們接風洗塵。
眾人興致怏然,一路指點山色,談笑風生,不覺疲憊。但山道漸行漸陡,同行的女子都慢了步伐。不時停下小息,行至老鷹潭,一潭碧水映目,大伙以為到底了,舒了一口氣,紛紛坐在潭邊石上沐面浣足,松弛筋骨。
不料很快有人催促趕路,說尚走了一半路程,眾人大嘩,抬腿已是千斤重。
老鷹潭以上,山勢更險,山澗內巨石林立,形態各異,將那條山泉切得支離破碎,四處流淌,一些不知名的小潭小瀑隨勢而生,無怪乎報刊傳媒都為這裡的瀑布群驚訝不已。
鰲魚潭在不經意中現到眼前,潭不過直徑三四米,清澈見底,但深不可測,一巨石臥於其間,像極了鱷魚嘴;上面立了一圈鐵柵,又極像泰坦尼克號之船頭,為這原本平常的景致添了幾分浪漫。
稍行幾步,就到了祈雨瀑,水聲轟鳴,游人們都眼睛一亮,雙岩夾峙中,一條山泉噴湧出來,落在一鍋形大石鍋裡滑行數米,又猛地沿石壁化作碎玉絲絲縷縷降落下來,宛如下凡仙女遺落的一條白色絲帶。
山路已行至盡頭,十八龍潭只見其尾,絕佳風景依然深藏不露,只能留一份向往,改日再游。但片葉知秋,僅此已足見這裡的不俗風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