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假在貴州------凱裡

作者: 蔔蔔

導讀凱裡,是黔東南州州府。從都勻往凱裡,有高速公路了,只需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到達的當天,是21號,農歷是七月十三,正是凱裡的七月半,原以為會有什麼大型的慶祝活動的,但去到後,發現市區裡很平靜,問下出租車司機,才知,這個節日也就是市民們自己在家裡加菜而已。 出租車司機把我帶到迎賓樓招待所,標間40元一晚,最喜歡那裡有個陽台,能洗衣服了。 收 ...

凱裡,是黔東南州州府。從都勻往凱裡,有高速公路了,只需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到達的當天,是21號,農歷是七月十三,正是凱裡的七月半,原以為會有什麼大型的慶祝活動的,但去到後,發現市區裡很平靜,問下出租車司機,才知,這個節日也就是市民們自己在家裡加菜而已。

出租車司機把我帶到迎賓樓招待所,標間40元一晚,最喜歡那裡有個陽台,能洗衣服了。

收拾一下,到對面的園園餐廳去吃午飯,此時已是下午三點多了,老板很奇怪我這個時候吃午飯的。得知我是個游客,想吃當地的風味食物,熱情向我推介酸湯魚,而且今天過節,也就是吃魚的。那魚是一種火鍋的,用貴州特有酸湯來煮那貴州產的鯉魚,味道可好了。那酸湯,據老板介紹,是用米湯做成的,這米湯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洗米水,每天把洗米水收集起來,晚上再煮一次,日積月累,也就成了酸湯了。鯉魚也不同於我們湛江的,那魚肉鮮嫩滑口,煮多久也不老,而且那酸湯的味道進到魚肉後,真是讓人放不下筷子了。火鍋還有那配菜,豆腐、大白菜等,這一頓,我吃了一個多小時才吃完。很滿足的。

老板又是一個靚仔,他以前也很喜歡單獨出去旅行的,他還給我介紹了凱裡附近好玩的地方,並說,要玩完黔東南這些地方,至少也得15天。沒事,我有時間。

凱裡,有個民族博物館,但很不巧,我去到時,那裡已經下班了,還沒到四點呢。他們的解釋是今天過節,所以提前下班了。唉!這也是理由。只好按他們當地人的指點,到了西營盤去看看那民族服裝,找了好久,才找到幾家,但只是想看,不想太早就買紀念品,我還得走好遠的路呢。但,還是被一個繡著一條龍的小袋子吸引住了。一個小袋子,不會增加太多的重量的。買下了。

街道上,似乎到處都彌漫著一種燒香的味道,回到招待所時,服務員才告訴我,今天的節日是紀念逝去的先人的,所以人們都要燒些香、紙錢之類的東西。哦,原來他們的七月半,相當於我們漢人的清明節,對了,我們漢人不是有個鬼節就是在七月十四嗎?原來凱裡是這樣慶祝的。想到這些,突然感覺有點害怕,好像身邊會有很多看不見的東西存在似的。

第二天一早,前往南花村。坐上三元錢的車。便到了。

進寨子,須經過一座風雨橋。那橋像是新建的,但來到貴州,第一次看到風雨橋,還是讓我興奮不已。雖然已是上午九點多了。但山腰中的南花村,還是籠罩在晨霧中。南花村是個苗寨,按苗族的分支,算是水邊苗,因為在河邊生活的。 這是一條有著一個美麗名字的河------巴拉河。若不是前十幾天發洪水,這河水可是清澈見底的。

寨子在霧靄中,只看到有幾個小孩在那玩耍,遠處傳來幾聲狗叫,很溫柔地叫著。炊煙從吊腳樓上冉冉升起,空氣中充滿了野草的芳香,我深吸了幾口氣,讓肺裡裝滿芳香,踱步進入寨門。

在寨門那,見到潘家小妹,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衣服髒髒的,頭發稍黃、凌亂,但紅樸樸的小臉蛋上閃著一對清澈的雙眸,我想:巴拉河原本是這般清澈的吧。我跟她打個招呼,她也不怯生,笑得像朵小花似的跟我說話,我請她帶我往寨子裡走走,她滿口答應,並請我中午到她家去吃飯。她叫上她的表妹,兩個小姑娘帶著我這個游客滿寨子鑽,見到有村民在建新房子,我跑上去問這問那的,村民耐心地給我一一作答,他們的普通話不算太好,但我總能猜出他們說什麼,這令我頗為得意。內急了,小姑娘把我帶到一戶人家的茅廁,這茅廁有20多平方米,裡面堆放著半屋子的牛糞之類的有機肥,另一半是豬圈和我要找的茅廁了。這個茅廁有70多公分高,得盡力抬腿才能上去。下面黑乎乎的,看不見是什麼東西,不過看不見更好。上面覆蓋著幾塊長條木板,黑得已經看不出原來的顏色了。站在那木板上,根本就直不起腰來。空氣中充滿了牛糞、豬糞、人糞等混合味道,跟外面的空氣大相徑庭,令我不想多留一分鐘。而那豬圈裡的幾頭大肥豬則幸災樂禍地吼著,還盯著我看,真沒禮貌!我低聲罵一句:肥豬,不許偷看!可惜它們聽不懂。唉,罷了,我還是入鄉隨俗吧。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急急忙忙下來,誰知那幾塊木板不是固定的,我忙中出錯,腳一滑,把一塊木板踏歪了,腳下去了一半,啊?不是吧?連忙把腳抽出來,一看,還好,沒踩上最髒的東西,但我那新換上的白褲子呀,染上一大塊黑色了,慘!慘!慘!

小姑娘把我帶到一戶人家廚房去清洗下,弄了好久,才勉強能見人。

既然是河邊的寨子,當然少不了要到河邊去玩玩了。河邊建了不少亭子,還有餐廳,那都是為了招待旅客而建的,但感覺沒什麼特色,我情願在寨子裡鑽來鑽去,雖然吊腳木樓很舊,鵝卵石鋪成的小路不太平整,但正是這樣的地方,突然會鑽出一條狗,或突然會走出一個人,肩上挑著一擔豬草,陽光斜斜的照進巷子,打在人的身上,背景還有那木樓上吊著的金黃色的玉米,哎呀!真是太美了!我的相機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美景的。苗家吊腳木樓一般分兩層,下層用來養牲畜、家禽的,一般用石頭壘起來;上層是人們生活起居的地方,多是用木板搭建,而最為令我留連的,是那上層堂屋(相當於我們的客廳)邊上的美人靠,那相當於我們都市人現在的向外飄出的窗台,坐在那上面,既能看到外面的風景,又能與路過熟人聊上幾句,而且苗家女都愛坐在上面繡花,或者與小伙子對歌,多浪漫的民族。

穿行於小巷中,不時會從美人靠時伸出一兩個美麗的臉蛋來。她們會熱情地邀請你上去,穿著民族服裝讓你照相,但得首先問清楚是否要付費的。果然是要的!雖然要錢不多,但卻沒有拍攝他們的衝動了,我不想拍這些商業味道的苗家女。帶著一絲不快,跟著小姑娘們又再穿行於小巷中,她們帶我到她們家原來的住處,哇!正對著巴拉河的拐彎處,好美啊!所有不快也隨之拋開,馬上按動快門。由於這裡的地基不好,所以潘家才不得不搬到寨門那邊去了。可惜了,不然我想我會在這住上一晚的呢。呵呵。

小姑娘們帶我爬山,咦?這怎麼會有教堂的?問了她們倆,果然是呢,是基督教的,她們家就是信徒呢!真沒想到,在這大山深處,還會有基督徒的,據說,已有三代人信教了。暫且不提教會的功過,單是想著那些傳教士,在幾十年甚至一百年前,爬山涉水的來到這樣的山區傳教,這份精神,就足以令人敬佩。同時,我也萬分的羨慕他們,能予工作於娛樂,去到這麼多風光秀美的地方,真是幸福!

爬山,對她們來說,真是小菜一碟,而對我這個在城裡長大的人來說,可不那麼輕松了。她們三兩下就上去了,而我呢,半天也爬不上一小段,好不容易上到山頂了,她倆不知在上面玩了多久了。呵呵,慚愧!下山就更慘了,根本就沒有路的,她們倆則是憑感覺,喜歡從哪下都行的,為了照顧我這個大笨蛋,她們還專門給我找了個較為平緩的山坡下來,但我還是差點滾下山去呢。還好,沒事。這兩個姑娘可真快活,讓我給她們當攝影師,我把腳跟站穩了,開拍。快到潘家了,有一四五米高的斷層,沒辦法,只好跳了,得先保護好我的相機。還好,安全著陸。

潘家就在寨門邊,旁邊是座希望小學,還很新的。潘家的男主人就是這的老師,由於超生,工資少了一大截,家裡人口又多,有9口,只好利用休息時間務農。家裡年紀最大的是老奶奶,已有90多歲了,但精神矍爍;四個小孩都在上學,還有兩個表弟妹,生活頗為艱苦,但從主人的臉上,看不出一絲的愁苦,勤勞的主人們,忙出忙進的。潘家大女兒也在旁邊幫忙,她是一個18歲的大姑娘了,仍在讀書,准備考大學呢。見來了客人了,張羅著做午飯。原來他們家人已經吃過了,只是我們三個滿山跑的還沒吃。有一種酸菜煎魚味道很好,那些小魚都是從巴拉河捕上來的,煎得又鮮又脆的,還有點酸菜的香,再加一點點辣,真好吃!

飯後給潘家姐妹們照相,她們都穿上民族服裝,令我眼前一亮,好漂亮的苗家姐妹花呀!她們還拿出一套苗族服裝給我穿上,哇!那衣衫上,一針一線的,繡出各色圖案,繡功真好。潘家姐妹說那是她們的媽媽繡的,這一套得花兩年時間才能做好呢,而且還都是茶余飯後時間做的。厲害,這一針一線的,無不滲透著母親對女兒的慈愛。還有那白銀頭飾,很多都是祖上傳下來的。現在新買的一般都 白銅的了。平時要是不用時,都會用一個大箱子裝好,好好保存的。以此看出,他們對自己民族的服飾是多麼的愛惜。她們幫我穿戴完畢,往鏡子前一看,呵呵,我還真的像個苗家女子呢,可惜我那雙旅行鞋露餡了。我這個假苗跟她們幾個苗家姑娘穿行於寨子中照相。潘家姐妹可高興了,擺出各種姿勢來,兩個小弟弟也來湊熱鬧,好開心的孩子們,臉上盡是無憂無慮笑容。

拍完了,脫下那繡衣,已是一身汗了,也難怪他們平時不穿這服裝,都穿漢裝,穿民族服裝確是有點麻煩了,而且這繡衣是不能洗的呢。

到了告別的時候了,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潘家收下十元錢,付出十元,算是讓自己心安罷。

又到了河邊了,有幾個光著屁股的小男孩正在玩水,笑聲在河谷裡回蕩,多快樂的鄉村小孩。走到風雨橋,坐下來,再好好享受享受這美景吧,清風徐來,令我有點昏昏欲睡了,唉,總不能躺在這吧,還是走吧。在路邊等了好久沒車來,最後倒是與同樣等車的三個人一同坐上了一輛回程的出租車。每人5元。還可以接受。

回到凱裡車站,問清明天往榕江的發車時間,便又在城裡溜達了。


精選遊記: 凱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