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險”出的魅力在沒有到過華山的時候,各種渠道傳遞來得信息,經過彙總“雄奇險峻”便是西岳華山最初給我的定位印像。而早在初中的地理課堂上,老師就告訴過我們,華山挺拔在三秦大地的廣袤原野上,矗立在波濤洶湧的黃河西岸,在中國的版圖上居中以主四方。另有位作家曾用這樣一句話來描述華山“華山的形像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北方大漢的形像”,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那就只有“橫空出世”了。這樣的敘述雖然不會打動每一位熱血青年去攀登華山,但卻使我很早就夢想著與華山親密接觸,體驗它英雄的氣魄和充滿的雄渾之美。
說到華山險,去過的人都能津津樂道幾處自己認為險的地方,什麼“鷂子翻身”、“長空棧道”、“上天梯”等等,更有甚者居然還記得導游說的一句順口溜“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往上爬”。簡單的一句話中的一個“爬”,或許就向游人道明了征服華山的艱辛和華山供給世人征服它的道路情況。
現如今,華山已經有了索道使天塹變成了通途,加寬、加長的台階路踩上去更像是感覺在公園裡散步,可這一切的改變並未抹去我對華山最初的記憶。韓愈投書的“蒼龍嶺”仍然穿雲駕霧,神龍見首不見尾;《智取華山》中的“老虎口”,朦朧中顯現幾處猙獰;沉香斧劈的巨石似分而未分的懸於峭壁之上,好似吐一口喧鬧中帶來的污濁空氣就能把它吹落。但是最能讓我嘆止的卻是那橫空出世,如倚天之劍直刺蒼穹的華山峰主體。在四千萬年前,在秦嶺山坳中,突然間山崩地裂、地動山搖,一部分山體上升形成了後來的華山,一部分山體陷落形成了後來的渭河谷地。這樣在海拔只有400米的山麓仰望華岳,卻真是兀出雲表,如在雲端。
古人言:山無石不奇,無純石而不大奇。華山十裡五千仞是一塊純粹完整的巨型花崗岩體,這不能不說是天下奇觀,也正是只有這樣的天然造化才真正使我的思緒在這裡放飛。這分明就是一個活生生頂天立地的中華男兒,剛強、堅毅、不向任何外來壓力折腰的英雄形像。花崗岩精良的質地,發育的節理,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長期塑造下,形成了華山險峻峭拔,雄奇瑰瑋的獨特狀貌。站立北峰眺視主峰,高標雲漢,勢飛天外,其余諸峰環供擁衛,分則各自為雄,合則共成其大。空中俯瞰華山,猶如一朵凌空怒放的蓮花,諸峰像是花瓣,三峰像是蓮蕊,仙姿卓約,婷婷玉立。
華山有五座山峰,具體說來,東峰仙掌迎陽,南峰松檜蔥郁,西峰峭壁翠雲,北峰巋然凝秀,中峰玉女淡妝,各有千秋姿態。登臨太華極頂,頓感“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好像“呼吸可以通帝座,搔耳可以問青天”。當然還可以近觀奇峰三公、三鳳;遠望秦嶺此起彼伏,俯瞰秦川大地,田園如畫,黃河似帶,渭水如絲,這等欣賞關中美景的機會,卻只有不畏天險登到頂峰的人來細細品味,或許這也可以說是華山險出的魅力:陽剛中含陰柔,壯烈中寓優美!
自古華山一條路便是華山奇險特色的集中表現,雖然我沒有去體會走一段,卻從導游的講解中略知一二。一座名山,竟然自古只有一條路,這可真是天下奇觀。然而在這天下少有的險山之中,居然還能夠開出一條路,這就更是險上加險,奇中加奇了。這條路穿越溪流,山腰,縫隙和嶺脊,工程艱苦卓絕,凝聚了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人們把他稱作小長城,我看一點也不為過。沿著它登臨既能自我鍛煉,自我超越,又能緬懷發思古之幽情。同時自古華山一條路也是華山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只有去攀登它,才能真正的欣賞和理解華山。而我也只有在夢境中去追尋這條路,這條撐起華山身軀的傳奇之路。
美哉華山,儼然一卷天開圖畫,成為造化鐘神秀,天地無遺巧,盡精靈之至極,窮山岳之壯麗。這裡盜用古人的溢美之詞來贊美華山,只是因為華山真的很美,可我卻想不出能夠青出於藍的佳句妙語,權當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