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在燉魚,他在密西西比河邊燉魚。周先生住在克拉克斯戴爾——位於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一座小城,這裡是藍調音樂的故鄉。
藍調音樂是黑人的,讓周先生更傾心的事情是燉魚,在自家的廚房裡,用一口中國式的大鍋認認真真地去烹制一條魚。
周先生是華人——純正華裔血統的密西西比人,講起話來聲調緩慢,帶著濃重的美國南部口音。他的家族在密西西比三角洲已經住了近百年了,像祖輩一樣,他還是喜歡用中式的烹調方法來燉魚。
他燉的是條鯰魚,有8磅重,密西西比河裡長出來的鯰魚,體積大得鍋都幾乎盛不開。
這魚是他在本地浸禮會教堂裡的一位教友送的,那位朋友今天早上才剛從河裡把魚捉來。
周先生用來燉魚的大鍋是周家幾代的傳家寶,燉魚的方法也是祖傳的。魚擱在大鍋裡,放燃氣爐上蒸過之後還要加醬油煨煮,並且要放蔥、姜、蒜和切成薄片的火腿來調味,粵式做法。
除了鯰魚,周先生的廚案上還擺著有甘藍菜和龍蝦。周家成員每周都要聚會一次,擺一次家宴。
最早的一批華人是在南北戰爭之後的南方重建時期來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那是19世紀的後半葉,1865-1877年之間。
當時美國南方的種植園主們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可原來的黑奴們已經全都已成為自由人,不再那麼好支使了。於是這些白人種植園主們就采用各種方法誘使華人為其打工,這片土地上開始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
不過華人們很快就感到上當了,他們發現像這麼個打工法兒再怎麼干也永遠都不可能發財,並且與三角洲本地的黑人相比,華人在工資要求和體力上也並不占優勢。
於是,逐漸地,華人們紛紛離開了種植園,轉而改做小買賣。幾年後,這一地區竟有九成半以上的華人是靠開食品雜貨店為生,這種小商鋪的顧客多半是黑人。
華人來到美國南部之後,大多都定居在密西西比三角洲一帶。美國2000年的人口普查證實,在三角洲縣境內有689名華人,當地華裔則認為實際人數至少是這一數字的兩倍。
周先生的祖上就是在這一波移民潮之後來到這一地區的。
周先生本人現在是一名工程師,他的父親於1912年遷居密西西比州的克利夫蘭,後來在格裡維爾開了一家食品雜貨店。
像南部的其它華人家庭一樣,周先生一家也是住在自家雜貨店的樓上,並且,在自家後院開了一片菜園,種植著各種蔬菜。
當年的華人圈相對封閉,華人有自己的學校和浸禮會教堂,他們保持著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既不同於黑人,也有別於白人。
如今他們已經比較能夠融入社會了,周先生一家現在每周在橡樹林教堂做禮拜,那是克拉克斯戴爾最大的一座浸禮會教堂,周太太還在這家教堂裡負責彈奏管風琴。
周先生今年已經62歲了,他家一共有兄弟姊妹六個,全都出生在密西西比三角洲。
周先生的父親一直經商,在南方各地從事肉類販運。後來與北方有了生意往來,就在1947年把家搬到了昆斯市的福雷斯特希爾斯。這位周老先生把棉花和煙草運往中國,再把絲織品和傳統工藝品從中國運回到三角洲。
兩年之後,這樁進出口貿易因中國大陸的政局變動而中止,於是周老先生開始轉向餐飲業,在曼哈頓城開了家飯館。
而他的家人此時仍一直住在昆斯市,周先生長大之後就讀於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學的是工科。
上學期間,周先生一直是和他的一位表弟合住一間宿舍,並在這一時期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周太太。
周太太的娘家也姓周,在密西西比三角洲一帶,“周”是華人中最常見的姓氏。
周太太的祖父是在密西西比州的馬克斯長大的,那裡距克拉克斯戴爾有20英裡。
周太太的祖父也是開雜貨店的,並且,他還在三角洲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種植各種中國蔬菜,運到芝加哥去賣。
現年56歲的周太太對幼時的生活場景記憶猶新,那時節,親戚朋友們經常能夠分享到她家自己種的白菜、菜花、芥菜和蘿蔔等各色新鮮蔬菜。
現在,家裡的菜園已由她的舅舅龐老先生接管了,這位90歲高齡的老人目前和周太太娘家親屬住在一起。龐老先生在菜園裡種了西紅柿、紫秋葵、豆角和南瓜,還有一些別的中國蔬菜。
周太太娘家還在城南郊租了1000英畝的土地開辦農場,種植稻米、棉花、大豆和小麥。
甘藍已成為周家人很喜歡吃的一種蔬菜,他們曾被民俗學家選中參加了1997年在華盛頓舉辦的史密森民俗藝術節,在那裡表演了周家最拿手的蒜炒蠔油甘藍。
炒菜的手藝是周太太從她的嫂子周容氏那裡學來後又改進過的,因為周太太現在已經沒有自家的菜園了,所以原來菜譜裡的那些諸如大白菜、菜花之類的中國蔬菜,她就改用美國南方的另外一些原料來取代。
周太太有個兒子叫布萊迪,他當初在位於史塔克維爾的密西西比州立大學讀書時,就在哥倫比亞附近他的伯母家裡嘗到了炒甘藍。由於他酷愛此物,這道菜就成了家庭的保留節目。
布萊迪婚後把家安在孟菲斯附近,他妻子詹妮弗也常在家裡為他烹制甘藍菜。
南方人經常聚會,在這種場合家庭主婦們就會談論烹飪話題。甘藍之類的蔬菜上總是沾有大量泥沙,如何把它們徹底洗干淨確實是個挺棘手的事兒,大家就交流經驗互相出主意。
周太太說她伯母是把菜放進洗衣機裡,然後啟動“柔和”檔去輕輕漂洗。
另一位女士說她也是這麼做,不過要先把菜裝進一只網袋裡。
盡管現如今中國菜的原料已經隨處可得了,密西西比華人們還是習慣使用一些美國當地原料,把這些美國菜蔬肉食用他們傳統的中國方式來進行燒制。
當初在國內時,周家人燒制過雞翅和整只的北京填鴨,周先生夫婦對這些祖傳的菜譜做了些改進,使其操作起來更簡單味道也更好一些。比如制作烤雞時他們用海鮮醬取代焦糖來進行表皮上色,並且也不再整只上桌而是像先切成塊再端上來——這裡的左鄰右舍在制作禽類的燒烤菜肴時都是這樣的。
據周太太講,33年前她與先生結婚那會兒,所有的中國菜原料都要從加州或是紐約運來。20年前,他們就可以在達拉斯或是休斯頓的中國商店裡買到了,而現在呢,在孟菲斯城裡就有很多家中國商店。
像白菜、豆腐、五香粉、海鮮醬、雞油和豬肚這類東西在美國最大連鎖超市克羅傑店裡一般是買不到的,不過周太太說他們有一回居然在克羅傑店裡買到了蠔油——這是中餐蔬菜炒制中最常用到的一種調料。“可是那味道嘗起來有點兒像止咳糖漿,”周太太說:“跟我們從中國商店裡買到的不一樣。”
周家經常是每周都聚餐一次,整個家族的人都來。周太太的幾位兄弟也到她家裡來幫廚,他們都是藥劑師。聚餐一般選在周一,因為周日大家都要去教堂。
周太太平時很忙,她是科阿荷馬縣立中學的一名教師,專門負責引導智障學生接受正規課程教育。在當地,她還以一項副業——周氏蛋糕——而出名,“周氏蛋糕”是一家專門供應生日婚禮等慶典所用裱花蛋糕的西餅屋,是周太太和她的另一位嫂子艾麗斯合開的。
周太太曾在1996年被選作美國著名的食品商貝蒂·克羅克公司的新形像代表,成為美國傳統文化的標志。她是在該公司主辦的一次比賽中,由她的丈夫提名而獲得這項榮譽的。當然,這是前幾年的事了,如今的周太太已經卸任在家,和家人一起盡享著天倫之樂。
周家三代人拉著手圍坐在飯桌邊作餐前禱告時,周太太說:“在日子一天天地往前過著的時候,我們背離祖傳的東西越來越遠了。應當把傳統的東西教給我們的孩子們,讓這些文化遺產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這很重要!”
不過,再怎麼說,周家也已經是地地道道的美國南方人了。像普通的南方家庭主婦那樣,周太太也經常會給大家做蕪菁菜和玉米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