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散記

作者: slzgd

導讀七天長假,借返鄉之便去了湘西鳳凰。時間不長,僅僅三天。留下許多零碎的印像和片斷,到今日我坐在桌前,想把它們從腦海裡拾起來再串成完整的鏈,方覺得吃力.這些年從書上得來的印像和我自己親身體會到的感覺,交雜在一起竟一時分辨不出哪些才是真實的.仿佛從抵達鳳凰的那一刻起,就陷入了一場朦朧的夢境中,這樣的夢裡有山有水,濕漉漉的石板路和長長的幽巷,更多的是人. ...

七天長假,借返鄉之便去了湘西鳳凰。時間不長,僅僅三天。留下許多零碎的印像和片斷,到今日我坐在桌前,想把它們從腦海裡拾起來再串成完整的鏈,方覺得吃力.這些年從書上得來的印像和我自己親身體會到的感覺,交雜在一起竟一時分辨不出哪些才是真實的.仿佛從抵達鳳凰的那一刻起,就陷入了一場朦朧的夢境中,這樣的夢裡有山有水,濕漉漉的石板路和長長的幽巷,更多的是人.原本居住在那裡的人和我這樣為了一種說不出的緣由從四面八方趕去尋找自己答案的人,這個十一長假擠滿了古城狹窄的街道,古老的鳳凰因此顯得吵鬧和喧雜,少了份想像中的神秘色彩,又多了份平易近人的感覺.(一)初見鳳凰

早晨八點多從懷化下車,我們一行八人包了一輛中巴就直奔鳳凰,二個小時後就到達目的地,住在事先裡預訂好的私人客棧。看過沈從文沈老文章的人,大多數都知道鳳凰有一條清幽蜿蜒的沱江繞城而過,鳳凰城最好最美的景致就集中在它的兩岸。那些古樸可愛的吊腳樓則應算是兩岸風光最引人入勝之處。我們住的客棧正好就是一幢臨江的吊腳樓,放下行李稍做休息准備外出的空檔中,好好的打量了一番。樓明顯看得出是新裝飾過的。裡面的牆跟一般的房子一樣粉過,鋪有地磚。巧心的房東用的是粉綠色底的花床單和窗簾裝飾的房間,跟外樓那些原色的木板和簡單的木格子窗配起來顯得清新怡人,進去就讓人馬上眼前一亮,一路奔波勞累的身軀也放松下來。

樓下面就是沱江,站在後陽台上看下去,水很清,看得出來不太深,有很多很多綠綠的水草在裡面,整個沱江就像是一塊長形的琥珀,裡面淌動著的是綠色的輕煙,或濃或淡自相宜,不時還彌漫著白的霧氣。一大群昆蟲在水面上下翻飛,不時還停在水草的上面.它也是綠色的,看上去應該是蜻蜓,但和我們常在別的地方看到的不一樣,它有兩對相對較大的翅膀,停下來合起的時候就像蝴蝶一樣立著翅。

我們所處的這一段江,前面大概三十米處就是著名的跳岩,對岸則有一個巨大的水車不停的在轉.不時有山歌傳來,聽不清是什麼,也找不到是哪在唱,一時不由得為之神往.再仔細的一瞧,就發現許是為了方便水車轉動和增加游人行船樂趣的緣故攔了一道淺淺的壩,只留一小段水面可以通行,使得水到了這裡,明顯要急了許多,有了大概一米的落差,於是船行至此處,岸上就有女子拿了喇叭先是唱一段山歌,再提醒大家坐穩,馬上就要過水壩了.有膽大的游客就跟她對起歌來,就在這一會兒,只見船夫一聲吆喝,竹篙輕點,整個人彎成一張弓,船就順順當當的下去了.回來的船,乘客都在下游下了,空的船剛由四五個漢子,赤膊上陣齊心協力給拉上去.再到下來時,又是滿滿一船看風景的人轉著腦袋四處的瞧.

對面也有不少吊腳樓,也有不少人正和我一樣在看風景,這正是你站在江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船上看你,和風裝飾了我們的窗子,我們則點綴了這一河流淌著的夢。

(二)

來到鳳凰自然不能不去沈老的墓地和故居。

沈老的墓地在聽濤山上,沿著古老的古板路,邊走邊問,我們向著城外走去。不多久就出了城,沿著沱江而行,翠色拂睫而來,可惜在零落的吊腳樓裡,推開的雕花窗後,並沒有沈老筆下那個眼睛亮亮的曬得黑黑的名喚翠翠的女子。

雖然來前早有思想准備,但對於沈老墓地的簡陋還是有些許意外,除了沈從文先生墓地幾個大字外,就是那兩塊上面分別刻字的碑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一塊是黃永玉先生題的“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另一塊則是塊極不起眼的石塊,上面題有沈老自己的話,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識“人”,背後則是挽聯“不折不從,星鬥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聽同去的友人說這就是沈老的墓碑了。他看出我的疑惑,解釋說這塊是石頭是從南華山上采來的五彩石,而沈老的骨灰,一半撒在沱江另一半則葬在這山上。這看似隨意擱置的石塊前旁邊長有不少野菊蘭蕙,更有許多前來拜訪的人帶了黃菊來放在墓碑上寄托哀思。

對於這個士兵的稱呼,我有些不能理解,除了知曉沈老當年走出鳳凰時最初曾當過兵外,我對於他的生平實在了解得太少,同去的友人有對他非常崇拜的,一路幫我惡補了不少,但並沒有助我去理解它.也許生活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每一個人都得成為戰士才能生存。

故居又是另一番樣子了,很平常的四合小院,木質的磚瓦混和結構。屋裡有一些舊的家私及一些資料相片。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一些游人不知道出於什麼心理,就像在寺廟中許願一樣在裡面丟了很多的零錢,叫人心生厭惡。還來不及細看說明,大隊旅行團就進來了。在擁擠的人流中,匆匆的對故居投去最後一眼後,我們離開了。

這座老宅子裡的故事,一切都過去了,士兵永遠長眠在故鄉的青山上,而我們,這些後來的人,看過了,記下了,又走了,沱江水靜靜的流淌著,倒映著不老的青山……

(三)夜游沱江

來鳳凰自然是要沱江上行行船的。

過去這裡不通公路,唯一能通往處界的通道就是這條江。往來客商無數,許多優美的傳說因這條江而起。這回我們選擇了夜游沱江,房東幫我們找好船只,分兩只船坐了。船夫一聲招呼“坐穩了“後,竹篙輕輕往下面一點,我們的船就在水面上蕩開去。天已經全黑了,兩邊的吊腳樓上燃起了燈火,最特別的是一串又一串紅色的燈籠,印著古老的吊腳樓,再映回水中,水波一圈圈的漾開來,更顯得眼前的景物朦朧似畫。

船行到水壩處,我們正待像白日所見那樣往下衝坡之時,船夫讓我們上了岸,說是旅游局規定夜游不得衝坡。悻悻然在岸這邊站了,看船夫把船撐開,對准口子,“喲呵呵”喊著號子自己下去了。心裡雖有不快,仍然不由大叫了一聲“好”,從他那每一寸繃緊的肌肉迸發出的力度中,依稀看到了他們的父輩沿著這樣一條江水闖出大山的驃悍身影。

接下來的江面明顯寬了許多,船夫不用竹篙改用木槳。船緩緩的前行著,水面上起霧了,岸邊的酒吧裡傳來吵鬧的聲音,船上卻很靜,只聽得到一下一下木槳擊水的聲音。另一只船上唱起了歌,我們也興奮起來,跟著對唱。船過虹橋,靠近了一個露天的酒吧,看到我們唱得這麼高興,岸上喝酒的人們也跟著鼓掌,一時間大家鬧成了一片。

下了船有人提議說要喝酒,得到了所有人的響應。酒吧實在太貴,我們想了另一個辦法,到老街上賣酒的地方買了十五斤糯米酒,坐在老城牆牆頭上慢慢的喝。風很大,吹得牆頭的旗幟獵獵作響。樓下城門洞裡,一個苗族老漢吹著葫蘆絲,曲調哽咽,空氣中有一絲蒼涼的味道。

淺抿幾口後,有人大叫“把酒臨風,寵辱偕忘”。可在這裡,你甚至連酒都不需要了,只需把手插進粗糙的天風中,笑看雲開雲聚、雀起鷺伏,你就會感覺到人和自然是如此的水乳交融,此刻任何爭名逐利所得到的快感,比起經由造化滌蕩出的心靈的自由和安逸,顯得是何其蒼白。大自然的天療比任何醫學手段對人心靈的理療都更有成效。

這一刻,我醉了……

(四)老街購物

到那裡第二天就下了場雨,看過一本介紹鳳凰的書上講鳳凰的石板街應當是紅色的,因為年代的久遠,只有在下過雨後才泛著微微的紅,這才是它本來的顏色。特地找了人跡少到之處看了,果然如是。街上人很多,兩邊店鋪林立,蠟染的或木制的招牌顯得極為特色。店裡大多數賣的是當地的印染、民族工藝及一些在其它旅游區可以看到的紀念品。

最喜歡看的是當地人自己開的銀飾鋪子,店主自己坐在門口叮叮當當的敲了,也不吆喝,人來了就自己選幾樣,談好價格就拿走,談不好,你看看戴戴也無妨。

更可愛的是熊承早的蠟染店。進去的是黃昏,熊老穿著老式的對襟衫子,見到客來也不多話,只微微一笑。隨便在裡面看看,就可以看到很多作品上面都掛著非賣品的牌子。不由得樂了,這開的是哪門子店啊,東西都不讓買,只讓看。以為是他故意提高價錢之用,結果人家是真的不賣。一屋子作品都是孤品,得意之作當然是舍不得出讓的。

笑著走出這家店子,不得想,生活在這裡做個小小的藝術家也不錯。客人喜歡就賣一點,實在不行就自己留在家裡慢慢看,只要咱過得高興。

在如今的鳳凰城裡,或許仍有許多跟沈老一樣年年輕輕就離家的人,但更多的,我在鳳凰看到的,都安詳的守著靜謚的鳳凰小城,守著他們的家園。

(五)作別鳳凰

從抵達鳳凰到作別鳳凰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情緒在心中激蕩。一直在尋找一個詞來總結這種感覺,到了離開都沒有想出來。直到我回到老家,一個跟鳳凰有些相似的湖南小鎮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種感覺就是歸家的感覺。

很久了,自從十年前離開家鄉,四處奔波。到過很多城市,也看過很多風景,始終都覺得那是別人的城市別人的風景,而我只是個旅人。

在鳳凰,在腊爾山趕集的時候,看到許多貧困的苗人,婦女們背著重重的背簍,絲毫不覺得有什麼累和苦,而是一臉的滿足和期待。都是些卑微草民,他們的信仰也很樸素,但這又有什麼關系?做自己心靈的主人,守住自己的家園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人的一生就是在尋找自己的家園。就像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和黃永玉畫的記憶中的風景,他們離開家園了,可是家園並沒有離開他們,一直在心中。

我們也在尋找自己的家園。我們忙忙碌碌,只想有更豪華的房子,更名貴的車子,更舒適的享受,可等我們終於有了這樣的家,卻並感到開心並不感到踏實,因為房子不是家更不是家園。

家園其實就是我們安放靈魂的地方。願更多的人走在尋找家園的路上。

鳳凰的山花年年爛漫,為你,為我,為普天下親切自然,渴望給心找到安寧的人。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