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婺源是中國最美的鄉村,又聽聞她被稱為“山裡水鄉”。只見過“江南水鄉”的我,一直迷惑“山裡水鄉”是何種的水鄉。於是為了揭開藏在心中已久的這個迷,終於在一個初秋的周末,我們驅車來到了婺源。 車子一進婺源,便行進在重巒疊嶂的折縫裡,正在山窮路盡時,眼前卻豁然一亮,一座座粉牆黛瓦,飛檐戧角的古建築,鱗次櫛比地靜臥在一條河流兩側,陽光暖洋洋地灑在平靜的水面上,仿佛睡了千年!不知是哪位游人的創意,把婺源的這些富有“小橋流水人家”詩意的古村落叫做“山裡水鄉”,一傳十,十傳百,居然傳開了。
江灣鎮曉起村、汪口村、沱川鄉理坑村,這是我陶醉其中的三座“山裡水鄉”的名字,雖然離開婺源已有些時日了,但她們依舊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那種水鄉的意境是我在其它江南水鄉所不能感受的到的。江南水鄉美的雕琢細膩,而婺源山裡水鄉的美不同,秀麗中透著粗曠和古樸。
這些古村落大都有上千年歷史了。當年村子的始祖大都是從戰亂動蕩的中原南遷而來,因此選址定居時,大概要考慮三方面因素:一是要能躲避戰禍,所以選在神秘的山窩裡;二是要背山臨水,既可靠山吃山,又可有灌溉洗濯之便,臨水開闊,利於日照,背山高大,可擋寒流。三是要有平疇可供開墾田地。“山裡水鄉”也就這麼形成了。同時在在選址方面遵循古代堪輿學的理論,講究“擇吉而居”,建築布局大多以“天人合一”為基本思路,一般有河山作為自然屏障,便於生存、發展、繁衍。
徜徉在這些古村落,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的特點。每個村子都有水口林庇護村莊,遮風擋沙,同時也為下游村莊涵養了水源。如曉起村還立“養生河碑”。村子的道路、下水道系統都科學有序。房屋建築中開設天井,便於通風采光。木質構件全都不油漆,利於散發潮氣。古人雖然沒有“生態科學”,卻處處讓人感到保護環境、利用環境,與環境和諧共處的意識是表現得那麼直觀、強烈。婺源的古村落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天人合一”的境界!把這些古村落稱為“生態文明的綠寶石”,是名副其實的。
這些“山裡水鄉”的古村落,還是一座座建築藝術的博覽園。村中的明清建築,風格各具特色,無論是官邸、民宅還是商家,大到整體布局,小到木雕、石雕、磚雕,都可以當得上“巧奪天工,精美絕倫”八個字。如曉起村的“進士第”、“大夫第”等官宅,汪口村的“俞氏宗祠”被我國古建築專家譽為“建築藝術寶庫”,堪稱婺源古建築藝術之最, 理坑村是婺源最典型的明清官邸群。走進這些古村落,就如推開了一道被歷史塵封的門。
在“山裡水鄉”的古村中穿行,直讓人有一種走進歷史黑白水墨畫的感覺。尋幽訪古之余,令我不解的是,規劃得如此科學,建設得這麼精美,管理得這麼有序的古村落,在封建時代,是靠什麼樣的組織力量來統治的呢?那時候可沒有什麼“生產隊”、“村委會”啊!聽導游姑娘的介紹,才明白,原來是家族制度維系著明、清兩朝的農村社會。見證宗族制度的建築遺存在古村中保存得很多,比如祠堂、廳屋、戲台等。如汪口的“俞氏宗祠”直到現在還保存祭祀的風俗。
謎一般的“山裡水鄉”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和誘惑,難怪一位攝影家游覽了婺源“山裡水鄉”古村落之後,大發感嘆:“五岳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婺源歸來不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