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這邊獨好也許,這都因為島城廈門實在是太美麗、太溫馨了。
美麗無疑是一種良好的品質。有誰不希望自己美麗一些呢?但是,對自己美
麗的欣賞,卻很可能由自戀發展為自滿,又由自滿發展為自足。同樣,小巧也不
是什麼壞事,小城好規劃,好建設,好管理,但也容易造就眼界不高視野不闊心
胸不開朗。溫馨當然也很好。但是,過於溫馨,會使人心酥腿軟,豁不出去,當
然也就難得大有作為。廈門人常常會自豪地宣稱:廈門是中國最好的地方。我願
以一個外地人的身份,證明此言不誣。可不是麼?北京太大,上海太擠,廣州太
闊,沈陽太髒,南京太熱,天津太冷,成都太陰,三亞太曬,貴陽太閉塞,深圳
太緊張,而別的地方又太窮,只有廈門最好。我來廈門後,不少親朋故舊來看我,
都無不感嘆地說:“你可真是給自己找了個養老的好地方。”
的確,廈門確實是養老的好地方,卻很難說是干事業的好地方。不少有志成
就一番事業的年輕人來到廈門後,終於憋不住,又跑到深圳或別的什麼地方去了。
平心而論,廈門人的事業心的確並不很強。他們眼界小,野心小,膽子小,氣魄
也小。心靈的半徑,超不過廈門60平方公裡的市區範圍:考大學,廈大就行;找
工作,白領就行;過日子,小康就行;做生意,有賺就行。廈門籍的大中專畢業
生,最大的理想也就是回到廈門,找一份安定、體面、收入不太少的工作,很少
有到世界或全國各地去獨闖天下,成就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雄心壯志。甚至當
年在填報志願時,他們的父母首先考慮的也是能否留在或回到廈門,而不是事業
上能否大有作為。總之,他們更多追求的是舒適感而不是成就感,更多眷戀的是
小家庭而不是大事業,更為看重的是過日子而不是闖天下。
因此,當廈門人自豪地宣布:“廈門是中國最好的地方”時,他無疑說出了
一個事實,同時也不經意地暴露了自己的問題和缺點。試想,當一個人認為自己
已經“最好”了,他還會有發展,還能有進取麼?
實際上,廈門不如外地的地方多得很。
比如說,廈門就沒有北京大氣和帥氣。北京雄視天下,綜覽古今,融會中外
文化,吞吐世界風雲,那氣魄、那氣派、那氣度、那氣像,不但廈門永遠都望塵
莫及,而且生活在這美麗溫馨小島上的廈門人,即便到了北京,面對燕山山脈、
華北平原,也未必能真正深刻地體驗到這些。他們多半只會挑剔些諸如北京的風
沙太大、出門太難、“火燒”(一種餅)太硬、“豆汁”太難喝、到八達嶺玩一
回太累之類的“毛病”,然後嘟嚷一句“還是廈門好”便回家。認為什麼地方都
沒有廈門好,這正是廈門人的不是。
廈門沒有北京大氣帥氣,也沒有廣州生猛鮮活。廣州好像是一個精力過剩的
城市,永遠都不在乎喧囂和熱鬧,永遠都沒有睡眠的時候。一進廣州,一股熱潮
就會撲面而來。當然,廣州的擁擠和嘈雜也讓人受不了。但廣州的活力卻令人向
往。更何況,廣州人拿得起放得下。要革命便北伐,北伐失敗了便回來賞花飲茶。
廈門人放倒是放得下,可惜不大拿得起。要他們北伐一回,准不干。所以廣州
(也包括廣東)可以一次次走在前面,廈門卻一回回落在後面。難怪魯迅先生當
年在廈大沒呆多久,便去廣州了,其中不是沒有原因和道理的。
廈門不如上海的地方也很多,因為上海畢竟是“大上海”。盡管上海人被譏
為“大城市、小市民”,也盡管廈門人出手比上海人大方,待客比上海人熱情,
但並不因此就成為“大市民”。廈門人在上海人面前多少會顯得“土氣”,露出
“小地方人”的馬腳(比方說那一口閩南牌的普通話就帶有“地瓜味”),就像
菲律賓、新加坡見了大英帝國一樣。小平同志南巡時曾感嘆於當年未把上海選作
特區,但不是特區的上海卻並不比早是特區的廈門差,而幾年來浦東開發的速度
又讓廈門望塵莫及。這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應從兩地的
文化和兩地人的素質去找原因。總之,不管上海的市民是如何地“小市民”,再
大度的廈門人,卻也無法使廈門變成“大廈門”。
其實,廈門和廈門人不如外地和外地人的地方還多得很。比方說,廈門不如
西安古老,不如深圳新潮,不如武漢通達,不如成都深沉,不如天津開闊,不如
杭州精細。又比如,廈門人不如東北人剽悍,不如山東人豪爽,不如河北人開朗,
不如湖南人厚重,不如陝西人質樸,不如江浙人精明,不如四川人灑脫,不如貴
州人耿直。即便美麗溫馨,也不是廈門的專利:珠海、大連、蘇州,美麗溫馨的
小城多著吶!甚至如福建的長汀、湖南的鳳凰,雖不過蕞爾小邑,上不了中央電
視台的天氣預報節目,其獨特的風情和韻味,也不讓於廈門。何況還有廈門的近
鄰泉州,那個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多麼厚重的文化積累啊!
誰說只有廈門才“風景這邊獨好”呢?
如此這般說來,廈門人,你還能那麼怡然自得、滿不在乎、自我感覺良好麼?
五、走出廈門看廈門
事實上,有可能會阻礙廈門發展的,便正是廈門人那種根深蒂固的“小島意
識”。島原本具有開放和封閉的二重性。因為島所面對的大海,既可能是暢通無
阻的通道,又可能是與世隔絕的屏障。廈門人總體上說是既開放又封閉。其封閉
之表現,就是抱殘守缺於一隅,自我陶醉於小島。廈門人有一種奇怪的觀念,就
是只承認島內是廈門,不承認島外轄地(如集美、杏林)是廈門。至於鼓浪嶼上
人,則堅決否認自己是“廈門人”,而堅持說自己是“鼓浪嶼人”。看來。越是
“島”,而且越“小”,就越好。這可真是地地道道的“小島意識”。這樣狹窄
的眼界,這樣狹小的胸襟,是很難能有大氣派、大動作、大手筆的。
顯然,要想把廈門建設得更好,要想創建能夠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文化,
我們就必須走出廈門看廈門。
然而,廈門人最大的問題,恰恰又在於他們總是走不出去。
在全國各城市的居民中,的確很少見到像廈門市民這樣不願出門的人了。不
少廈門人終身不離島,許多廈門人不知火車為何物。廈門的旅行社都有這樣一個
體會:組團出廈門要比組團進廈門難得多。不要說自己掏錢去旅游,便是有出差
的機會,廈門人也不會多麼高興。如果去的地方差一些,還會視為“苦差”而予
以推托。這顯然完全是錯誤觀念在作祟。一是認為天下(至少中國)沒有比廈門
更好的地方,到哪裡去都是吃苦;二是認為外地怎麼樣,與我沒有關系,看不看
無所謂,看了也白看。所以,廈門人即便到了外地,也看不出什麼名堂來。除了
“還是廈門好”以外,他們再也得不出別的結論。
到外地出差、旅游尚且如此之難,要他們到外地工作、上學,就更難了。一
位家長曾瞪著眼睛問:“到外地上學又怎麼樣?畢業後還不是要回廈門工作!”
我不懂她所說的“還不是”有什麼根據。誰規定廈門的孩子畢業後就該在或只能
在廈門工作,就不能到別的什麼地方工作呢?“青山處處埋忠骨”,“天涯何處
無芳草”,誰說只能在廈門工作來著?看來還是自己“畫地為牢”。
其實,世界大得很,世界上的好地方也多得很,並非只有廈門。廈門再好,
也不能把世界之好都集中起來吧?不但世界上、全中國還有比廈門更好的地方,
即便總體上不如廈門的地方,也會有它獨特的好處。我們實在應該到處走一走,
到處看一看,各方面比一比,才會開闊我們的眼界,也才會開闊我們的胸襟。自
得其樂地死守一個地方,無疑於“安樂死”。安樂則安樂矣,生命的活力卻會磨
損消沉。更何況,到處走一走,看一看,本身就是一種人生的體驗。因此即便是
到貧窮落後的地區去,倘若把它看做一種體驗,也就不會白去。人生百味,苦也
是其中一種。在廈門這個美麗溫馨大花園裡長大的孩子,更該去吃點苦頭,否則
他的人生體驗就太單調了,他的心靈也就難得豐富起來。
的確,人有時是需要“生活在別處”,過一過“別樣的生活”的。見多才能
識廣,少見必然多怪。廈門人既然那樣地熱愛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園,就更應該
出去走走看看,就像到別人家去串串門,以便把自己家建設得更好一樣。當然,
我們無意要求廈門也變成北京、上海,或者變成廣州、深圳。沒有這個可能,也
沒有這個必要,坦率地說,城市太大,其實不好。廈門的城市規模現在正合適。
而且,廈門現在也正處於良性發展階段。其他大城市面臨的許多問題,如環境污
染、交通堵塞、住房緊張、水資源恐慌等等,廈門都沒有。但小城也有小城的麻
煩和問題。小城之大忌,是小家子氣和小心眼。補救的辦法,就是經常出去走走
看看。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廈門人走出廈門,也應該有選擇地從全國各地引進人
才,改變廈門的市民結構。苟能如此,則廈門這道“門”,就不會變成閉關自守
畫地為牢的小門,而能夠確保成為兼容各種文化、吐納世界風雲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