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熟了

作者: yeah1994

導讀8月4日 吐魯番 多雲在火車上睡了幾個小時,六點鐘,吐魯番到了!天還沒亮,下著小雨,迷迷蒙蒙,全然不覺身處火爐之中! 一輛面包車把我們招進去。維族大胖子司機和一名小伙子就成了我們一天的導游。小伙子向我們介紹這個中國海拔最低的地方——Turpan。他說,喜瑪拉雅造山運動造成了吐魯番盆地,艾丁湖面達到-154米。因為海拔低,氣候炎熱,日照充足,水果長得特 ...

8月4日 吐魯番 多雲在火車上睡了幾個小時,六點鐘,吐魯番到了!天還沒亮,下著小雨,迷迷蒙蒙,全然不覺身處火爐之中!

一輛面包車把我們招進去。維族大胖子司機和一名小伙子就成了我們一天的導游。小伙子向我們介紹這個中國海拔最低的地方——Turpan。他說,喜瑪拉雅造山運動造成了吐魯番盆地,艾丁湖面達到-154米。因為海拔低,氣候炎熱,日照充足,水果長得特別甜,尤其是葡萄更令人喜愛。土魯番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遠近分布了幾個1500年前建築的古城,名勝眾多。市區東邊有阿斯塔娜古墓群(Astana Tombs)、高昌故城、柏孜克裡克千佛洞(Bezkrik Thousand-Buddha Grottoes)和火焰山;西邊有交河古城;而葡萄溝、蘇公塔(額敏塔Imin Minaret)、坎兒井則在市區內。

據說火焰山由中、新生代海底岩漿噴湧隆起而成,赤紅色山丘綿延百裡。我們走近一看,果然名不虛傳。山坡溝壑縱橫,縱向的一道道一定是古氣候的雨水侵蝕而成,而橫向的一定是幾萬年來厲風的傑作。放眼望去,赤紅的砂岩簡直要熊熊地燃燒起來!可惜今天太陽並不猛烈,甚至難見太陽一面,不然,砂岩灼熱閃光,氣流繚繞上升,飛鳥無蹤,人跡難尋,浩瀚戈壁燃起一條紅色火龍,該是多麼壯觀。這時,即使你有孫牾空的本事,也不得不向鐵扇公主借助芭蕉扇才得以闖越過去。

據說阿斯塔娜墓群被德國人盜走了很多文物,留給我們的只有兩具干屍,幾幅壁畫。歷史的悲劇在中華大地的每一處文化遺跡上演。如今,整個古墓群像一個施工現場,我們興致盡失,毫無心思考究干屍、壁畫。什麼時候,屬於我們的文物能重回故裡?

高昌故城就在阿斯塔娜墓附近。小伙子不是專職導游,而且漢語說得蹩腳,我們只能猜測阿斯塔娜墓與高昌故城是同一年代。高昌故城建於西漢,可是從古墓的壁畫卻看不出漢代風格。聽說明初曾修葺過高昌故城,我覺得很奇怪,明朝准備放棄絲綢之路,為何重修高昌城?難道這裡發生了戰爭?

高昌故城現在只剩下一個個土墩和斷續的牆垣,牆垣上開了大大小小的洞,看不出是什麼樣的建築形式,甚至怎麼看也不像是建築。只有幾個暸望台之類的還算隱約分辨出來。小伙子指著一個地洞說這是坎兒井。坎兒井,是戈壁上的唯一水源,是城廢棄之後井才枯竭的,還是井枯了導致城市的廢棄?對於戈壁上的城市,地下水系統就像人的毛細血管一樣重要。水文特征的改變甚至讓城市遷址,如漢長安南遷,敦煌“另築衛城”。浪費水資源無異於自殺式行為。我們捏了捏礦泉水瓶,還剩半瓶!別急著喝,留著點。古城的腳步雖已遠去,面對茫茫戈壁,我們似乎還聽到她干渴的呼喚!

離開高昌古城,我們很想去看看千佛洞跟莫高窟有什麼不同。無奈修路,過不去,只好作罷,我們到葡萄溝吃午餐。

天山雪水融化流淌下來,滋潤著市區一帶的火焰山峽谷,此處出產的葡萄特別甘美多汁。葡萄藤爬滿了架子,把我們包了個嚴嚴實實,只留下一條條交錯的小路。稀碎的陽光透過葡萄葉灑下來,星星點點,一串串葡萄晶瑩剔透、嬌妍欲滴!維吾爾族少女把剛摘下來葡萄獻到客人面前。紅色的,綠色的,嬌媚可愛如維族少女的眼睛!我們連聲道謝,她們則報之以甜美的微笑。賣葡萄干的小伙姑娘也盛情地邀你過去品嘗,品種多得目不暇接,只要你每一種都吃上一顆,保准你飽得捧著肚子!

我們圍坐在維族姑娘鋪好的地毯上,吃哈密瓜和葡萄,雖然肚子已經半飽,然而盛情難卻,我們還是要了一個羊肉手抓飯。此時此刻,要是一邊聽王洛賓的歌,一邊欣賞維族姑娘翩翩起舞,該多麼恣意!——後來我們在王洛賓音樂廳有幸欣賞到了!——這一頓我們吃得美滋滋的,手抓飯的香味讓人流連忘返。

下午參觀的幾處古跡精彩紛呈。首先是蘇公塔。該塔建於乾隆年間,是吐魯番郡王蘇來滿紀念父親額敏和卓而建,所以又稱額敏塔。新疆西北有個額敏市,不知是否也為了紀念額敏?這是一座清真寺,磚、土、木結構。入口門樓呈方形,突出於圍牆之外。立面分劃很細致,比例優美,拱券門(窗)洞深陷,虛實對比強烈。進入門樓便是穹頂門廳,左邊上塔樓,右邊進入一小方場。門廳直進是禮拜殿,有回廊,而且是雙間的。回廊由小穹頂蓋頂,而大殿中間屋頂則是平的,木梁柱支撐,正中直接開“天窗”,雨水可以淋進來。我想,戈壁上的建築哪用得著像南方建築那樣處處作防水處理?!雨水可是上天賜給吐魯番人民的珍貴禮物啊!聖殿的穹頂比回廊小穹頂高大寬宏,猶如真主帶領著信徒。塔樓由磚砌成,水平劃分為不同圖案。磚砌得非常精致,圖案整齊劃一。額敏塔無論外觀或內部空間,都多麼簡潔而富有內涵,可謂維族建築之傑作!

小伙子說今天是禮拜五,維族群眾等會兒要來祈禱。這麼巧!可惜我們要去看坎兒井,錯過了這一盛況。

坎兒井,是炎黃子孫將天山雪水引入吐魯番的灌溉工程,有400年歷史,與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工程。我們興致勃勃地沿著小溪進入“明井”,向水源方向走去。“明井”,是通人的隧道,隧道上方隔不遠就挖一個洞口——“井”。古時的維民在井口旁建造居所,生活就圍繞著這口井。他們無意中把吃完的果核往井口裡扔,數年後居然長出一棵棵果樹。果樹從井口探出去吸取陽光,形成了這段“明井”的迷人景致。越往裡走,“隧道”越低,漸漸變為“暗井”了。最後,隧道窄得不能通人,小溪成了地下水。本來這就是地下水嘛,聰明的古人把它變成小溪,把毛細血管彙成了動脈!小溪的源頭就是雪山融彙的雪水。這裡離雪山還很遠啊!不敢想像這項工程是怎樣完成的!實在是奇跡!

坎兒井才有400年歷史,為什麼高昌古城裡有“坎兒井”?難道坎兒井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漢代?

最後一處古跡是交河古城。史載漢代以前交河是車師前王國都城,五世紀高昌王國郡治,唐代曾建安西都護府。

交河古城比高昌古城壯觀得多。雖然兩者都已成廢墟,但交河古城保留得較為完整。從南至北,門樓、瞭望台沿軸線布置。軸線兩側的土墩隱約看得出是房子,或是民居,或是宮殿。古城可能是被沙土掩埋而廢,因為有些建築“室內地坪”在腳下三四米,要通過墓道一樣的台階才能下去;但也可能,這些建築原本就建在半地下——因為下去的台階未必是現代鋪上去的。進入半地下室就像鑽進迷宮一樣,洞口很多,兜兜轉轉,地平時高時低。可以想像內部空間是多麼豐富。交河城在盛唐時一定極為繁華。忽然我想,這個半地下宮殿多像代表古愛琴文明的諾索斯宮(Palace of Knossos)!再細想諾索斯宮的年代,天啊!1600BC!相當於我們的商初!面對古愛琴文明,我們中華文明其實沒什麼值得夜郎自大的。

考古學家在軸線的西側發現了嬰兒墓。我們過去看,一片廢墟!據說這墓群是考古學上的一個謎,至於神秘在哪裡,我們都很茫然。軸線的終端是佛塔、佛殿。塔只剩下塔基,而佛殿的山牆還隱約可見,柱廊上的佛龕也尚存坐佛石刻。

小伙子帶我們到古城的邊緣看:原來古城被兩條河——雅爾乃孜溝包圍著!河谷像一道大裂縫,成為故城的絕佳天然屏障。後來我們在陳列館看清楚了模型:古城就像一艘航空母艦,浮在雅爾乃孜溝上!河水在艦前分開包抄,在艦後又彙合到一起。航母有如在大裂谷的中間升起,裂谷兩邊蔥蔥郁郁,古城則寸草不生。誰會相信這是大自然之作?這種地形非常適合防御性的城市,難怪車師前王國選址此地。


精選遊記: 吐魯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