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碑材

作者: 肥狼

導讀最早見識陽山碑材是小學時使用的練習本的彩色封面上有它的照片,印刷粗糙,感覺挺荒涼一地方。在南京住了快二十年了,也一直沒去過,聽說最近那裡搞了一“明俗文化村”,終於決定走一趟。在南京國展中心門口坐游5車,半小時一班,車程一小時,在車上買門票可免來回車費(往返4元)。聽說平時門票30元,這幾天搞活動,降為20元——這種營銷思路到是少有。陽山碑 ...

最早見識陽山碑材是小學時使用的練習本的彩色封面上有它的照片,印刷粗糙,感覺挺荒涼一地方。在南京住了快二十年了,也一直沒去過,聽說最近那裡搞了一“明俗文化村”,終於決定走一趟。在南京國展中心門口坐游5車,半小時一班,車程一小時,在車上買門票可免來回車費(往返4元)。聽說平時門票30元,這幾天搞活動,降為20元——這種營銷思路到是少有。陽山碑材又稱孝陵碑材,遺存於南京市東郊湯山鎮西北側的陽山南坡,距南京市區約23公裡。該處在明代以前就是古采石場,陽山碑材是利用該處山體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棲霞灰岩開鑿出來的,由碑座、碑額、碑身三部分構成。其碑座高17米,寬29.5米,厚12米,重量16250噸;碑額高10米,寬22米,厚10.3米,重量6118噸;碑身高51米,寬14.2米,厚4.5米,重量8799噸。將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壘起,總高度78米,總重31167噸,確為舉世罕見,碩大無朋,令人嘆為觀止。難怪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洪武大石碑歌》中驚嘆:“碑如長劍驚天倚,十萬駱駝拉不起”。

那麼這碑是誰要制造,並為誰建立的呢?原來這是明代永樂皇帝朱棣為明太祖鑿刻,准備立在明孝陵的。1450年,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修孝陵,立功德碑,下令開鑿陽山碑材,即“聖功聖德碑”,被譽為“天下第一碑”。由於種種原因,此碑沒能完工,孤獨的靜臥荒山六百年。此石材又為何遺棄不用?說法有二:一說明朝國勢漸衰,朱棣又遷都北京,故不用;一說因不適古代的滾木與冰運方法,無法運輸而不用。

朱元璋稱帝後,曾立其長子朱標為太子,封其他20余個兒子為王。但朱標早亡,朱元璋死後由其孫朱允炆繼皇帝位,即為明惠帝。朱允炆為壓制諸王的勢力而決定削蕃,而勢力強大的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則以清君側為名,出兵進攻南京政權。經過四年的殘酷的戰爭,死傷無數,終於打敗了惠帝而自立為明永樂皇帝。朱帝為了向百姓表明的對朱元璋的忠心,便開鑿陽山的石碑。碑材過大,當初的設計者肯定會想到運輸和樹立的問題,但設計和施工者無法違抗朱棣,這個殘酷皇帝的旨意,只能到最後才不得不終止。

朱棣為開鑿陽山碑材,曾向全國各地調集了大批工匠,規定每個石工每天要交三鬥三升石屑子,由監工者驗收,工匠們因此累死、摔死的或被殺的不在少數,屍體就扔在陽山附近的"萬人坑"裡。日積月累,"萬人坑"形成一個大墳包,於是人們把"萬人坑"附近的地方稱做"墳頭"。這就是碑材附近"墳頭村"名的來歷。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朱棣的名字是和“誅十族”“瓜蔓抄”聯系在一起。朱棣雖說是明代較有作為的皇帝,但他的酷政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朱棣在自己稱帝後,就開始對主張削藩的黃子澄一批人,進行屠殺。在這次屠殺中,就使用了“瓜蔓抄”和“誅十族”之類的殘酷政策。所謂“瓜蔓抄”和“株十族”,就是順藤摸瓜,株連九族之外。如:朱棣這次的屠殺,大約死一萬四千余人。還特別提出的,即罪犯的妻子和女兒,除了斬首外,大都發配給家奴或奴隸,或發配給妓院賣淫,百般侮辱。生下的孩子,世世在妓院當龜奴!有創意,如果把這個政策移植到當今社會,又會是怎樣一個局面?還會有那麼多貪官污吏嗎?亂世需用重典——亙古不變的真理。

當然朱元璋也不是什麼好鳥,光是胡惟庸冤獄和藍玉冤獄就處決、滅族近四萬人。哎!自古開國帝王多如此,“石上有痕已為前朝記功過,碑中無字留與後人論是非。”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