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四川----眉山

作者: 悠_悠

導讀巴山出武將,蜀地出才子。 這是對四川和重慶兩地不同性格的一種形容,現在一般的說法是重慶男子小辣椒,四川男子蓋碗茶,但這蓋碗茶中真的蘊育著文化的色彩和斑斕。 這次有機會到了眉山,蘇東坡的故鄉,並且經由朋友的推薦有幸如住了蘇東坡故居三蘇祠裡的景蘇樓,有了一番別樣的感受。 我在幾年前曾經到過眉山,游覽過三蘇祠,這是一座非常秀美,好似蘇州園 ...

巴山出武將,蜀地出才子。

這是對四川和重慶兩地不同性格的一種形容,現在一般的說法是重慶男子小辣椒,四川男子蓋碗茶,但這蓋碗茶中真的蘊育著文化的色彩和斑斕。

這次有機會到了眉山,蘇東坡的故鄉,並且經由朋友的推薦有幸如住了蘇東坡故居三蘇祠裡的景蘇樓,有了一番別樣的感受。

我在幾年前曾經到過眉山,游覽過三蘇祠,這是一座非常秀美,好似蘇州園林的莊園,裡面亭台樓榭,小橋流水,蒼松翠竹,曲徑通幽,在裡面靜靜地行走,心也變得沉靜下來了,四周高高的圍牆,隔絕了外面的喧囂與繁雜,當時我就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特別是發現裡面的一角竟還有一個由原來的庭院改造的賓館可以住宿,就一直向往著能在這裡度過美麗的夜晚…..

這次,經過友人的安排,調整了一下旅程,把其中一天的住宿地選在了三蘇祠,真是了卻了我一樁心願。

白天,園裡有不少的游人,大多是眉山當地的居民,在這裡散步,喝茶,聊天,到晚上5點靜園以後,園裡安靜了下來,初了幾個園林的管理人員外,就只有景蘇樓裡留宿的客人,說是客人,其實初了服務員和她8歲的兒子外,就只有我和同行的一位大姐,以及另外三個客人,可我們至始至終也沒有見到那三個據說已經在這裡住了幾個月的在此寫劇本的上海編劇,只是從房間的透出的燈光裡知道還有另外的一撥人。

景蘇樓其實不是樓,而是一個園中園,過去是小姐的秀樓,鏤空的花牆可以隱約看出裡面的花草樹木,從月亮門進去過一座小小的石橋,裡面有三排房屋,一排兩層的,兩排一層的,裡面的樹木很蒼翠,而且由於人少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小鳥和昆蟲的叫聲,這種感覺是很難得的。

晚飯後,我和同行的大姐在三蘇祠裡慢慢地踱步,輕聲地聊天,因為園中只有我們兩人在散步,哪怕是用平時的聲調說話也如同呼喊一般,我們怎舍得破壞這份靜匿。

地上是平滑的石板路,路兩邊的樹木很濃密,特別是有很多的毛竹,微風吹過,竹葉沙沙作響,一般竹子多的地方總會有些隱晦和哀涼,比如說林黛玉的瀟湘館,而這裡卻是一份難得的清閑和幽靜。

這園中還有一大片水塘,以及和外面的水源相連的迂回的水道,如果有一葉小筏也可在此隨波逐流了。

我們一直在園中閑逛,直到夜色漫漫彌散開來,月色從樹葉間婆娑地落下,我們才回到景蘇樓,由於時間還早,我們又坐在門前的圍廊邊說了會子話,才回房睡下。

不過,雖說整個環境很好,房間也高大寬闊,但衛生間的設施確實不好,雖也能洗淋浴的熱水澡,但和飯店的感覺沒法比,床和被子就連枕頭都不夠舒適,不過從整體的感覺來講這只能算可以忽略不記的小節了,當然,如果把這些地方也改進了,我到真願意再住些日子。

眉山的城市不大,到哪裡都可以坐人力三輪,這是四川很多城市最常見的交通工具,花一元或兩元,要去的地方都能到。

當然,在這裡不能不提的是東坡肘子和東坡魚了,雖然明知吃不了,我們還是堅持點了這兩個菜,就像那年在貴州的茅台鎮從不喝白酒的我堅持喝了茅台酒一樣,在眉山也一定要吃東坡肘子,不過實話實說,味道一般。

眉山可以說是文化底蘊很深的地方,整個城市有靈氣,文氣很濃,商氣很淡,人們生活的很庸懶,很恬靜。

我想這樣的城市我喜歡,但只能住上一陣子,不會住上一輩子。

大都市呆久了會煩,小城市住久了會悶,我們就像鐘擺一樣,在理想和現實間來回擺渡,創造著永不停息的生命……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