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空和山光水色中交錯——溪口一日游我是游完寧波,突發奇想去溪口看看的。這位民國時代
蔣“委員長”的故鄉,的確是吸引我們這些喜歡研讀歷史
驢友們參觀的好地方。雖然民國的一些學者,牽強附會的把溪口描述為地傑人靈的風水寶地,帝王龍脈,但我更多地覺得溪口的自然景致像極諸多的江南古鎮,黑瓦白牆,清溪和幾抹淡淡的遠山(大概是雪竇山吧?),四圍是遍布幽篁和茶園的丘陵,有一種鄉裡的,平民般的親切感。
唯一的不同,便是在這裡,誕生了一個影響中國近代史的人物——蔣介石。有關他的是非,自有公正的史學家評判判。
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的親筆字“武嶺”,雖然蔣中正本人也寫得一手清瞿、方正的楷體,大概在這壯如微縮雄關的樓門之上,他也屬意大書法家遒勁健朗的筆風吧。於右任的字的確為溪口小鎮平添了幾份北國的豪氣。所以我覺得游溪口,觀題字是為一賞。
之後我印像深刻的即是洋樓和蔣氏大房,蔣經國居住過的
洋樓為兩層建築,說是洋樓,其實比十裡洋場上海乃至廬山的美廬,都更中國化,只是外梁和牆檐有些許仿西洋的雕飾。不過我想,蔣氏發跡後,蓋起的這間大房,在當時的溪口,恐怕已經別樹一格,獨執牛耳了。室內都是蔣經
國當年使用過的一些家具和器物。眾所周知,小蔣早年的蘇聯留學經歷,使他保持了簡約樸素的作風,所以當你看到室內陳設的簡單,應當不足為奇。其父親當年在他回國後把他送回這裡,進行所謂的“閉門思過,洗心革面”,最能揣摩父親心理的小蔣自然不能居於奢華之室,來迎合
父親的“全面改造”。可惜蔣氏父子雖然在這裡縱覽曾文
正、王陽明的治國治兵方略,終究逆歷史潮流而動,還是難逃歷史的懲罰。洋樓外遍植茂林修樹,下有寬約數丈的小溪流過(此為溪口之名所來,遺憾我忘了溪名),想當年蔣經國憑窗遠眺,夕陽下則有村婦在溪上洗衣、歡笑,
這鄉野、田舍的溫馨氣氛肯定能使他從顛沛流離的蘇聯生活中回復平靜吧?
蔣家大房的正廳儼然和南潯古鎮的豪門大戶一樣,有古檀
香的高凳,祖宗的牌位,敞亮的前院,這也是游人最多留影的地方。我到想,這種典型的中式上房陳設應該啟發那些電影導演,美工拍舊片的靈感吧。因為我們如今遠離那個時代,連影片裡的布景也粗質濫造,虛假不堪了。
這些景點之外,游客還可以去看玉泰鹽鋪等蔣氏故裡。值得另外一提的,到是兩邊商鋪攤販叫賣的溪口“老婆餅”
(好像是這麼叫),脆薄噴香,雖然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甚至更好吃的小吃,但你既然踏足溪口,不妨一嘗。因為其中好似蘊涵歷史的余味呢。
在溪口我只駐足了一天,也許這已足夠,畢竟在山光水色中領略了一些塵封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