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棠陰游

作者: 愛我沒商量

導讀來到撫州市宜黃縣棠陰鎮,剛剛還在馬賽克貼面的現代化建築叢中行走的我們,驀然發現市鎮盡頭的高坡之下,竟有飛檐翹角的老房子相連數裡:青磚、灰瓦、馬頭牆,80多棟老宅緊挨著占據了15平方公裡的區域。穿行在青條麻石鋪就的街巷裡,仿佛看到幾百年前棠陰的盛景:明後期,因夏布紡織業日益發達,加之棠陰地處宜水之濱的便利交通,使其成為當時夏布織造及交易中 ...

來到撫州市宜黃縣棠陰鎮,剛剛還在馬賽克貼面的現代化建築叢中行走的我們,驀然發現市鎮盡頭的高坡之下,竟有飛檐翹角的老房子相連數裡:青磚、灰瓦、馬頭牆,80多棟老宅緊挨著占據了15平方公裡的區域。穿行在青條麻石鋪就的街巷裡,仿佛看到幾百年前棠陰的盛景:明後期,因夏布紡織業日益發達,加之棠陰地處宜水之濱的便利交通,使其成為當時夏布織造及交易中心,相傳400年前,整個鎮便有3.6萬戶居民、20萬台織機,家家織聲隆隆,一到集日,五裡長街行人川流不息。由於紡織歷史悠久,1911年,有海外歸來的赤子為振興中華,在全國首開兩所紡織學校,其中一所就在棠陰。棠陰名氣因而早已傳開,“小小宜黃縣,大大棠陰鎮”之說由來已久。置身鎮中,但見老人們坐在雕有梅花的窗台下,就著天井漏下的光做針線,孩子們衝過尺把高的門坎,精致的鏤空石雕底座成了他們游戲的道具。這一切令我們一時竟不知身在何處:是21世紀的現在,還是幾百年前平和的鄉野?

“思古之幽情”。古往今來,人的本性都有一種追索過去、探求未來的心理,古民居直觀地體現了過去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恰恰能滿足今人想了解前人生活方式,親身體驗歷史的好奇心理。文物古跡游漸成全球旅游時尚。為了迎合這一時尚,展現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國家旅游局將今年旅游主題定為“民間藝術游”,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文物古跡游”。我省明清時代的古民居尤多,分布面亦廣,而且特色鮮明,有徽州文化代表婺源民居、廬陵文化代表撫州流坑村、客家文化代表黎川船形屋和贛南圍屋、贛商文化代表安義古村、手工業文化代表宜黃棠陰和金溪滸灣(印刷文化)等等,希望不久的將來,全國都會流行這樣一句話:看民居,到江西去!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