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太湖東山古村落2003年04月12日 12:21
解說:
在煙波浩渺的太湖周圍,散落著大大小小幾十處古村落,它們是明清兩代吳地富庶與昌盛的見證。然而隨著歲月流轉,古村落昔日的繁華已經褪盡。於是,我們的攝制組決定對這些湮沒在歷史風塵中的文化遺存做一次探尋。
同期聲:學者 余秋雨
太湖在中國文化當中它地位非常重要,特別是它和周圍有些重要城市有關,它離南京又與蘇州都比較近,它有關系,而且有這麼大的湖泊被許多許多古詩寫到,它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且它裡邊且些很重要的一些宗教的設施,風景也非常美,物產也非常豐富,所以太湖就更成為一個中國文化值得紀念的地方,湖光山色和文化遺存都有關系
解說:
民間有諺語說:“蘇湖熟,天下足”,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四周水道縱橫交錯,貫通南北運河,發達的水陸交通孕育了江南的富庶與文明。洞庭東山,原本只是太湖東南的一個荒島,唐宋以後,這裡漸漸成為人口繁庶之地,江南魚米之鄉。到了明清時期,這裡湧現出了一個與徽商、晉商、粵商、閩商一起縱橫馳騁,並駕齊驅的江南商幫——鑽天洞庭。
同期聲:作家 朱紅
因為東山人多地少田少,那麼它就利用這個東山這個形式它靠近太湖,我們知道太湖它是四通八達的,太湖流域它可以通向長江可以通向東海邊,所以它就出了不少經商的人才,最早的時候就在民國的初年出了一個姓沙的,他在上海沙生洋行當買辦,有一個人到上海成功之後,他就把東山帶出來了,一直到現在,我們再統計一下發現,在東南亞在美洲在歐洲什麼,都有他們所設立的金融機構,也就是說東山人的後代現在已經走向世界,因為它這個範圍廣了,人家給它一個外號叫鑽天洞庭,它天都可以鑽上去
解說:
洞庭商人善於鑽營,勤於謀劃,他們活動在長江沿線和湘楚荊襄廣大地區,經營的是糧米、絲綢和布匹生意。其中,翁氏、許氏、席氏和葉氏等都是當年赫赫有名的豪商望族,他們的發達帶動了整個洞庭東山的鼎盛繁榮。
同期聲:作家 朱紅
現在亂七八糟的,當時來講都是一些大戶人家,你看古村落它有一個特點,它是叫作石基磚牆,石頭的基礎磚頭的牆頭,這個石基比如說房子已經壞了它重新再修,石頭還是要利用的,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到,你看這個石頭,宋石,怎麼看出來?就是說他利用的石基它還是宋代的,我們怎麼看的,宋代的大戶人家造房子他要用這種青石,石頭做石基,那麼明代的時候因為比較富裕,他比較講究,因此他在砌牆的時候你看它不是空心牆,它都是10塊10塊疊在上面的,它是下面2層,然後上面3層,邊上再做,上面4層,邊上再做4層,做得很結實的,後來到了清代以後,它就下面2層或者1層做空心牆了,這裡就放一塊豎磚,敲上去通通通響的,這種牆如果用力一下子,它就破了,就說明在明代的時候他經濟實力強,他築這個磚牆大炮轟恐怕也只能炸一個窟窿不能把它炸開。
解說:
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當年的古村落聚居了大批顯赫一時的名人和富商,並留下了大片豪宅。雖歷經滄桑變遷,仍然有數百棟明清宅第保存至今。這些老宅多為磚木結構,年深日久,已然破敗不堪,但那一進進門樓和廳堂上精美的雕刻卻依然在向人們描述著當年的盛景。據史書記載:當時“其道途之修整,第宅之恢宏,人文制度、衣冠之樂,具大邑之風”,繁華鼎盛的古村也造就了許多文化名人,巨宅林立、牌坊相接的陸巷古村就是最好的見證。
同期聲:作家 朱紅
到明代的時候這裡出了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叫王鏊,就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他的故居叫惠和堂,有100多間房子,當時東山從明代開始就出文人了,在明清期間光是進士狀元出了大概有40多個,它到現在教授一級的大概有近100多個,如果加上副教授那就有幾百人了,都是東山人,一個小地方,5萬多人的地方出這麼許多教授跟副教授,在全國來講也是罕見的,這個地方你們得注意,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王鏊啊王銓啊他們的園林,因為惠和堂周圍有十幾個王家的園林,但現在當然已經沒有了,你看都變成了菜圃了。
這裡有個奇怪的碑,這個字很怪,康熙字典上也查不到的,這是什麼字呢,我知道,從宋代以來,從皇帝開始就有一個私人簽名叫作押,提手旁一個甲乙丙丁的甲,這個押什麼意思,押字就表示現在我們銀行總裁簽字,簽得古裡古怪的,人家都模仿不像的,人家一看就知道了,他這個字也是起這樣的作用,就是他造了這樣一個字,同時用這個奇怪的圖案作標志表示王鏊惠和堂的房產權,他把押字做在碑上了。
(朱紅與當地百姓交談)
在拆垃圾啦,對,在收拾,這個地方就是拍橘子紅了的,就在這裡,就是這裡啊。裡面在修什麼啊,這裡是王鏊的故居,你現在在修的是後院,後花園,他這個後花園很有名的,你們進去看一下好了,現在怎麼修啊,預備把它按照原樣修復還是現在什麼人來想辦法來修,這是現代的了,修成一個現代的園林,原來都是集體種橘樹已經搞掉了。
所以我想我們在保護東山古村落也可以說是保護我們蘇州的一項很重要的文化遺產吧,我覺得應該有一個切實的妥善的措施,否則的話因為我大概有十幾年吧,跑來已經變化那麼大了,下來我看到的這裡的街道,還有一些石板路,這個石板路就跟蘇州從前的護龍街是完全一模一樣的石板路,也只有這個地方有了,像這種我覺得再不保護下來,很可能再隔幾年以後就沒有了
解說:
每年秋天,陸巷古村山上的橘子紅得漫山遍野,但是它腳下的這片古村落卻常年累月是一副凋零破敗的景像。在蘇州申報世界遺產的過程中,太湖東山的古村落也是一處重要的文化遺存,但就攝制組的觀察,眼前的這些古村落已經很難讓人將它們和“鑽天洞庭”昔日的燦爛輝煌聯系起來,它們距離真正的世界遺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如今還居住在古村落裡的,都是那些已經上了年紀的老人們,他們還有能力來保護、維修和拯救這些老房子嗎?
同期聲:學者 余秋雨
東山西山的一些村落,有些村落特別有些老房子,這些老房子我覺得年代也不是太長,好多最老最老的有一些我相信也是清代,最好最好的房子一般都是民國以後的房子,這些房子也很好,它保留了20世紀初期的一些在上海在蘇州做了大生意以後發財的富豪留下的一種生態,由於這個大房子在周邊的人跟著他一起過日子,整個周邊的生態也好,所以這些村落其實都是挺好的,有沒有可能選擇幾個我不要全部都變成這樣的展覽性的東西,因為你很難拒絕人家過好日子,你很難拒絕人家過現代生活,選擇幾個老房子,我去看過幾個老房子真是高牆小巷一進一進都非常好,現在就是住著一些完全無法打理的老人,這個感覺就很破敗了,很遺憾,就是說要有所整理,因為它的湖光山色實在是很好,又很安靜又有一些宗教設施,我覺得很好。
轉載《東山旅游在線》http://dongshan.neas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