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六日行

作者: 旅人花

導讀黔東南六日行11月12日 中午12:05從上海虹橋機場飛往貴陽,14:40抵貴陽龍洞堡機場。飛機降落時從窗外望去已看到貴州大地曲曲蜿蜒的道路盤山而行,千裡羊腸,難怪貴州在歷史上一直是軍事要地。下了飛機,地面氣溫攝氏12度,不比上海低,在網上查詢的天氣預報有誤,保暖的衣物帶得過多了,慘,我得一路背著大包奔走在黔東南途中。乘航空大巴直抵火車站,入住鐵路招 ...

黔東南六日行11月12日

中午12:05從上海虹橋機場飛往貴陽,14:40抵貴陽龍洞堡機場。飛機降落時從窗外望去已看到貴州大地曲曲蜿蜒的道路盤山而行,千裡羊腸,難怪貴州在歷史上一直是軍事要地。下了飛機,地面氣溫攝氏12度,不比上海低,在網上查詢的天氣預報有誤,保暖的衣物帶得過多了,慘,我得一路背著大包奔走在黔東南途中。乘航空大巴直抵火車站,入住鐵路招待所,後買好次日晨7:40去凱裡的車票。在火車站門口,蹲坐著一群皮膚黝黑著深藍或黑的衣服的男人和戴著少數民族風味頭巾、掛飾但穿漢服的女人,想必他們就是貴州土著人。

一切都安排妥當,問了去市中心的路,便乘1路車在噴水池站下車,這裡是市商業中心,逛了百盛購物中心及周邊的店鋪。拐進太平路上的小吃一條街。這時已是華燈初上,我已是飢腸漉漉,來到一家比較整潔的自助快餐店,5元/人,先解決溫飽問題,菜的品種還不少,只是有些涼了。吃完後出來,在不遠處又發現一溜的大排檔,每家都是用木板隔著,極簡陋,擺著一些矮桌椅。大部分店裡的生意都很冷清,幾乎沒什麼客人。忽然聽到一片嘈雜聲,順著聲音走去,發現不遠處的一家店裡鬧哄哄的,裡邊的客人正吃得熱火朝天,吃嘛,就需要人氣,看看招牌,“無名酸辣麻辣湯”,我便走了進去,悔剛才吃得太飽了,吃得一點特色都沒有。現在有特色的就在眼前了,卻沒有多少的空余肚子來填,好歹也得撐撐,才不枉此行。隨後要來一酸辣鍋底(酸辣是貴州一帶飲食的特點),小菜自己去拿,都擱在一層層的架子上,品種也豐富,單是青菜類就有二十多種,都用竹簽一小撮一小撮地串著,挑了一些小菜便坐下來,別的桌子都三三兩兩好不熱鬧,就我形單影只,鍋還沒開,發了幾個短信給友人,告訴他們我的行蹤。味道的確不錯,一連吃下好多串。用竹簽串著計價特別方便,吃完後只需數數竹簽的數量,一根2角,加個鍋底錢就是總消費。結完帳,有友人不時發來短信,大都是囑咐的話,要我倍加小心,“夜寒心熱街頭樂,細品貴陽麻辣燙,他鄉更比他鄉亂,速回賓館莫怠慢”,也是的,一看手表快9點了,便乘車往火車站。貴陽的夜景還不錯,快到火車站是發現那一帶黑漆漆一片,只靠幾家店裡透出的燭光勉強行路,聽說貴陽火車站比較亂,不由一路小跑,手緊抓著包,感覺路人都行跡可疑,好不容易摸到了旅社,也是漆黑一團,原來是停電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來電,第二天才在報紙上看到原來是附近的一供電所發生爆炸。暈,我才來貴州的第一個夜晚居然在黑暗中度過。

11月13日

早飯吃了牛肉粉,其他也沒什麼早點了。想起兩年前跟玲在桂林吃粉吃到後來一看到“粉”字招牌都覺得惡心,貴州一帶跟廣西差不多,都以粉為主,這回我一定要有所節制。還有貴州的辣椒並不像湖南的吃起來覺得香甜。

7:40上了往凱裡的火車,開始了我的黔東南之行。貴州的路難行,一出貴陽,火車就在一個個山洞穿來穿去,沿途無可賞的風光。

10:50到凱裡,凱裡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也是黔東南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它有著500多年的歷史。

下火車乘的士到汽車站,准備前往郎德。郎德距凱裡40KM。在的士上最終竟不過司機的軟磨硬泡,也為了節省時間,以50元包車直接到郎德。

進郎德上寨,在寨門口遇一盛裝女子,熱情邀我去她家,給我看一本98年的旅游雜志,那封面上的苗家女便是她了,那時的她才二十出頭,人不算漂亮但很上鏡,如今老了許多,但仍可以想像得到她當年的風采。現在已老了,似乎靠青春吃飯的資本已沒有了,只能坐等客人穿她的苗服照相。穿著她的苗服,她陪我在寨裡四處走走,照了些相片,這個寨子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因為沒有碰上表演。這裡的女人都特別愛美,這是我所到苗寨總體的感覺。上了年紀的女人頭上都包裹著鮮艷的毛巾,年輕些的女子把頭發都高高盤起,插上艷麗的花,她們選用的色彩都是特別鮮艷、跳眼的,大紅、桃紅、黃綠,極盡她們所愛,雖然由於長期日曬風吹勞作,皺紋已過早爬上了她們的臉上,但仍抵不住對美的追求,這便是女人。

郎德分上、下兩個寨子,下寨就不想去了,估計跟上寨差不多,便由上寨出來到路口等去雷山方向的車前往西江。半小時(車費4元)到雷山,草草吃了午飯,搭上往西江的車。車行1。5小時便到了全國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西江位於雷山縣東北37KM處,寨內由八個自然村連成一片。到寨門口,躍入眼簾的是成百上千的吊腳樓,依山就勢向兩邊排開,氣勢非凡,這裡真是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

走在街上,依舊不見其他游客,在西江苗年過完後更無游人來到,街上顯得有些冷清,背著個大包的我不見第二個,本月26日苗家還要過“後年”,可惜等不到了。入住民族招待所,聽說昨天剛住進一對北京來的夫婦,在洗漱間碰到那女的,一身苗家女的打扮,頭發在頭頂上挽成個髻子,還插了多花,要不說我還以為她也是這裡土生土長的苗家女呢。

趁天沒黑就到了街上遛遛,但已盡黃昏,光線太暗已拍攝,只好順著石階看看苗寨。這裡的苗寨都依山而建、地勢較陡峭,走起來頗吃勁。苗寨分三層,底層一般是放養家禽用,二層是客廳、廚房,三層是臥房。

回招待所的路上又遇見同車的苗家姑娘小丹,她很熱情地邀我去她家吃晚飯,我答應並隨她到了街邊買了一斤多的豬肉,便上她家作客了。她在寨裡因山歌唱得好而出名,師範畢業後在雷山鎮郵局工作,姐姐舞跳得很好在貴陽歌舞團,還有一弟弟在凱裡讀高中,父親開店,母親持家,一家過得挺殷實。他們都很熱情,還把做了不到十天的腊肉也拿出來招待我,還有他們家自釀的白酒,我們就圍坐在爐前美美地吃了一頓晚餐。吃飯間頂棚上方隔了一整層堆了滿滿的番薯還有苞谷,這些都是喂豬的,怪不得這裡的豬肉味道特別鮮美,非我們城市吃飼料豬所能比,那晚我足足添了兩大碗的米飯。

11月14日

遺憾昨天下午太遲到西江,無法拍照。只好等今天上午惡補。起了個大早,7:30便跟一苗家女上山,想從山上往下拍苗寨的風姿。可是霧太大,清晰度差,左等右等不見霧散去。直到9點多,霧散了些,可惜苗寨聚集處在東面,從西面角度拍攝效果好,但逆光,要取到好景,必須熬到下午,我沒法再等,中午必須趕去榕江,只能草草拍了一些,估計效果不會很好。

回招待所收拾行李准備回凱裡,因雷山到榕江路段在修路無法通行,所有去榕江的車須折回凱裡。按來時的路線,凱裡到雷山、雷山到西江,全程有3個多小時,後經當地人的指點,先坐往雷山方向的車在岔路口下,坐摩托到排樂或三棵樹,再回凱裡,這樣只需一個多小時便能到凱裡,這真是一條好線路。在岔路口搭上一大胡子的摩托,大胡子約摸四十多歲,看上去是個厚道人家。沿著崎嶇山路飛馳,山路一邊是條小溪,清可見底,兩邊風光景色宜人。雖然是石頭路,顛簸得厲害,但感覺非常好,什麼危險啦全都拋在腦後。大胡子輕車駕熟,他說在這一帶都開了九年的摩托車了,不由對他更加信任起來。到了三棵樹,往凱裡的車剛走,為了節省時間,還有坐摩托的刺激感讓我有隱了,便當下決定坐他的摩托回凱裡。回凱裡的路是柏油路,在那樣的路上摩托車開起來更是暢快,風馳電掣。途中經南花苗寨,也是不錯的苗寨,可惜有些商業化了,經過包裝,許是南花就在公路邊,交通便利的緣故,水泥路從公路邊一直鋪到寨裡,是我黔東南之行路況最好的苗寨。果然在我之前就有一批來自都勻的客人乘兩部旅游車剛抵達。寨子裡擺著賣紀念品的灘子,還有酒樓,看來這裡已充斥商業氣息了,寨子不大,倒也精致。

離開南花苗寨,已近十二點,飛車直奔凱裡,沿途不時能看到苗寨,青山、綠水、索橋、吹煙、人家,都市呆久了,很難看到這麼簡樸純美的自然風光。乘摩托車的好處就是可以停停走走,一路的風光不會錯過。

到凱裡汽車站,買了1點去榕江的車票,只剩10分鐘了,已沒有時間吃午飯了,車站附近也沒有什麼可吃的,匆匆買了一瓶水就上車了。凱裡到榕江要繞道走,有五個多小時的車程,這對於我這樣一個不太會坐車的人來說是個考驗,上車後跟人商量,找了個跟司機並排的位置。周圍大都是當地人,都說當地的方言,語言不通,特別孤單。五個小時的行程中,我都望著窗外,不停地看,不停地想,深怕錯過任何一個風景。沿途經過都勻、三都、都寨。。。在三都看到水族人,這裡是水族人聚居地,村寨多沿山簏做環行布局,水族人與苗族人在服飾上有很大的區別,水族婦女著裝色彩比較單一,大都是藍黑,頭飾很簡單,只用黑、藍布包裹著,沒有苗族人那麼多艷麗的色彩,似乎比較保守些。

此行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帶的女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沿途中在修建的路段隨處可見女人的身影。女人挑著擔子在公路邊上行走的背影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裡。她們的平均身高在1。5-1。55米,很有節奏地踩著步伐,臀、腰和諧地擺動著,那樣的身影一直讓我感動著,並覺得美麗。在西江苗寨,修建蘆笙場的,挑石、磚的也大都是女人。

傍晚六點,終於到了榕江縣城。榕江是侗苗文化的發源地,這裡林木茂密,城裡有5棵形如傘蓋的大古榕樹,幾百年的風雨至今還有四十幾棵存活,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頑強,與它們相比之下,人的一生似乎過於短暫了。入住國防賓館,現在已是深秋,房間裡還有蚊子。洗漱完畢,准備出去腐敗一下,中午已經餓了一餐了,國防賓館在縣政府斜對面,附近有不少的飲食店。進了“大妹、二妹羊癟館”,老板見我一人,毫無興趣,我的倔勁上來了,老板說一定要點上一斤才能上菜,為了不留遺憾,決定狂吃一把。隨即落座,服務員端來一個挺大的鍋子放在桌上,下面燒著液化氣,鍋裡便是羊癟了,其實就是羊肚裡的東西了,配料全是紅辣椒,味道吃起來除了鹹就是辣。還有一大盆的干飯,一盆的白菜蛋湯,一張大大的桌子前坐著的是我這樣一個瘦小的南方女子。難怪有幾個客人借著取牆上的啟子探進頭來瞅瞅我。管他呢,我只管填我的肚子,那晚我足足吃下三碗干飯。

吃過頭了,撐得慌,只得到街上遛遛,縣政府一帶都在修路,不好走,身處異鄉,不便逛得太遲,便回賓館。

11月15日

今天主要的行程是去三寶侗寨、宰蕩、豐登。一早到汽車站,跟司機砍價,包了一部小巴,120元。

先去宰蕩,距離縣城30多KM,在路邊有一小路岔進。沙石路,坑坑窪窪,路面窄,只能容一輛車過,沿途50分鐘的路程不見一人,心裡有些害怕,萬一遇人不淑,我一個手無村鐵的女子可得把命陪了,心裡想著各種可能,一陣陣發麻,緊緊握著車門把,暗自祈求老天保佑。這個司機話不多,但看上去比較老實,在車站找車的時候我就觀察過好幾個司機,看上去胖一些的、面和善的一定是我的首選對像,這個司機是我自己選中的應該不會走眼吧,想到這些我漸漸安心起來。他說這樣的路一般的司機是不願來的,要是下雨,車根本進不去。

一小時之後遠遠看到村落,宰蕩到了,車徑直開到村子裡的曬谷場,有幾個孩子立即圍了上來,好奇地看著我們。我忙拿出零食,這時不知從哪兒又跑出一幫孩子,有的孩子身上還背著更小的孩子,就這樣把我團團包圍住了,他們伸出一雙雙髒兮兮的小手,那一張張充滿渴望的神情讓我有些不忍,後悔沒多帶些來,當我拿出相機想給他們拍照時,他們立即全都跑開了。

繼續往寨子深處走去,一條小溪在村中央穿行而過,婦女們就在溪邊洗菜、洗衣服,很多房子的屋頂是用樹皮做的,青石路面讓我疑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這裡的房子顯得特別破舊,當地人穿的衣服很陳舊,有些甚至可以說是衣裳襤褸,比我想像的貧窮還要貧窮,由於大多數人都沒有受過教育,很多人都不懂漢語,要交流非常困難,但人們都比較友善,只是多了一份不安。我盡量保持微笑,因為微笑是拉近與當地人距離的最好方法,我不想因為我的到來打擾了他們的生活,因為我的到來讓他們發現自己的貧困而感到自卑,看到老人那飽經風霜的臉,我有想拍照的衝動,可是他們的眼神刺痛了我,我不忍心閃光燈在他們面前隨時曝光,這樣有些殘忍,我只是過客。

再走一裡路,穿過一個涵洞,到了另一個村,據說這個村也屬宰蕩,跟先前看過的差不多,有一座不錯的鼓樓。

出了宰蕩往原路返回,下山走了35分鐘,到了公路,在不到2KM處就到了豐登,這是當地的一個扶貧示範村,也是個侗寨,有一座漂亮的風雨橋,比宰蕩要好些(總體上說,侗寨確實比苗寨髒一些,人們的生活狀況也似乎要差一些)。

返回,快到縣城5KM處,就是車江三寶侗寨,門票5元,進去溜了一圈,沒什麼可看的。

榕江的行程結束了,中午搭乘1:40的汽車前往從江,2.5個小時抵達從江縣城。計劃次日前往岊沙,就在汽車站附近的藍月亮酒店登記住宿。登記時,有一司機進來問我是不是要去岊沙,我說等明天。他說岊沙這時有表演,因有兩個老外到那。我一聽,旅途的疲勞一下一掃而光,扔下行李交給服務員,立即包車前往岊沙。(岊沙跟八沙是不同的兩個地方,由榕江到從江途中經過的是八沙,而岊沙得由從江走,距從江縣城7KM,在山上,很多資料把八沙跟岊沙都弄混了,認為岊沙在榕江往從江的途中下,其實不然。)岊沙是個神奇的苗寨,這裡至今仍保留著中國最古老的苗族男裝,長發束辮挽於頭頂,身佩火槍和腰刀,形如武士。全寨以“滾”為大姓,據說岊沙苗族的祖先是大遷徙時的先頭部隊,所以他們至今仍保留尚武的習俗,槍不離身,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槍手部落”。

車開得飛快不到20分鐘就趕到了岊沙,到了寨裡,只見兩個老外和導游在場,一群岊沙男女身著民族服裝在一旁,老外正拿著攝影器材在拍攝岊沙男子剃頭的鏡頭。岊沙苗族崇尚自然,崇拜樹,所以男子自兒時起剃頭只留中間一小撮,束成雞鍵形狀,至成年額上勒一塊布巾。可惜來得遲一步,表演差不多結束了,只能跟岊沙姑娘小伙合影。兩個老外是法國一家著名雜志的記者,這次來拍專題片。兩個老外很友好,我們相互做簡單的交流,然後一起跟岊沙姑娘小伙跳舞,結束後熱情好客的岊沙姑娘小伙把我們送上了車。

11月16日

今天的行程是去肇興,此行的最後一站,由此前往三江到桂林轉福建。因從江沒有車直接去肇興,只能先到洛香,再從洛香坐摩托進肇興。早上8:40的車去肇興,開往洛香的整個路程都是跋涉在極其顛簸的路上,一路黃沙滾滾,一個半小時後抵洛香,下了車在街道上四處張望,不見摩托車,在周邊轉悠了許久在在街道盡頭看見一步四輪摩托車,按事先問好的價格10元談價錢,司機不願去,要25元才走,無奈整個街道上再找不到其它車了,只好上了。一路向肇興開去,去肇興的路是沙石路,顛簸得厲害,連凳子都坐不住,緊緊抓住扶手,就這樣晃到了肇興,下車時人都快站不住了,渾身快散架。

在小小的肇興鎮上,背著大包的我眾所矚目,一個大哥(鎮文化站招待所的陸姓老板),走過來問我要不要住宿,是木樓房,談好價錢15元一晚。

肇興舊稱“肇洞”,寨內全為陸姓侗族,寨子裡吊腳路鱗次櫛比,戲樓、歌坪鼓樓點綴其間,石板路、鵝卵石鋪就的小路縱橫交錯。肇興侗寨的五座鼓樓是目前侗寨鼓樓最為集中的,鼓樓內部裝飾充滿侗家情趣,翼角檐邊滿載著動物花紋、人物故事。鼓樓、花橋、寨門是肇興侗寨的一大特色,五座鼓樓和五座花橋風格各異,沿河的吊腳樓樓底相通,與風雨橋連成一片,即使在雨天也能安然而過,毫發不濕。

在鎮上走走,這裡有一條很短的商業街,洋溢著當地居民的建築風格,一些商店的招牌都是用中英文,感覺有點想陽朔,這裡是一個正被商業化的地方!

無意來到一個酒吧—海湘酒吧,顧名思義這酒吧是由兩個三十多歲的老板合開的,一個是上海人,一個是湖南人,他們都曾在雲南麗江開過酒吧,現在居然到肇興這個世外桃源的地方來,沒有足夠的勇氣很難做得到。

中午小睡片刻,立即徒步到距離鎮上4KM的紀堂村,聽說這裡有兩座鼓樓造型很美,而且這裡的建樓高師最負盛名,北京中華民族園、上海中華民族大觀園的鼓樓都出自紀堂村建樓高師之手。在路上遇一大哥帶著兒子也准備上紀堂村,他很熱情地要我同行,途中景致很美,有紅楓樹,還有一個紀堂亭,山路約走了四十分鐘到了紀堂村,圍了寨子走了一圈,鼓樓、戲台、聖壇這些類似宗教的精神場所樣樣都有,發揮著不可言喻的力量,這種力量讓這些如此偏遠的山村繁衍下來。

四點多回到鎮上,離吃飯時間還走,便到街上的網吧坐坐,網速很慢,不過這可是我入黔東南以來見到的第一個網吧。

晚飯後信步來到海湘酒吧,因為今天上海老板的老婆從雲南過來,店裡挺熱鬧的,一幫人在打麻將。我跟上海老板攀談起來,邊上還坐著個當地年輕小伙。不久三三兩兩地又進來幾個村民,他們都喝了些酒,用他們不太標准的普通話跟我們談了起來,我是今天鎮上的唯一游客,他們都很好奇我一個女人怎麼會孤身跑到這裡來。聽老板說這裡的村民都特別熱情,他們的店一個多月前開張時,村民們都自發的在街上放鞭炮為他們慶賀。村民不時又進來幾個,都圍坐在一起,用他們的侗話交流,還一直讓我們別介意,他們不是不禮貌,是因為要他們用普通話說話恐怕說不到三分鐘就沒詞了。多麼淳樸的村民!

9:30我跟他們告別,回到住處,在房間裡,推開木窗,望著窗外,一切都顯得特別寧靜,月朗星疏,心跟著簡單澄淨,在夜色溫柔的懷抱中睡去。

11月17日

7:30搭上往三江方向的車,108KM(16元),肇興到三江的路依然難走,路上的車都是在揚起的黃沙中呼嘯而過,車一路都輾轉在群山之間,不停地能看到有鼓樓的侗家村寨。大片大片的風景在窗外,毫不吝嗇的盡現她的美貌,我也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在美好的景致中結束了我的黔東南之旅。11:30到三江侗族自治縣,屬廣西。12:30乘大巴往桂林,全程167KM,要四個小時,今天都要在車上度過了。車一出三江,路況好起來了,廣西的司機真是幸福極了。2.5小時後到達龍勝,龍勝一過進入二級公路,路況更加好了,色彩漸漸豐富,心情也格外舒暢。

後記

在黔東南旅行的六天裡,我身背大行囊,行走在古樸濃郁、旖旎迷人的苗寨侗鄉,享受著大自然的空氣和陽光,感受著從未有過的快樂和自由。以凱裡及周邊地區最為集中且最具代表性,沿榕江、從江、黎平線可體味極富特色的侗鄉風情,雖然路難走,有些地方甚至無班車,要深入苗寨侗鄉大多靠搭乘便車或徒步,對背包客來說倒是不錯,越是邊遠的地方,景色與民風保存得越完好。僅僅通過這幾天短暫的旅行,無法使我深入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就像他們不了解我們一樣,我甚至很少有機會和時間去接觸他們的日常生活,彼此的生活空間不同,對生命的詮釋自然也不同,而我只是一個陌路人,一個生命中的匆匆過客。

對一個女子單身背包獨自行走,旅途艱辛自不必言說,就可能發生的不安全因素已令人卻步,很多人難以理解,我想沒有更多的理由,只是它給了我一次豐富自己人生閱歷的機會,是我人生旅程中一筆無法用金錢來比擬的財富,所以在旅行中我走得充實、走得執著。

但願鼓樓巍巍、廊橋依依,古老醇厚的民風如甘甜濃郁的米酒,吸引著更多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人們追尋在這片麗質天成的土地上。感謝自然、感謝上蒼、感謝一路的朋友!


精選遊記: 凱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