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烏鎮,最早是因為那部電視劇《似水年華》。我那段時間很忙,無暇觀賞。但是GF看了,且每集不落。看過之後,對黃、劉二人的演技倒未有太多的置評,可有一天突然對我說:“烏鎮真美,帶我去那裡吧!”敢情!是瞅上那地兒了。軟語聲中,一臉的向往。這豈不正中下懷!不妨做個順水人情。於是,她便開始瘋狂地搜集資料,還在網上下載了厚厚一沓網友的介紹和評論。於是,在出發之前,我就從她那裡知道了看景要看小橋流水,烏檐青瓦,水杉雙橋;住宿要住潘師傅家,這在網上是鼎鼎大名的;喝茶要到訪盧閣,這是一座兩層水閣,倚水臨街;吃飯要點鹹蛋南瓜、炒田螺、炸臭豆腐干,妙不可言,等等。再於是,我們就出發了,因為一個承諾,一種期盼,去尋找一個夢。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這句古話,竟然應驗在了我們的身上。我們是先去了淅北另一個古鎮――西塘(關於西塘的感受在此略過,改日細述,總之是好得很,尤其與烏鎮相比較),10月15日傍晚轉道烏鎮。
離開北京前就在網上知道了烏鎮政府嚴加管理的新規定,比如不許住宿民家,不許在民家吃飯,一經查出,後果嚴重等等。但心裡總想著這是“十·一”期間控制游客數量的臨時措施,並沒當回事,所以仍與潘師傅聯系住在他家。臨行前兩次致電潘師傅尋問是否可以住宿,並表示不想給他和自己找麻煩。潘師傅的回復是十一後不太緊張了,他家一直有住客,聽後也就放心了,並定好了前往的時間。
快18:00時,我們到了烏鎮並與潘師傅聯系,他不讓我們的車開到景點,而是到很遠的汽車站來接我們,心中就有了一種不祥之兆。果然,見面後潘師傅告知,這些新規定自《似水年華》開播後便開始執行,至今毫無廢除之跡像。我們當然仍可住在他家,但必須謹慎行事——把我們的大行包寄存在景點外一家熟識的飯館裡,兩人先空著手買了門票進景區,然後到晚9點以後再幫我們把行李取回他家(此時保安大多下班了);並且善意提醒去他家時要“悄悄地進莊”,不要讓人看見;明早最好6點起床,7時之前離開……
諸事總算妥當,我們買了夜間25元的門票(白天不能使用,需另買60元一張的門票)進了烏鎮,通過手機聯絡與站在暗影中等我們的潘師傅接上了頭,後到他家看了看。一進門就看到了掛在牆上的久聞大名的結婚照,GF當時就興奮地說,哇,真的好溫馨,潘師傅趕緊說:“上樓再說。”沒多余的閑話,便匆忙帶我們上了小二樓,這時我才注意到潘家夫婦那一臉的小心謹慎,於是不自覺地將說話的聲音放低了很多。
由於行李不在身邊,不便進行休整,也更想欣賞暮色中的小鎮,所以在潘家沒耽擱就逛起了暮藹中的烏鎮。
這時感到飢腸碌碌(剛才一緊張倒忘了餓),決定先去找東西吃。豈知沿途所至,唯見河水靜靜流淌,大多數民家都已關門上板,毫無想像中的融融田家樂光景(此時才晚7時左右)。搜尋良久,終於遠遠見到一戶人家門口有燈光,而且門外居然有張小小的食桌。我們大喜,進前一看卻只賣炸臭豆腐。臭豆腐就臭豆腐,先來它兩串充充飢再說!店家大嫂一邊把淺色的臭豆腐放入油鍋吱吱作響地炸著,一邊告訴我們:“現在管理嚴了,鎮上不讓民家經營餐廳為游客做家常飯。就算這臭豆腐,也只到了晚間才敢擺出來賣。有時到了周末我也擺出來,有人管,我就和他們吵,連游客都幫著我和他們吵……要吃飯只有到官辦的飯店去,那麼小的一盤雞賣25元,我們賣得這麼大。”並一邊用手比劃著。我們把炸好的臭豆腐沾上點甜醬,再抹上點辣醬,風卷殘雲般吃完,一時只顧品咂滿口的甜辣之香,也沒太留意大嫂語氣中的幽怨,也更沒意識到這個民怨絕非偶然!
“翰林食府”雖然就在近前,但我們一致決定不去。為了大嫂的不易,也為了我們自己想吃農家飯的不易!於是繼續前行。這時天完全黑下來了,只有街邊巷角亮著幾盞昏暗的燈,河兩邊宅子外掛著的串串燈籠不知為什麼全都沒有亮,根本沒有西塘夜晚河岸兩旁的紅燈籠一串串亮起來,燈籠與水中倒影搖曳生姿,交相輝映的景像。再加上家家戶戶大門緊閉,沒有西塘那樣有像“響堂”、“江南人家”這樣的餐廳挑燈營業著,所以我們只能勉強憑著眼力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走著。這時,還收到了一條潘師傅發來的囑咐不能對別人說住在哪裡的短信。
來到雙橋邊,好不容易又看到一家挑著紅燈,掛著酒幡的飯店。一問之下,仍是官辦!進還是不進?我們此時深切地感到,精神上的勝利容易滿足,但生理上的飢餓委實難捱。兩人互視一眼,都在對方的眼中看到一種渴望,於是心照不宣地、齊齊地邁腿進門,大有慷慨赴義之凜然。進是進來了,但無論從心情還是需要上,都覺得不宜大吃大喝。於是點了四個菜:醬炒田螺、梅菜扣肉、醬鴨、清炒餃白,外加一壺加溫的當地黃酒“精雕”,把我們從北京專門帶去的話梅放上幾粒(當地沒有黃酒加話梅的喝法,也找不到梅子,欲喝者請自帶)。GF問服務員,為什麼晚上外面的燈籠都不亮,是否因為不是周末的緣故?那位小姐瞥瞥嘴說:“誰知道呢,有時周末也不開,這些燈由旅游公司管著,那要看鎮上來什麼人了”。此回答讓我們大惑不解,西塘河兩岸的串燈很多也是由當地旅游公司設置的,每晚都固定點亮的,為西塘的夜晚不知增了多少美色!望著窗外黑漆漆的一片,著實不能理解為什麼烏鎮如此這般,居然還收了每人25元的門票!想想看,景區裡的景點都在6點關了門,根本沒有可看的,真不知到底收得什麼錢。餐廳裡只有我們兩個客人,一邊吃著一邊交流著對烏鎮的最初感受。一會當順著GF對我提示的目光看去發現原來那個服務小姐早就站在我身後不停地向我們行注目禮了,頓時意識到,人家要下班了!哎,這頓飯只覺話梅黃酒醇香甘甜,令人回味,飯菜的味道倒想不起來了。此時又想到在西塘“又一村”的晚餐,老板娘一會熱情地來寒喧幾句,一會來問是否讓停泊在窗外的船家將船開走,以免影響我們欣賞景色……
飯畢出門,不僅神虛,此前在西塘漫步游走一個上午、又在烏鎮黑巷中行走一兩個小時、已經酸痛難耐的雙腿提示我們:該回去歇息了。可是一看表,8時剛過,距離約定的歸宿時間還差一個小時。怎麼辦?似乎沒有選擇,只有雙雙抬起越來越重的雙腿,沿著河岸,又從東頭走到西頭。這裡南有戲台,北有觀音廟,之間一大塊空闊的場地,兩根高高的旗杆,掛著聯綴落地的長紅燈籠,因為沒有舉燈,長長的身影在夜色中無聲地晃動。這裡實在沒有什麼可看的,我們在廊邊長凳上坐下,看夜空中的浮雲,數天上的星星,並期盼著有一顆流星劃過,好讓我們飛快地許下自己的心願.。夜色漸漸地濃了,秋風瑟瑟地吹過,陣陣寒涼襲來,我們裹緊單薄的衣衫,真正體味到了什麼叫“有家難回”。好在我們的手還都有些溫暖,於是我把GF攬在懷中,緊緊握著她的小手,這溫暖便從我們的手上,緩緩升起,浸潤到我們的心中。此時竟也發覺,這烏鎮空寂的夜晚,自有它的美麗。
吃農家飯的基本願望沒有滿足,總覺心有未甘。我們在走回西頭的路上,遇到一家尚未閉戶,於是探頭張望,在屋裡忙活的女主人倒是蠻熱情,忙把我們招呼進屋,一看發現根本就是一個家庭餐廳。主人問我們要不要吃飯,在聽了她的介紹後,我們決定將明天的午飯定在這。主人很爽快地答應為我們做飯,並提前准備好蟹和蝦,但條件是明日午間只能悄悄地過來,注意鎮上的保安,不要讓他們看見,並聲情並貌地給我們面授如何跟在大撥的旅游團體後邊,走到門口時側身溜入。我們在既高興又略有滑稽和悲哀的復雜心情下,預定了幾道垂涎已久的農家菜肴:清蒸活蟹、鹽水蝦、面筋裹野菜,自然還有那久聞大名的鹹蛋南瓜!高興的是,終於可以品嘗一下當地人做的農家飯了,悲哀的是吃一頓農家飯如同在白區做了一回我黨的地下工作者。
一夜本無話。但值得一提的是,可能不僅是潘師傅家,當地民宅的隔音性非常地不好。在我們聽到後來入住的一對人的清晰談話後,我和GF就一直在用耳語的音量說話。
清晨6點,潘師傅准點的敲門聲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迷迷糊糊中想起,須得盡早離去,做到神不知鬼不覺,才能為後來游客保存一點“革命火種”。於是迅速穿衣梳洗,竄出門來。
那天的天氣非常地好,陽光暖暖的,眼前的小橋流水顯得非常地秀麗與溫存,橋上和岸邊零星有著早起拍照的人們,於是心情也就好了些起來。走在東大街邊閑逛邊拍照,這時一位老伯輕聲的招呼是否要吃早飯,順聲看去,一個普通人家門板上貼著些素菜餛飩等當地小吃的小招牌。我們當時想乘著清晨游人少時多拍些照片,就說一會兒再過來。老伯說,他們只賣到8點,8點以後就不能賣了,鎮上有人查,還說,他家對面的那個民宅就是《似水年華》裡默默住的地方,在拍電影時,默默就經常在他家吃早飯。聽了他的介紹,又看看時間,我們也就坐下了,要了芥菜餛飩和常勝糕,這裡的餛飩是大個的,和西塘永定橋下吃的透明小餛飩不同,但味道倒也鮮美爽口,常勝糕是用糯米做的,上面還畫有紅綠的裝飾,像過年吃的年糕。
吃過早飯,我們向景區門口走去,買了二張60元的門票又重新進來游覽。或許是因為剛去過西塘,或許是因為烏鎮獨特的“人文景觀”,也或許是因為總惦記在烏鎮得來不易的農家飯(有點沒出息),從清晨到上午在烏鎮的小巷水橋邊再次游走,總覺得沒有什麼特異之處。倒是再路過賣早飯的老伯家時,發現那塊小招牌果真不見了,而且是大門緊閉,一點也看不出剛才開門做生意的樣子。按著景點的序號一一看過,覺得矛盾故居、百床館、公生酒坊及藍布印坊最有意思,值得一看。尤其在酒坊及布坊,為GF拍了不少自認為很滿意的照片。
景點看完了,也快到飯點,我們便故做輕松自如狀,腳步輕輕地向401號滑動。白日才知主人家所慮不虛,小巷沿途穿灰色制服的烏鎮保安奇多,真可謂五步一崗,十步一哨,個個神情戒備,過往游客視而不見,專盯各戶大門。眼見食處將近,可偏偏此時前後瞻望,不見大撥的旅游團體,在保安灼灼的眼神之下,又不敢貿然闖關。只好站在附近的一個賣當地特產藍印花布小店外,佯裝問東問西,眼光左右飄忽,搜尋期待中的目標。好在沒過多久,一撥像是港澳方面的游團走來,我們緊忙蹤在其後。因為已到約定的時間,主人家木門半開,乘人不備,我們側身閃進,只聽身後木門“咣當”一聲掩上,那一剎那的感覺是:“鬼子終於進村了!”
進得門來,尚有點驚魂未定,直奔二樓,在我們預定的臨河食桌旁坐下。窗下河水潺潺,對岸高檐白牆,景色倒是頗佳。只是隔著藍色玻璃,都蒙著一層暗色。主人家告訴我們,這窗戶不能隨便打開,尤其是對照當屋的中間兩扇,不然讓保安看見有游客躲在民居大快朵頤,後果難料!觀景雖然有些掃興,但主人家的農家菜的確做的不錯,尤其是那鹹蛋南瓜,入口即化,甜而不膩,是在北方絕對吃不到的。飯後,我們自然也是一閃而出,然後左右看看,佯裝若無其事的樣子往前走。
午後一時,再也不想多呆,趕忙拿上我們的行李,乘車離開烏鎮。離開時我們心情沮喪,神情驚恐,豈止是“敗興而歸”,很有點落荒而逃的意思。坐在車上的我,不知怎麼的想起了另一句古語:“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
最讓我們沮喪、仰天哀嘆的是,到了杭州發現,裝在西服兜裡的二卷在烏鎮拍的膠卷不見了!定下心思,仔細回想,想想極可能是在逃離烏鎮時遺掉的。(在此還請各位網友近期如去烏鎮,如在某個角落發現拍過的柯達膠卷還望代留,並煩勞通知我一下。)
短短一天(其實滿打滿算,只有大半天)的烏鎮之行,心中百味雜陳。烏鎮之所以吸引著人們,那是因為一種返樸歸真的願望。過去的烏鎮我們沒有見過,自然景色或許還有著往日的風彩,但現在,被政府的壟斷性經營所籠罩,各類機構出於經濟目的的行政性干預太多,當地居民自由生存的權利受到嚴重的侵害,而游客各按所需,自由自在地體味民風民情的權利事實上也已被剝奪。烏鎮已經不再是屬於當地人民的生存場所,而是屬於當地政府私有的搖錢樹!
於是,烏鎮往日的美麗便大為褪色。長此以往,我們可以斷言,烏鎮是沒有前途的!烏鎮要想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必須先下大力氣整治人文環境。想起在烏鎮的那一天,樓閣水橋之後似乎有著一雙雙眼睛,白晝黑夜之間似乎張著一面面大網,時時在窺視著你,而且時時想網住你。那種情景不僅令游人惶惑不安,也令古鎮淳樸的居民驚恐甚至窒息。
於是,我們只有選擇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