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是乘景區的中巴進去的。景色倒也無甚大希奇,與臨安的白水澗相似,也就是些溪、瀑、林、山間小道。且連日無雨,瀑布也不大,有幾處以瀑成景之處也看不到最佳景致了。可是,回來後細琢磨,卻又覺得可回味之處。茅塘、湯坑是景區的兩條游線。前者以休閑為主,後者林谷幽深,峰巒疊嶂,瀑布遍布。植物覆蓋率竟達95%。綠,無處不在。於整日與鋼筋水泥為伴的都市人來說,有一路跳躍的山溪為伴,在蒼翠的山間小徑上漫步。走累了,掬一捧清涼的溪水,清甜宜人;熱了敞開衣襟,讓山風拂去汗水。樂意呢,還可以在竹林間的吊床上小憩----這吊床有四、五架,相距五米,和幾同伴裹在吊床裡,透過婆娑的綠竹仰望著藍天白雲,相互開著玩笑心,徹底放松,這感覺,能有幾回嘗?
更適合都市人的是景區新開,人少,幽靜。這裡有山,不高,游來,不累。一點也不累,那也不叫旅游了,是不?太累,可也不是個個都願意的。一點點的累,恰好。還有紅豆杉,雖非“紅豆生南國”的紅豆,可也是名貴樹木呢。咱不衝它的名貴,也不衝它的相思,就聽聽名,看看數,也多認識了一種植物是不?一路采摘著野果投擲著同伴,在同伴的笑罵中躲逃,也是一樂。在都市,敢這樣嗎?出游,不就是要個放松?若是人多了,山道狹窄,不免難行,那就掃興了。在這裡,可就尋到了幽靜。這人少,對經營者是損失,可對游客卻是福氣啊。
讓人稱奇的是,這兩處景區皆有天然猿人頭像的大石。遙遙隔山相望。人人多高,側面看來,頗似猿人。茅塘的那塊枕流而居,湯坑的一塊矗立峭壁。且大部懸空,惟有底部一邊和石座相連,讓人不禁的擔心這大石會不會滾落?可是,它就牢牢的立在那裡,紋絲不動。有人去推,那裡動的分毫?我們琢磨了好一會,也沒琢磨出來是什麼道理。
通往景區的山道雖然也是兩車道,可是因山民正砍伐毛竹,砍下的毛竹堆在路邊,許多路段只能容一輛車行了。還好,車輛不多。途中對面開來一輛轎車,我們各自停下,對面的車主動後退至可以交會車的路段,讓我們的車先行。導游告訴我們,那輛是景區老總的車。呵,有這樣以游客為本的老總,只怕到明年天熱,度假山莊造好,這裡也是游人如織了。
平心而論,這裡的開發還很簡陋,許多資源若是進一步開發,會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的。景區有多處可以深度開發的,比如,棋盤石,形如棋盤,於山道間松樹下很是幽雅的一個去處,上面不妨放置一殘局,可以讓游客解局,若解出,可得紀念品。如二景區皆有猿人石像,也可以發掘這兩石的淵源,聯系起來。還有,景區裡和龍有關的景點有幾處:石龍骨,雙龍吐翠,還有幾處有和龍有關的傳說,是否可以以龍為主線營造一條龍文化旅游線?
一個剛剛開放的新景區,姑且就去探幽吧。待開發成熟了,再來品位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