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訪禪2

作者: 明月清風

導讀二、南台寺鉤沉在南岳,歷朝歷代所建庵寺達二百余所。現尚余祝聖寺、上封寺、廣濟寺、鐵佛寺、丹霞寺、湘南寺、高台寺等十余所。而其中均有妙趣。如果能一一訪之,真能使人得益非淺。因時間故我選擇了去有日本曹洞宗“祖庭”之稱的並出現了石頭希遷大師的南台寺。南台寺為六朝梁天監中(502-519年)海印和尚所建。唐天寶年間(743-756年)禪宗 ...

二、南台寺鉤沉在南岳,歷朝歷代所建庵寺達二百余所。現尚余祝聖寺、上封寺、廣濟寺、鐵佛寺、丹霞寺、湘南寺、高台寺等十余所。而其中均有妙趣。如果能一一訪之,真能使人得益非淺。因時間故我選擇了去有日本曹洞宗“祖庭”之稱的並出現了石頭希遷大師的南台寺。南台寺為六朝梁天監中(502-519年)海印和尚所建。唐天寶年間(743-756年)禪宗六祖慧能的法孫石頭希遷把此辟為道場。成為曹洞宗著名的法門叢林。石頭來南岳時南北結庵於寺東大石上,故稱石頭和尚。南台寺四周古木繁茂,綠蔭蔽日,寺前一片落葉杉林,樹影婆娑,蟬鳴鳥唱,更顯幽靜。據說石頭在此傳法時,學徒雲集。“石頭獅子吼,給你眼睛清涼”的俚謠至今仍流傳。公元750年,希遷寫成了《草庵歌參同契》旨在調合南北二宗的爭議。現仍作為日本曹洞宗的首念經。自此“石頭派”禪風廣為流傳,並分派出曹洞、雲門、與法眼三宗。日本曹洞宗祖師道元禪師曾來中國求法,受戒於其第十三代法孫如靜,這支宗派便在日本繁衍,因此被其視為“祖庭”。並常有“禮祖代表團前來溯源。1907年,日本僧人梅曉共贈五千余卷的藏經一部,惜毀於“文革”。但湘中名士王門運撰的《南台寺日本僧贈藏經記》碑文記述了這一史實,為中日文化交流史留下了珍貴的史料。

祝融峰下的不語岩亦因南台寺禪師故事而得名。不語岩下有一寬兩丈多的石洞。洞壁上刻有“不語掛錫”四字。據《南岳志》昔南台寺有一和尚經常在此打坐,終日不語,自號不語禪師。一年冬天,大雪紛飛,灶裡的火種熄滅了。於是他在晚上提著燈籠,踏著積雪到上封寺去求火種。上封寺的僧人對他說“大師燈內有火,何必相求?”不語禪師恍然大悟。作偈曰:“早知燈有火,飯熟已多時。”這禪宗的公案極為有趣。人生天地之間,常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執意求之,不如偶然得之。偶然得之又在於機緣巧合。在宗教說來,既講究悟,同時也講究一個緣。悟的根本在於心靈有一個空間“內外不住,來去自由,能除心執,通達無礙”即能“識心見性,自成佛道。”眾生總是“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這即心中有執,只有做到心中無事,隨緣任運。才能看淡許多是非恩怨。追求適意自在的人生,至重要的是注重內心的自我平衡。只有這樣,人才能脫俗,處世便會超然曠達,精神也會恬淡寧靜。禪宗認為:一切都很明白,“飢來吃飯,困來即眠”“平常心是道”吃飯穿衣,耕田種地便是說法,便是悟道,便可解脫。現實生活即是理想世界,理想世界要在現實生活中去尋找。並不是離開現實生活有什麼理想世界。解脫也只能去現實生活中尋找。

有“天下法源”之稱的南台寺曾因諸多原因數度被毀又數度重建,無數文人學士、宗教名流都曾來此憑參。明朝大學士著名改革家張居正在《宿南台寺》中抒發了自己的覺見。“塵夢幻隨諸相滅,覺心光照一燈燃。明晨更覺朱陵路,踏遍紫雲猶未旋。”寺中的楹聯亦非同凡品。“澹蕩七二峰,湘湧岳影憑低瞰;雲開七千丈,月印禪心在上圓。”

南宗禪從唐代中後期到五代迅速興盛是與其修行日益接近現實生活有關。禪宗在南岳光華大放後,青原行思(?-740)一支經石頭希遷(700-790)等數傳由洞山良價(807-869)開創了曹洞宗;由雲門文偃(?-949)開創了雲門宗;由清涼文益(885-958)開創了法眼宗。南岳懷讓(?-775)一支經馬祖道一(?-788)百丈懷海(720-814)等數傳,由為山靈右(771-853)開創了為仰宗;由臨濟義玄(?-867)開創了臨濟宗。這即是禪宗的五家。於是菩提達摩當年所期望的“一花五葉”終於在此“結果自然成”了。


精選遊記: 衡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