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橙中國人喜歡改名,翻開史冊,大到國名,小到鄉村,好像沒有始終如一的。僅以樂山一地為例:秦漢時,叫南安縣;到了南北朝,始稱嘉州,唐宋時這一帶“兩個文明”大發展,所以嘉州的名氣很大,李白、蘇軾等名人都曾在此優游唱和。後來不知哪位權貴看著嘉州不順眼了,就將它改名樂山了,查不到確切資料,不作揣測。不可否認,樂山這個名比嘉州好,因為《論語·雍也》有:“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之說,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喜歡水,有德行的人喜歡山。誰不喜歡做有德行的人呢?
初夏一日的黃昏,霧大得有點像雨,在樂山市肖公嘴的河堤上,坐著四人,我是其一,沒什麼事,品茶而已。這個肖公嘴也不是什麼旅游景點,可是它有點不同尋常。以水路而論,它是岷江與大渡河的交彙角;以陸路而論,它是濱江路與濱河路的連結處。這裡不敢說是眺望樂山大佛的最佳地點,卻是品味三江彙流的理想位置。
雨霧模糊了山與水的界限,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彙流所產生的水聲依然喧嘩地淌過我們的心頭。同樣是看三江彙流,我們只是為了一己的心曠神怡。可是,1288年前(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個和尚在對岸凌雲寺裡看到同樣的景致,卻憂心忡忡(至於是否潸然淚下不可考)。這個和尚叫海通,他曾經目睹三江彙合之後的激流旋渦導致不少船民葬身魚腹,這樣的悲慘事件常常讓他心疼,於是,他萌生了依山傍崖鑿一彌勒大佛,鎮服在水中興風作浪的妖孽,保佑過往船只的宏願。彌勒大佛俗稱“未來佛”,他代表未來,像征光明、吉祥和希望。有他坐鎮三江,還有哪個妖魔敢在此放肆!
海通和尚顯然是一個氣魄不凡的人物,他想建的佛像不是寺院裡的泥胎小佛,而是高與山齊(71米)的大佛。純樸的他可能沒有想到他所要創造的不僅是中國之最,而且也是世界的奇跡。大凡佛教建築,除皇家寺院外,朝廷是不會撥款的。從公元713年開始,海通和尚風餐露宿,歷盡艱辛,四處募捐,他所募集的人力物力遠到江淮流域。17年後,大佛終於動工開鑿了,他就在距工地不遠的山壁上鑿洞而棲,指揮著這項空前巨大的工程建設。前期施工是最為艱巨的,可是海通和尚大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他要將佛祖的慈悲情懷融入船民的生命和嘉州的安寧之中,這樣崇高的信念使他對自己付出的辛勞無怨無悔。好不容易大佛的頭像雕鑿完成了,可是他卻遭到郡吏的陷害而撒手西去。據韋皋《石像記》載:“時有郡吏將求賄於禪師,師曰:‘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吏發怒曰:‘嘗試將來!’師乃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今存凌雲山的海師洞內所塑海師像的眼眶無珠,卻神情剛毅,就是這一事件和精神的體現。
海通和尚去世後,又經兩人續建,前後歷時90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宏大工程才得以完成。樂山大佛建成後,三江彙流處是否還常有船民葬身於激流之中,我沒有查到直接的歷史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經過歷朝的水利疏導,樂山的水患是越來越少了。
樂山上空不時飄下點小雨,好在肖公嘴的露天茶座有大傘撐著,我們仍然可以悠閑地品味著峨眉山的竹葉青。茶水幾度涼熱,我們的話題卻如眼前的江水滔滔不絕。距我們不遠的江灘上,有漁民在撒網捕魚,在這樣的大霧天,魚兒不知是否特別容易懵騰落網?忽聞“豆腐腦,豆腐腦”的吆喝聲,一個中年人挑著擔子向我們走來。本來沒什麼食欲,可是他善於推銷:“這是用本地上等黃豆和三江彙流的清澈江水磨制而成呢!”瞧擔子裡的調料頗為豐富,又有麻辣和清甜兩種可供選擇,終抵擋不住誘惑,我們都來一碗,立刻香辣、嫩滑與鮮醇“三江彙流”於喉舌之間。透過蒙蒙雨霧,隱約望見江面上的點點燈火,忽然我有了一種滿足感。視覺、聽覺、味覺齊備,似不應再有什麼奢求。
如果天氣晴好,肖公嘴該游人如織,今夜只有我們四人,顯得有點清冷。賣豆腐腦的中年人不知是累了,還是找不到更好的銷路,干脆坐在椅子上與我們聊起天來。我們問:“你一碗才賣一元,利潤好像也不高,還挺辛苦,一年下來能賺多少錢吶?”他說:“利潤倒還可以,一斤黃豆就可做成兩桶豆腐腦,調料成本要貴點,關鍵得賣完。一年能掙上幾千元吧!”他接著感慨說:“要是天天放長假就好了,來參觀樂山大佛的人多了,我的生意就好了。”
若海通和尚在天之靈有知,也該老懷大慰了。由他創建的樂山大佛正以另一種方式給生活在這兒的民眾帶來福祉,也讓遠來的游客重新品味“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深刻含義。
黃橙網頁http://www.huangche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