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游之通濟古堰

作者: CE1119

導讀元旦前後駕摩托游麗水通濟堰,衢州爛柯山 龍門峽谷,江山江郎山 仙霞關 廿八都 楓領關 浮蓋山,福建武夷山 黃岡山,江西鵝湖書院 稼軒故裡,政和 景寧 泰順之廊橋。12月28日8:00出發。 11:45至麗水城午飯。行程236KM。 12:30出城,穿行在大山深谷間,一路上松陰溪相伴在側,或急或緩時張時舒,蜿蜒著她那曼妙的身姿,不時有淺灘深潭點綴其間風光旖旎。不久便到了堰 ...

元旦前後駕摩托游麗水通濟堰,衢州爛柯山 龍門峽谷,江山江郎山 仙霞關 廿八都 楓領關 浮蓋山,福建武夷山 黃岡山,江西鵝湖書院 稼軒故裡,政和 景寧 泰順之廊橋。12月28日8:00出發。

11:45至麗水城午飯。行程236KM。

12:30出城,穿行在大山深谷間,一路上松陰溪相伴在側,或急或緩時張時舒,蜿蜒著她那曼妙的身姿,不時有淺灘深潭點綴其間風光旖旎。不久便到了堰頭村。

村頭古木掩映之下的是亭台式結構的文昌閣。它身旁有一石碑,陳述著它的歷史,那是大清宣統元年立的。閣旁是古堰的渠道。松陰溪水由此經3大干渠,72支渠,321條毛渠及河塘組成的巨大水網滋潤著整個碧湖平原數十萬畝農田。兩排兩人合抱的古樟如衛士一般守護著古渠,繁茂的枝葉在古渠上空延伸交彙,整條古渠便在其綠蔭掩映下。班駁而破碎的陽光撒在水面,清風拂來光影搖曳。渠旁是一排古民宅,間或有富裕人家建起的水泥樓房更顯得古宅的典雅。一座青磚瓦房大門處的磚雕魷為精美,上書“南山映秀”很是應景。宅旁陽光下老太太猗牆而坐,大人在門前石條上吃飯,小孩正追著黑犬,雞犬之聲相聞。另一處古宅正壁上的一塊匾,極其陳舊,寫著"學勤德懋"四個大字,落款是:道光二十四年立。從這裡邊可以看出堰頭村祖先的精神風貌和他們對後人的殷切期盼。

未到堰頭便聽得水聲嘩嘩作響。堰頭由一條拱形大壩、一個通行渠、一個泄水閘、一個通濟閘組成。是一項極簡單又極科學的水利工程。通行渠、泄水閘、通濟閘在堰頭處安排得非常緊湊,體現出一種結構美。通濟堰始建於南朝蕭梁天監4年(505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拱型水壩,長275M寬25M高2。5M。最初是松木壩,南宋才改建成石壩。相同條件下拱型壩比重力壩更能抵御洪水的衝擊,而且水流形成的渦流能較好地帶走砂石減輕淤積。水通過通濟閘源源不斷地流進渠內的。不管松陰溪的水是咆哮奔泄還是輕歌曼舞,只要一經過去,流水就靜若處子,悠悠而淌。解放後建起了半機械化的混凝土水閘,起閉是方便多了,但它從下往上起閘比較老閘從上往下抽木板帶來一個不好的問題-----底部泥砂隨之進入渠道,造成淤積。

對岸山上是茂林修竹青山滴翠,溪畔農婦的搗衣聲和嘩嘩的流水聲相伴成趣。小孩在壩上拿石子打水面上“紅掌撥清波”的白鵝。

司馬廟坐落在堰頭西邊。門前是一對伏地石虎,進門後是一對青石獅子。轉過照壁立者18方石碑記載著通濟堰的歷史,堰規以及為修堰出力的人名。一個個名字便是一個個附身修堰的身影,讓我肅然起敬。最初的堰規是南宋範成大所立,歷代以來各有增減,單都嚴格地執行堰規才使得1500來的古堰仍煥發青春。一方石碑上刻的干,支,毛渠與現今少有不同---------他整個體系都是充滿活力的。而聽說麗水規劃了碧湖工業園區,屆時支渠,毛渠將不復存在!

古堰下游1公裡處是松陰溪與龍泉溪的交彙處,合流後為大溪。大溪畔一株遮天閉日的古樟下有條機動渡船。此處江面寬闊,青山依依,溪畔的觀景台與民居共同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感受習習的江風,另人心曠神怡。

村落裡出了位宰相,退隱後重修通濟堰終老此間,今有墓地供人瞻仰。

告別通濟堰我開始了衢州的征程。


精選遊記: 麗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