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遺風 清雅大氣 --99昆明世博會盆景園走筆
盆景園位於世博會場花園大道及大溫室南側,總面積5880平方米,東南緊鄰水景園,西側為服務設施,北部與藥草園相接,南部水景地段有9米寬的果樹林帶,規劃用地地勢較低,從花園大道一側可俯視。而東南兩側跨過水景園即為山林坡地,環境空間帶有內斂特質。
盆景園位於世博會場花園大道及大溫室南側,總面積5880平方米,東南緊鄰水景園,西側為服務設施,北部與藥草園相接,南部水景園地段有9米寬的果樹林帶,規劃用地地勢較低,從花園大道一側可俯視。而東南兩側跨過水景園即為山林坡地,環境空間帶有內斂特質。
盆景園空間強調收放,游人隨設計路線的進行感受到空間的開合,以期在收放之間,於不足6000平方米的用地中產生“地窄景寬”的造景要求,通過大小空間的對比產生層次感與空間感。入口形式為門廳小院,進門擺放一經典盆景。園內主體建築以三個展廳及一組連廊形成背景,組合一組石亭以沉穩秀麗的形像控制全園格局,形成盆景園主立面,建築內部滿足展示空間要求,設計為大開間方廳,外部形像以四坡梯形屋項的三個方廳與連廊組合,坡面為木蘭色陶瓦,牆面為安溪紅火燒板,大面玻璃窗,漢白玉檐口,使建築形像帶有東方風格,色彩清雅,外觀大氣。靠西的小展廳將陳列文字、圖片 ,用生動翔實的資料闡述盆景藝術的起源、發展和走向;相連的兩個大展區,一個展出名貴盆景,另一個在會期中,將作為向游人進行講解和現場制作出售盆景,調動游客參與意識及積極性的場所。
與建築庭院空間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室外展示空間,根據布展方案,共分成7個區,分別展示中國五大盆景流派的力作。當游客從室內走出,眼前豁然開朗,主體建築前的石亭屋面為青石打制,帶有漢唐遺風,形成室外的視覺焦點。石亭西側有一淺水池,以大花綠光面花 諮 砌成,池底布滿五色鵝卵石,水深30釐米,清澈見底。水池旁有碧綠的矮草坡,顯得色彩清亮、美麗動人。場院中分布著幾個精致的仿唐青石燈籠,兼有照明和裝飾的功能,使這塊風格獨特的場地在藝術效果上更加面面俱到。
由於盆景展示以活體植物為主,在陳設展示過程中務必保證植物的成活與生長,而且材質要求特殊,所以盆景園的布展任務還相當艱巨。但我們相信,到世博會開幕前,為盆景園辛勤工作的建設者們一定會給世界展示他們的傑作。 秀美與力量
--“花開新世紀“雕塑小記
雕塑,作為園林、園藝藝術中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在五 淑 紛的世博?中有著渲染氣氛的作用,從“花之魂”到“火紅的五月”,再到北京市贈送的大型華表……其中自然不會少了“花開新世紀”。
“花開新世紀”座落於世博園花園大道上的中心廣場,整座雕塑高19.99米,寓意著世博會將於1999年召開。
當初為了選擇一個可立於中心廣場上的醒目雕塑,世博會建設指揮部向全國征稿。在幾百幅參選作品中,來自陝西任軍設計的作品棗“花開新世紀”從中脫穎而出。雕塑整體形狀為一朵花型,以流線型圓弧表示花瓣,以細錐形示意花蕊,整流器體雕塑簡潔、有力,極具現代感。
雕塑以不鋼材料制成,吸取了原始雕塑藝術中對形體的某一部份進行誇張的特點,將花朵中原本並不起眼的花蕊幻化為細長的錐形,直指天空,從而引起人們視覺上的重視,充分表現了雕塑的力度;同時,雕塑設計上放棄了傳統雕塑中像形塑造的特色,選擇了“以形傳神”的特點,用簡約手法對花朵中原本的主體棗花瓣進行弱化處理,不公將原本繁復的花瓣簡化,而且將其位置降低,流暢的曲線在不經意中傳達了秀美。但雕塑的整體並未抽像到脫離“花”這一實體。
作為園藝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花開新世紀”雕塑充分體現了世博會的主題: “人與自然棗邁向二十一世紀”。據設計者介紹,選擇以花為原型並不是事先計定的,與“花開新世紀”一周設計的原形不這植物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的細胞、孢子、枝葉等等,而最終只有“花開新世紀”落成中心廣場,不僅僅因為設計者在設計中將花朵以雕塑語言表達成柔美與力量的和諧統一,柔美的花瓣表達了人們希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需求,而有力的花蕊則顯示了人們有決心與這朵世博之花共周邁向二十一世紀。
“花開新世紀”座落的花園大道前有花鐘、花船、花溪、花海,“花開新世紀”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統一。選用不鋼材料使整個雕塑在花園大道中既不突兀而又不至被淹沒。雕塑在以盆花組成的花海中占有絕對制高點,而其制材的灰色則給人一種質樸的感受,雖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無數的光點,卻毫不搶奪花海的光彩,與周圍的花鐘、花船、花溪、花海相映成趣;而堅硬的制材、尖細的花蕊則與大型噴泉一剛一柔形成強烈反差,令人耳目一新。整個雕塑在極具現代化,人為化色彩的基礎上,巧妙的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去,令人感嘆設計者的精巧用心。
整座雕塑將秀美與力量揉和在一起,以剛柔並濟體現其獨特之處,寄托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