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霧裡游走___游大明山隨感
11月9日上午7:00,我們登上了開往臨安大明山的巴士,開始了為期兩天的旅程。經過四個小時的顛簸,來到了臨安這座靜靜的小城,在這裡稍作休息後,再前往大明山。
臨安是座群山環繞的小城,非常安靜,還可以看見小城獨有的人力三輪車。這使我想起了我的家鄉,那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美麗小城,於是,我非常不忘本地思鄉了一把。記得在家鄉的時候,常常和父母一起到離家最近的山上去晨練,幾乎每次都會遇到一對老夫婦,帶著他們的小狗一起爬山。我和妹妹常常追著小狗往上跑,我們的歡笑聲、小狗的叫聲、父母的呼喚聲就在山林間回響……
故鄉的回憶和著母親的呼喚聲,如輕煙般飄向了天邊。遠遠的,霧蒙蒙的大明山已出現在了我眼前。
大明山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非常凍人!山裡的氣溫低得超過了我們的想像,當然,凍得瑟瑟發抖的那個人就是衣服穿得最單薄的偶啦。幸好公司的同事慷慨相助,給了我一件外套。穿著帥哥的外套,樂得我屁顛屁顛地暗暗偷笑。
導游介紹,由於最早受到日月光輝的照耀,大明山自古以來又稱“日月山”。在十六平方公裡的核心景區內,擁有32峰、13條澗、8座瀑布、3個高山草甸,共計大小景點九十多處。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從安徽輾轉到此,屯兵千畝田,養精蓄銳,最終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由此將日月山定名為大明山,山上的古慧照寺迄今尚存著一塊朱元璋賜封的“與國同休”的扁額,記載著一代梟雄在這裡起步的歷史。
沿著上山的台階攀登,四周山高谷深,層巒迭嶂,氣勢十分壯觀。山間煙霧繚繞,由於天氣原因,當天的霧一直濃濃地籠罩在大明山上,山色也黯然若黛,宛如國畫中的潑墨山水,奇松、怪石、雲海、峰林更是層出不窮。
大明山的飛瀑群令人叫絕,主要分布於玉龍溪和白蛇澗,其中以龍門瀑布最為壯觀。當然,這些什麼玉龍潭、白蛇澗、什麼龍門瀑布等等名稱都是事後看景點簡介才知道的,當時我基本上沒怎麼搞清楚。只看到沿途不時有飛流直下的瀑布,伴著轟隆隆的水聲,在群山巨石間流淌,有的從高高的山崖上迎面呼嘯奔騰而下,有的在巨石間輕快明媚地跳躍,有的則橫臥在小橋邊幽幽地低訴,如此日復一日,川流不息,慣看秋月冬風,也不知曾見證過多少潮起潮落、悲歡離合?
到達了著名的龍門飛渡,一座長近百米、凌空架設的鐵索橋,橫跨在崇山峻嶺之間。橋下就是萬丈深谷,膽子大的人走在橋上,故意拼命左右搖晃。記得十一年前,母親曾帶我和妹妹到著名的都江堰玩,都江堰上也有一座長長的鐵索橋橫跨在波濤洶湧的江面上。母親很怕水,但對鐵索橋很有興趣,當時看著橋也不晃,就大著膽子走了上去,快到橋中央時,橋上的游人突然使勁搖晃起來,母親嚇得尖叫著蹲在地上,死活不肯走了,我和妹妹只好在游人的哄笑聲中,滿面羞愧地一人一邊,把母親凌空架著抬回了岸邊。今天又走在了這樣晃悠悠的鐵索橋上,不禁微笑著想起了我快樂的童年……
終於登上了山頂,站在海拔1100多米的高山之巔,腳下徜徉著濃濃的煙霧在群山之間恣意地舒卷,一種“會當凌絕項,一覽眾山小”的氣概油然而起,再回望崖壁上由書法家朱關田先生題寫的“日月同輝”四字,頓覺天地悠悠、滄海茫茫、物我一體、寵辱皆忘。
游大明山,思緒如天馬行空,竟充滿了濃濃的鄉愁。當年在山林間嬉戲的小女孩早已長大,而今青春的腳步也已漸行漸遠,時針總是那麼堅定、嚴格地向前走著,帶著我們所有曾經的歡樂和悲傷一起消失在了一個從沒有人找得到的地方。不知道什麼時候,歲月的滄桑已經開始在我的臉上輕雕細鑿;什麼時候,我開始學會了沉默。
想起了一首小詩:山還是那年的山/水還是那年的水/那年的風也和那年一樣/輕輕吹拂過我的臉龐/只是那年的微笑有點感傷/甜甜的笑容寫在臉上/卻遲遲走不進我/已經疲憊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