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向閣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萬年騰奎壁之光。元魁塔,始建於明朝1619年,1629年竣工,為九層高的樓閣式磚石塔,樓梯築於磚牆中間,僅容一人上下,每層都有對開的四個石窗,攀至第八層走出回廊,頓時開朗:涼山蒼蒼,梅水茫茫;古塔衝霄,意高氣昂。白雲悠悠,藍天碧水,舟楫如梭,綠稻翠竹,真是無限好風光!抬頭看那塔頂千斤重的鐵葫蘆,不禁令人感嘆,在300多年前,是如何抬上的?
世德堂,建於1645年,總面積7000平方,共有72天井,36廳,12個門樓,299間房,2口水井,是明末皇帝崇禎兒子的老師李士淳(字二何)在攜其逃難回松口而建立的皇太子宮。“三堂不見瓦”是世德堂的獨特之處,大門直進為一堂、正堂、上堂(即三堂,均有天井間隔),上堂兩側是大天井,天井過去各有十間房,在當時是武士勤雜人員的住處。上堂後面有一半圓形空地,在當年種植了七棵荔枝樹,而今仍存活三棵,每年五月掛果,又稱“五月紅”。果樹後面的空地足以讓五匹馬並排奔跑(在此可支帳篷露營,夠寬敞),走過空地便是由12個門樓組成的兩層樓的圍龍屋,每個門樓內都有前後門,前門在一樓,後門在二樓,前後門若關閉,則各自獨立。打開後12個門樓則全部相通(玩捉迷藏倒是不錯)。在錦屏樓後圍外牆,左右各設五個炮樓碉堡,延至大門,牆是用糯米飯混合石灰、膠粘土、砂子夯築而成,堅固無比,防衛之嚴可見一斑。世德堂罕見的建築格式,吸引著國內外客人尤其是學藝術、建築的師生們前來寫生、參觀考察。穿過炮樓後面的柚子果園,拾梯階而下,是靜靜幽幽的一片竹海,竹海旁的松源河逶迤而過,在河中間有一無人小島,置身其中,面對一望無際的碧綠竹海,河水潺潺從身邊流過,聽著蟲鳴鳥唱,品一口客家山茶或娘酒,恍如世外桃源。
崇慶第,又稱“古秀階”,建於20世紀40年代初,是當時幾戶人家出資合建,委托古秀階理事,工人領料、領工錢都要找他,自然而然的當地人便把這屋子叫做“古秀階”了。整座房屋及池塘均用水泥、花崗石建造,共有10天井、9廳、73房、2口水井。“崇慶第”三個字乃清末榜眼朱汝珍所題,大門直進分別為下、中、上三個廳堂,廳堂房梁上的畫令人嘆為觀止,工筆精細,人物栩栩如生。上堂後面的空地過去是半圓形兩層樓的圍龍屋,屋後的果園,同樣是半圓形,與大門口的半圓形魚塘相對稱。上午時分,屋子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像一幅靜止的水墨畫,忽然幾只正番(客家話,體形像鴨子,肉瘦而鮮嫩,為客家特產)悠閑走入池塘,紅掌蕩綠波,似馬良的神筆一揮,這幅畫即活了起來。
承德樓,建於1908年,完工於1918年,共有18天井、48廳、108間房。下、中、上堂雕梁畫棟,不同於其它圍龍屋的是承德樓中堂的石柱高6米,顯得廳堂甚是氣派,而中堂側門的上面除了精致的雕花,下面是一行行的像形文字。承德樓在當地名望甚高,源於主人家把它提供給松口中學作教室宿舍長達半個世紀,它也是獲得孫中山先生於民國初頒發《旌義狀》的著名華僑梁密庵先生的故居。(松口鎮在1933年為紀念孫中山到松口視察所興建的中山公園裡,有“密庵亭”一座,亭內保存著《旌義狀》及抗戰時期重慶國民政府蔣介石、於佑任、陳立夫、林森等人給梁密庵先生的題詞。)
勤詒莊,又稱“謝天昌”,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107年,有8天井、10廳、87間房,總占地面積4295平方米,其中建房面積3200平方米,走入勤詒莊的外大門,是寬敞的院子,從寫著“昭武第”的內大門穿過寫有“昭武都府”的二道門,分別是下堂和上堂,開基始祖謝廷光官封昭武都尉,夫人佘氏於清朝同治11年10月受同治帝誥命封為恭人,這道聖旨完整地保存在上堂(即寶樹堂)。佘氏38歲守寡,靠開名為“謝天昌”的米店為生,由於經營有道,生活有了改善,便親自帶領家人肩水挑石修建了此屋,養育的子女們也各有所成,由此我們看到了客家婦女辛勤耕作、勤儉持家、相夫教子、吃苦耐勞、和鄰睦族的精神閃閃發光並延續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