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看海是在盛夏,江蘇東台一個叫瓊港的漁家小鎮。1993年的事情了,那時候旅游業遠遠不像現在這麼火爆,很多地方都還沒有開發。早上從朋友的親戚家步行二十幾分鐘到達黃海海邊,見到的只有金黃色的沙灘、一望無際的大海和三三兩兩背著魚簍趕海的漁民。迎著初升的太陽立在海中,海水湧上來時沒到大腿,雙手緊緊抓住朋友,兩個人互相支撐才不至被海浪推倒…… 沒有任何人為開發的痕跡,大海以她本來的面目展現在我的眼前,那幅廣闊、悠遠、自然的畫面永遠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以至於後來一有朋友提起去海邊旅游我就搖頭,因為太多地方的海濱在夏日已是篷傘遍地、游人如織,這種人的喧鬧蓋過海潮的景像實在讓人提不起興趣。就這樣不經意間,竟然已經過去十年了。
我出生於山東內陸,但祖籍是在海邊。愛上背包旅行之後已然三次踏上齊魯大地,卻從未到過父母出生成長的地方去看看。那一帶在春夏和初秋必定是人滿為患的,於是在初冬季節抓了個空當兒,拜訪冬日的故鄉、看看冬日的大海。
到達日照的時候,本想去國家海濱森林公園轉轉。坐著2元一位的專線車一路行進,出了干淨整潔的市區不久就看到了海,想想沒必要花那20元的門票錢,就提前在一個叫做任家台的村子下了車。一下車就看到馬路對面滿滿的一地海星,顏色鮮艷、煞是可愛。原來是一位漁民大姐曬的,等曬好收起來,旅游旺季再拿去賣。因為冬天很少有人來,全村的家庭旅館和海鮮店都關門歇業了,整個村子出奇的安靜。
從公路下到海邊,這裡的沙灘是銀灰色的,在陽光的照耀下像夢境中的世界。兩個四五歲大的孩子在堆沙人兒。望著陶醉其中、自得其樂的兩張小臉,很想知道老爸老媽的童年是否也是這樣快樂無憂。當然,那個時候他們很窮,但是大海對於在它身邊玩耍的窮孩子和富孩子該是一視同仁的吧。銀藍色的海上粼光點點,一葉小小的孤舟隨波飄蕩。走上海中與岸相連的礁石,呵,從這裡看,海好藍,這才是海的蔚藍…… 太陽暖融融地曬下來,讓人無比的舒適愜意。走向海灘深處,讓一波一波的海水在腳底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初冬的大海,這樣寧謚安祥,這樣溫曖,這樣無邊的深遠,沒有人游泳、納涼,沒有人曬皮膚、洗海澡,沒有一頂頂涼蓬和數不清的比基尼遮蓋海的韻味、讓她失去應有的寧靜和悠遠。這時的海是海,不是浴場……
父母的老家在膠南,這裡有琅琊台。縣城(膠南早就升級為市了,但還是改不過口來)本來有公車直達琅琊台的,但由於冬天沒有游客,車只開到琅琊鎮。找了輛三輪蹦蹦先去亭子蘭炮台。殘缺不全的炮台立在一個土堆上,它對面的這片海域和廢棄的碼頭就是秦代造船遺址——老灣子。爬到炮台上看這裡的海,遠處是藍色、近處是藍綠色,配上凝重的烏雲和層層拍岸而來的海水,讓這一片天地水都著上了一層古樸的色彩。徐福東渡啟航處附近的海域上,幾排中型漁船錯落有致,讓人想起揚帆待航的古戰船。
離開炮台後來到觀龍閣(亭)和觀龍台,從這裡看,海又成了灰綠色。我喜歡那個叫龍灣的地方,海浪怒吼著奔騰而來,真的如龍吟虎嘯一般。
趕上日出是在蓬萊,還被房東大姐“騙”了一把。我想冬天日出比較晚,但她堅持說在六點以前,還說她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學都會看到,不會錯,害我白白被凍了將近一個小時,耳朵快掉了不說,臉上平白被六七級的海風吹出許多皺紋,一下子不知老了多少歲:(。想拍兩張黎明前的海浪,可是被海風吹得怎麼也拿不穩相機…… 魚肚白下的大海是一種神秘的夢幻般的淺藍色。在洶湧的海潮一波一波的轟鳴聲中,太陽在身後滿天的紅霞裡慢慢升起來了,一波海浪退去、下一波海浪未來之時,鋪滿碎石的沙灘呈現一片泛著金光的桔紅色,耀眼而輝煌,而此時的海水卻是石油般的亮深灰色……
站在丹崖山下的八仙礁上,看綠色的海浪翻著白色的花與腳下的礁石碰撞,激起數丈高的浪花,形成道道彩虹,美哉快哉。與沙灘相比,我更喜歡石岸。沙灘是柔柔軟軟的,海水越來越薄地湧上來,最後強弩之末地退下去。礁石海岸卻不同,海浪龍吟而來,與石岸澎然撞擊,顯示著大海的力量與石的剛強。這是力量之美、陽剛之美、壯氣之美。沙灘是游人嬉戲的場所,石岸才是聽海觀潮的地方,越雷池一步,海浪就可能把你拍倒、把你擊碎。
修建在八仙礁附近的田橫棧道,於驚濤拍岸處襯托著海的力量和瘋狂,也紀念著古人的勇武剛烈。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想當年戚家軍威鎮沿海,殲滅過多少前來騷擾的倭寇,而今小日本在中國的領土上撒野,政府不但不予嚴懲,還常常幫著日本人隱瞞真相,讓恬不知恥的鬼子們越來越猖狂,真TNND的!!
對不起,跑題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