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之前曾看過不少旅友的游記,開封現有的景觀裡就“龍亭”“鐵塔”“大相國寺”為舊時建築,其中又以“龍亭”的游歷價值最高些。不了解其中的我和愛人就決定按照“前人”的“指教”去參觀游歷。從第一樓吃完包子出來,想著在門外找一輛人力三輪車。這也是看游記才知道的:開封城區有不少當地人騎著車子在各景點附近招攬生意,節省腳力的同時還可以聽他們講述老一輩子人傳下來的俗話故事什麼的,也別有一些韻味。
給我們登車的是一位看起來有五十歲左右的大爺,面目和善中有著“生意人”慣有的精明。要價30,在我和老公不知所以對視的一瞬間,老頭又主動的降價10塊。他哪裡知道其實我們不是遲疑什麼,只是還沒明白怎麼回事,歪打正著的給自己省了10塊錢,開心。有了代步和“導游”,想來會簡單很多吧。
小三輪從第一樓門前那條路穿行,拐到一條明顯的後來建築而成的仿古群建築街上---宋都御街。街口一座高大的牌坊,牌門前一邊矗立著一尊石雕的大像,背騎武士,手持長槍,莊嚴而肅穆。
再往前,眼睛一下豁然開朗。眼前一池碧水,水面干淨通透,自然寬闊,湖岸彎彎曲曲,綠柳成蔭。池裡點點黑影浮動,仔細一看,卻原來是人在水中游。聽“導游”講解,這湖叫“楊家湖”,當地人的叫法為“楊家坑”(怪不得剛才一路上我一直聽他說什麼什麼坑的),傳說是北宋良臣楊家將的宅園,旁邊一個小了很多的“坑”,就叫“潘家湖”。老人給我們講,這湖水原本是一清一混,也從而代表著兩將的“一清一昏”,後來近代為了疏導水源中間修立了一座五孔橋,兩面的水才都清澈一樣。想來這其實是善良的人們根據歷史而自撰出來,以告慰和紀念英雄的吧。
那時候大概5點鐘,天還大亮,因為周圍沒有太過高大的建築,風似乎也比城中的大些,也因為有水,風裡隱約的一股甜甜的味道,如果不是湖邊吶涼的人群,就仿佛置身於山水之間,看湖面波光漣涎,景色真是迷人。
走走看看,說說笑笑,不知覺這一圈下來已經過了一個小時,下車時謝過那位可愛的老人,也因為他的樸實讓我們對這座城市更添不少好感。
進龍亭,午門前雄踞著兩尊宋代遺物“鎮門石獅”,一看就覺得威嚴凶猛。東側一個足踏鏽球;西側一個膝下偎依幼獅,傳說曾是故宮的遺物,明代的時候就成了周王府第鎮門寶物。走過御街、玉帶橋、朝門貫、照壁就到了龍亭大殿腳下,拾階而上,殿前貫通上下的一條青石雕就,蟠龍盤繞的御道,據說至今還留有趙匡胤當年的馬蹄印跡。而像征著帝王標志的“九龍”已不知經過多少年的風吹沙掩雨水衝刷,早也模糊不清,只隱約能看到其中幾形依然顯現當年的富貴繁華。
上大殿俯身遠看,左“潘”右“楊”二湖,公園裡的旖旎景色,繁華的宋都御街,一一盡收眼底。
“斷橋,有一座沒頭的橋。”愛人對我說,一看,果然。“楊家湖”似分又未分的在中間出現一座橋,姑且就叫做“斷橋”吧。後來找過一些資料看,其實這橋沒有任何典故,原來也是直通岸邊的,後來好像也是因為疏導水源把路給拆卸半截,剛好到橋的地方。遠遠看去,似乎水面只有這座沒有去處的斷橋而就從來沒有前路,那種“嘎然而止”的感覺讓人沒有絲毫的遺憾,就好像理所當然的那樣。
拉著愛人從大殿上下來,沿湖邊柳蔭路走到“斷橋”,湖水蕩漾柳絲輕舞,風撫人面心意從容,明明中原大地卻宛如一派江南景色。攜手坐在斷橋橋頭,除了身下的橋身,其他三面都是水。水裡很多人游泳嬉戲,湖上還不時有游覽的舟船輕泛劃過一道水痕。時間也已經不知覺的6點多了,西邊的太陽已經悄悄的落下半邊,整個楊家西湖的水面也因這余輝的光芒映襯成一池金色。
兩人輕聲漫談至夜色慢慢降臨,包租了一條人工的“花船”學人暢徉湖中,准備欣賞龍亭夜景。聽劃船的小師傅講,每天晚上天黑以後,景點的工作人員就會騎著一輛自行車從前往後一段一段的拉閘送電。果然,剛7點多點,夜幕下朦朧的午門牌樓上燈光驟亮,一階一階直至大殿,燈火通明把湖水也照亮了起來。花船劃過的圈圈漣漪讓水中倒影輕輕搖擺,我和老公攜手高坐船尾,看著這舊時的美妙景像,真有一種“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感覺。
下船的時候,整個景區大概也只有我們這兩個游客了。從玉帶橋上經過,再回頭看看身後,白天看起來莊嚴肅穆的龍亭大殿此時卻別有一種味道,燈火輝煌,就好像當年宋人初定天下大宴朝臣時的一派歌舞升平。
一路走下來,只有風聲,水聲和自己的腳步聲。撥下門栓,拉開厚厚的紅漆木門,眼前好一個繁華,人頭擁擠、人聲鼎沸。門裡門外就好像兩個世界兩重天。耳邊“吱呀”一聲,再回頭,千年的江山如畫已經看不到什麼了。
注:圖片為網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