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裝有電梯的尼姑庵嗎?——記空前規模、堪稱一絕的上海奉城比丘尼道場《萬佛閣》
從上海徐家彙出發,無論坐地鐵、轉m5線;還是干脆坐到奉賢去的多種長途直達車,總之最終抵達奉城鎮還不算太難。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名揚一時的奉賢洪廟風景旅游開發區就屬奉城所轄。那裡,一排排整齊的農民新村、一幢幢器宇不凡的鄉村別墅、一條條平坦寬闊的街道以及一間間典雅的明清仿古建築,說實話倒沒有引起我太大的興趣:全國各地大同小異,並不見什麼特色。
然而,當陪同的奉城鎮張先生將我們帶進鎮北門一個略顯破敗的弄堂小街時,豁然眼前一亮。只見一組樓宇拔地而起,依城傍水,布局奇妙;氣勢宏偉,威嚴壯觀。正門上書三個大字:《萬佛閣》。
萬佛閣,坐落於上海市奉賢區奉城北門,是上海有規模的比丘尼道場,占地面積20畝。進得閣門,只見三幢樓閣矗立在眼前:正面是萬佛樓,左右兩邊分別是鐘樓與鼓樓,都有三四層樓高,各棟建築全都髹漆一新,顯得金碧輝煌,氣像萬千。正觀嘗間,本庵主持新量法師已親自出來迎接。新量師傅雖然已屆84歲高齡,但精神抖擻,身板硬朗,走起路來根本不用拐杖,也用不者人攙扶。講話聲音依舊如常人,思路清晰。一點沒有架子,給人一種和藹可親的感覺。
在新量師太的帶領下,我們先來到了正殿。拜謁了佛祖如來之後,一行人參觀了殿內的雕塑和繪畫藝術。繞過殿後,來到一個走廊,忽然見著一個現代化的垂直升降電梯門,簡直讓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進得電梯,徑直上到頂樓,出來,又是一個大殿。殿兩旁兩名尼姑垂手肅立,雙目微閉,神情莊嚴肅穆,讓人不禁肅然起敬。轉過殿後來到正面,一座寬敞明亮的大殿呈現在眼前。大廳正中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大佛法像,廳的四壁是多達萬尊的釋迦牟尼坐像,從上到下整整齊齊。各面牆壁上都安裝了無數盞燈光,光彩奪目,達到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境界,身臨其境,無法用言語表達。哦!原來這就是萬佛堂。想不到上海還有這麼一個神奇的地方,使人頓時有一種不虛此行之感。
接著參觀了鐘樓和鼓樓。鐘樓和鼓樓分列於萬佛堂的左右兩側,也都是宏偉精致的三層結構樓式建築。鐘樓的二層是教室,而鼓樓的二層大概是眾尼眾的起居處了吧。我們去的時候,那些青年尼眾正在二樓教室裡上課,其專注神情與我們學校無異。大家不便打擾,便匆匆上樓。
鐘和鼓分別置於兩邊的頂層。經師太特許,我們每人得以撞鐘一下,宏亮清越的鐘聲傳播在奉城的上空,嗡嗡之聲不絕於耳,大概是表示有客人的到來。
據張先生介紹,萬佛閣,始建於明代之前。距今約600多年前,原是鄉間小庵。相傳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信國公、大將軍湯和在此督築奉城城牆,以防海上倭寇入侵。隨將萬佛閣就地重建於北門月城灣內。因此,當地有“先有萬佛閣,後有奉城鎮”之說。
萬佛閣曾幾經興衰。清乾隆年間,住持尼師永修,率徒重修,凡二十年乃成。今尚留《修建萬佛閣碑記》一塊。民國六年,住持尼師福緣又進行整修擴建,歷時兩年余至今亦存有《修建萬佛閣碑記》記述此事。
文革期間,萬佛閣房屋凋敝、尼眾被迫離散。新量法師當時也被迫遷離,居身南市慈雲庵多年。文革結束後,一九八九年,萬佛閣在新量法師住持下終於開始恢復重建。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九日,舉行了隆重的萬佛閣佛像開光暨新量榮升萬佛閣住持的盛典。上海佛教界著名法師明煬、真禪等到場並主持了升座儀式。
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佛學尼眾班正式開學,現有二十多位青年法師正在精進修學。佛教界弘法利生、後繼有人。
鑒於原先的萬佛樓已面目全非,恢復與重修萬佛樓是新能法師多年的心願。為完成老法師的心願,性康法師帶領全寺僧尼及廣大居士共同努力,於一九九八年九月十二日隆重舉行了萬佛樓奠基儀式,再次鳩工劈材、精工細琢。經過兩年努力,萬佛樓、鐘鼓樓拔地而起,布局奇妙、依山傍水;殿內回廊相接、威嚴壯觀,空前的規模在我所見過的寺院中堪稱一絕。
走出萬佛閣,心中充滿著贊嘆:真是不虛此行!回頭望去,萬佛閣在昌盛的今天煥發出佛法莊嚴吉祥如意的光輝,晨鐘暮鼓伴隨著眾尼師優美的梵唄清音,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善信游客,來萬佛閣朝禮、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