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而逝委羽山

作者: 舊蓑衣客

導讀隨風而逝委羽山從老子《道德經》五千言"道可道,非常道"開始,道家思想以及隨之發展而成的道教,影響了中華民族生命觀兩千多年。"儒道"互補,成為華夏歷代文人士子的立身理念。達則兼濟天下,造福蒼生社稷,建立不世功業;窮則獨善其身,優游山水,逍遙林泉,高臥清風白雲之間,此種神仙境界,不亦令人艷羨贊嘆乎! 南朝齊梁間道士陶弘景所撰道家典籍《真誥》 ...

隨風而逝委羽山從老子《道德經》五千言"道可道,非常道"開始,道家思想以及隨之發展而成的道教,影響了中華民族生命觀兩千多年。"儒道"互補,成為華夏歷代文人士子的立身理念。達則兼濟天下,造福蒼生社稷,建立不世功業;窮則獨善其身,優游山水,逍遙林泉,高臥清風白雲之間,此種神仙境界,不亦令人艷羨贊嘆乎!

南朝齊梁間道士陶弘景所撰道家典籍《真誥》即記載天下有十大洞天。唐朝著名道士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雲"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黃岩舊城南門外委羽山,民間傳說上古周代劉奉林在此修煉得道,駕鶴飛升之時,片片鶴羽,委墜此間,故而得名。山間有委羽山洞,為天下第二洞天。司馬承禎記,委羽山洞"周回萬裡,號曰大有空明之天,青童君治之"。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載,舊傳道士嘗持炬入,行兩日不可窮,聞櫓聲乃出,故雲此洞通往東海。南宋龐元英《談藪》載,有天台樵夫失足墜穴中,行二日乃從委羽山洞出。

"山頭方石在,洞口花自開。鶴背人不見,滿地空綠苔。"

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的這首《題委羽山》詩,清新絕塵。其後,唐顧況、宋王十朋、清康有為等歷代名人慕名來游,皆有題詠。

南朝年間,委羽山始建大有宮。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賜皇宮內鏞鐘給大有宮道人。元代始,信奉全真龍門派。現大有宮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宮外古柏橘林,景色清幽。宮內有北宋鏞鐘、瑞井,存大殿、前殿及兩廂四十多間。大殿內供奉玉皇、邱處機、呂洞賓及"三清"像,為明宣德與清康熙時制作的漆金木雕。

《黃岩縣志》記載,民國年間,大有宮道教還非常興盛。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

大有宮舉行全真龍門登錄儀式,有來自全國十一省道教領袖四十多人、省內百余人參加盛典。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編大有宮《宗譜》統計,元代至民國,大有宮有道教宗師、律師和嗣師三千二百多人。

不久前的一個周日,我到黃岩走訪朋友。朋友忽然問,你有未去過委羽山洞?聞言甚慚,我到台州五六個年頭了,終日碌碌,困於戶牖之間,雖對這道家第二洞天心儀已久,卻終未成行。於是在這初夏的下午,沐著田間金黃的陽光,與朋友二人,出黃岩南郊,不遠就有一座形制簡單的石坊,刻書任政"第二洞天"四字。穿過石坊,再行數百米,便是著名道觀大有宮。

不過剛到門口我就有意興闌珊的感覺,從"第二洞天"石坊到大有宮門口,以前都應該是莊嚴肅穆的神道,穿行於蒼翠的橘園之間,現如今呢?農民們鱗次櫛比的水泥樓房新建在神道兩旁,狹窄的道路成了攪拌水泥的施工場地。喧囂糟雜的世俗煙塵早已層層包圍大有宮,徹底終結了這建觀以來維持了一千五百年清虛衝淡的人間仙境"大有空明之天"。

進山門,為一小院,左側角落有一石砌小井,即為北宋古瑞井。我探頭俯察,水面浮著油花,污濁不堪。穿過前殿,為一寬闊院落,兩側是藻耀高翔的鳳翼樓。穿過鳳翼樓,即是單檐歇山頂的大有宮主殿--"靈霄寶殿"玉皇殿。朋友急忙忙地尋找明代宣德年間制作的漆金木雕玉皇像,最後卻是失望。北宋道君皇帝御賜的鏞鐘也不見蹤影。穿過玉皇殿,終於來到赫赫聞名的委羽山洞前,卻發現這只是一個平常習見的山洞。洞內光線陰暗,地面泥濘濕滑,中間供著鄉間愚夫村婦制造的粗陋不堪的泥塑木偶。我和朋友前行十數米,覺陰氣襲骨,山泉在洞壁滴落,水聲丁冬。我倆都缺乏"聞櫓聲乃出"的探險精神,也不想從這洞中走到天台山去,只是靜立片刻,即返回出洞。

在這著名的道觀大有宮中轉來轉去半天,除了人氣異常寥落外,奇怪地是竟未見到一個道士。我和朋友在玉皇殿前廂房廊檐下,搬了條板凳,坐下歇息歇息。廊下還有一位做針線的中年婦人,朋友向她打聽大殿中明代漆金神像的下落,婦人氣憤地說,五六尊神像幾年前全部被宮中道人勾結文物販子盜走了!一直不知下落。北宋鏞鐘也被博物館取走了,因為放在宮中無法確保文物安全。

朋友是黃岩鄉土文化的熱愛者,來大有宮前還興致勃勃地向我介紹宋徽宗御賜鏞鐘和明代漆金神像,聽到如此令人驚詫的黑色幽默故事,頓時啞然無言。

據說,這大有宮原先的住持道長,還是黃岩政協的委員,不過因文物被盜和私自挖掘委羽山洞,被取消了政協委員資格,在大有宮也呆不住走掉了。現在偌大的大有宮中,道人只有老弱病殘的四五人。坐在主殿前廂房廊下黃昏的暮色中,我和朋友很久未出聲。聯想到多年前大有宮香煙繚繞、道場興盛的情景,真有老杜"悵望千秋、蕭條異代"的感慨。

出大有宮數步,有一座凋敝的青石小橋叫"升仙橋",從橋欄的雕刻和班駁的苔色看,應該是清代中晚期的故物,不過夾在水泥樓房的縫隙中,注意到這座樸素古橋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獨自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索大有宮破敗沒落到這般田地的原因。

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於民間百姓的擁護,還有政府的扶持。"文革"以後,傳統文化大都奄奄一息,神仙佛祖在造反派面前自身尚且難保,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自然大大降低。改革開放以後,政府忙於搞經濟建設,對文物古跡的關注自然談不上了。像"第二洞天"和大有宮這樣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傳統文化遺產,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資源。如果能花點力氣將周圍環境整治好,在委羽山建設"天下第二洞天"公園,恢復神道莊嚴、松柏蒼翠、橘柚蔥郁、鶴鷺和鳴的舊觀,不必說提升城市知名度及文化品位,黃岩的普通老百姓,總是樂見其成的吧。

難道流傳了近兩千年的委羽仙風,就這樣永遠隨風而逝了嗎?

旅跡苔痕主人,二零零三年六月初夏於界牌頭


精選遊記: 台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