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溫馨的城市--鷺島廈門(二)

作者: 人民服務員

導讀溫馨家園的確,廈門最溫馨之處,就在於她像一個家。 一般的說,廈門的人際關系,相對而言是比較和睦的。盡管“窩裡鬥”是咱 們中國的“特產”,矛盾哪兒都有,但在通常情況下,廈門人大體上還能相安無 事,而且也多少有些家庭般的溫馨感。比方說相互之間的稱呼,除必須加以頭銜 的外,一般都稱名而不稱姓,比如“麗華”、“勇軍”什麼的,宛如家人。無論 老 ...

溫馨家園的確,廈門最溫馨之處,就在於她像一個家。

一般的說,廈門的人際關系,相對而言是比較和睦的。盡管“窩裡鬥”是咱

們中國的“特產”,矛盾哪兒都有,但在通常情況下,廈門人大體上還能相安無

事,而且也多少有些家庭般的溫馨感。比方說相互之間的稱呼,除必須加以頭銜

的外,一般都稱名而不稱姓,比如“麗華”、“勇軍”什麼的,宛如家人。無論

老頭子,抑或小伙子,都可以這樣親切而自然地呼叫自己的女同事,而毋庸考慮

對方是一位小姐,還是一位夫人。反過來也一樣。女士小姐們也可以這樣呼叫自

己的男同事男同學。這在外地人看來也是匪夷所思的。因為在外地,尤其是在北

方,即便夫妻之間,也不能這樣稱呼,而要叫“屋裡頭的”或“孩子他爹”。同

學之間,即便是同性,也要連名帶姓一起來,否則自己叫不出口,別人聽著也會

嚇一跳。所以外地人到了廈門,便會對這種“家庭感”印像深刻,並欣然予以認

同。我自己便已習慣了廈門人的這種稱謂方式,因此如果聽到有人連名帶姓叫我,

弄不好就會嚇一跳,不知出了什麼事情。

這種家庭式的人際關系無疑是給人以溫馨感的。更難得的是廈門人不但自己

戀家,而且還能設身處地地設想別人也會眷戀家園向往天倫。於是,逢年過節,

家在廈門的學生,便會把自己班上的外地同學請到家裡來圍爐。如果來的人太多,

做父母的還會讓出自己的房間。一個真正的廈門人,是不會讓自己的同學、同事、

學生到了“年關”還“無家可歸”的。這幾乎已成為廈門島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

不信大年三十下午你到廈大門前一條街去走走看,保證你只能看到幾個僧袍飄逸

的“出家人”(南普陀寺在廈大校門旁)。

同樣,廈門人在建設自己的城市時,也像在建設自己的家;在維護自己的城

市時,也像在維護自己的家。在廈門,講文明,守公德,已成為許多人的習慣。

一個合格的廈門市民,甚至到了外地,也能自覺做到不在公共場所吸煙和大聲喧

嘩,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如果找不到垃圾箱,他們就會把東西捏在手

上,直到找到垃圾箱為止。廈門市的決策者和建設者們則有一個共識,就是不能

以犧牲環境求得經濟的發展。因為廈門是廈門人民共同的家園,不能為了眼前的

一點經濟利益毀了自己的家。在廈門人大會堂周圍,原本打算要建的大樓取消了,

留出了大片的綠地讓市民休閑。在美麗的環島路上,筆直的大道常常會拐一個小

彎,因為那裡有一棵榕樹需要保留。在廈門市的各個路口,都豎有設計精美圖文

並茂的路牌,告訴你到某某地方去應該如何行走,而這某某地方也許不過近在咫

尺。這說明廈門市的管理者們,其實是很能為自己的市民著想的。同時也使得我

們出門上路,就像在自己家裡走動。

問題並不在於廈門人民和廈門市委市政府做了些什麼和怎樣做,而在於他們

這樣做時的那種心態。許多作家(比如福建作家孫紹振)都注意到,廈門人無論

是在建設自己的城市,還是在維護自己的城市時,態度都十分自在、自如、自然,

就像是在裝修和打掃自己的小家和住房。

這種從容乃至安詳無疑來自只有廈門人才有的對自己城市的“家園之感”。

正是這種“家園之感”,使得他們不必依賴於糾察隊或罰款員的監督而能自覺保

持街道的潔淨如洗和車站的秩序井然。也正是這種“家園之感”,使他們像德國

人服從內心道德律令一樣,不做有損自己城市形像的事情。

的確,這種把自己城市當做自己小家來看待的“家園情愫”,也許就是廈門

人有別於其他城市(比如福州)人的緊要之處,是廈門最突出的城市社區特征。

我們知道,對自己家鄉的尊崇和偏愛,大約是人類一種共同的情感。許多地方都

有“惟我家鄉獨好”的說法。但似乎只有廈門人,才把“惟我廈門獨美”的情緒

表現得那麼隨便,那麼自然,那麼漫不經心,那麼理所當然。包括廈門人在內的

閩南人,原本是在1000多年前從中原遷入的。現在,他們可真是“直把他鄉作故

鄉”了。那麼,祖上來自中原大地、有著長途遷徙歷史的廈門人,為什麼會把自

己的城市建設成溫馨家園,並創造了不同於當今中原文化的另一種文化呢?

也許,原因就在於廈門是島,而且是一個美麗的小島。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