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徽山皖水間(3)、包河悠悠地流

作者: yilumuge

導讀人在徽山皖水間(3)、包河悠悠地流 作者:驛路牧歌 一條包河,穿過歷史的幽谷流淌至今近千年,悠悠的河水,悠悠的時光,在這古廬州城裡悠悠地流。 是在天空飄忽著似有若無的雨絲的午後我來到這包河邊的。還是在來合肥前我就被告知,到了合肥一定要去包河看看,因為它與我國歷史上那個居官清廉、鐵面無私的封建官吏包拯有關。車子從住所出來駛上長江路再拐上 ...

人在徽山皖水間(3)、包河悠悠地流 作者:驛路牧歌

一條包河,穿過歷史的幽谷流淌至今近千年,悠悠的河水,悠悠的時光,在這古廬州城裡悠悠地流。

是在天空飄忽著似有若無的雨絲的午後我來到這包河邊的。還是在來合肥前我就被告知,到了合肥一定要去包河看看,因為它與我國歷史上那個居官清廉、鐵面無私的封建官吏包拯有關。車子從住所出來駛上長江路再拐上徽州路,在霏霏雨絲中穿過一片片林立的樓廈,到達包河邊的時候,眼前的景色便突然變的幽幽靜靜了起來。簇簇的綠蔭郁郁蔥蔥,幽幽的河水清清冽冽,沿河而建的包公祠、清風閣和包公墓被濃郁的綠蔭掩映著時隱時現。沒有了都市樓廈的逼仄和街市上車水馬龍的喧囂,這裡顯得異常的幽深和寧靜。一片片的蓮荷在輕風微雨中清清也輕輕地浮在包河水面,盈盈地綠著、水水地嫩著、纖纖地挺著,給這包河增添了不盡的秀色,置身其中,天上飄忽的雨絲輕輕地拂上面頰,從河面上掠起的輕風於那簇簇綠蔭中微微地吹拂而來,直叫人懷疑在這樣幽靜的景色之外,竟還有一個喧囂的都市存在。

包拯是合肥人,在合肥談起包拯,合肥人都會為之而津津樂道。傳說當年北宋仁宗皇帝因包拯居官清廉又家境貧寒欲將巢湖賜予包拯。但包拯堅辭不受,最後才要了家鄉古廬州城的這一段護城河留給子孫。由於河不比田產,它分不開賣不掉也富不了,因此包拯的後代子孫多依河而住,靠捕魚挖藕采蓮為生。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為政清廉的封建官吏,便把這一段的護城河稱為了包河。還是在昨天剛住進酒店時,那個來整理房間的小服務員就主動地向我講起過這包河,當說到包河的藕和包河的魚時,小服務員滿臉洋溢著無法掩飾的愉悅之情,說這包河,魚黑背藕無絲,像征著自己這個近千年前的老鄉鐵面無私。昨晚我與同事在餐桌上特意要了這兩道菜,說起來還真有其事。包河鯽魚脊背烏黑、肥美異常;包河藕斷之無絲、鮮嫩可口。這欲發激發的我對包河的興趣。

今天的合肥人為紀念包拯,在包河邊建起了占地約9公頃的包河公園,它是組成合肥環城公園中一個最優美的景點。在包河公園的香花墩上,就是包公祠。它背依環城南路,四面環水,一橋經渡,粉牆黛瓦,綠蔭掩映。包拯於宋仁宗天聖年間考取進士,初因父母皆老,故朝廷授官堅辭不受,後及雙親亡才出任地方官。它從縣官一直做到樞密副使,一生為官公正廉明,從未收受過老百姓半份賄賂和謝禮,為我國封建社會中著名的清廉官吏之一,並政績顯著。包拯1062年病逝於開封,死後就僅為自己的後代留下了這一段護城河。實際上,這香花墩原是保證當年的讀書處,明弘治元年廬州知府宋鑒在此修建包公書院,後經歷代修茸,並改稱為“包公祠”。太平天國時期,包公祠被毀於戰火,後在清光緒年間被同樣是合肥人的清末重臣李鴻章籌資加以重建,我不知道當年的這個李鴻章是出於何種的心態在為自己的這位有口皆碑的老鄉重建祠堂。說起這個李鴻章,合肥人不像說起包拯那樣津津樂道,到是“包家祠堂李家建”成為了合肥人常常說的一句話。

今天來包公祠的游人很多,聽合肥友人講,包公祠四季游人不斷,凡是來合肥的人都要來包公祠看看,就是當地的合肥人也會時常到這裡轉轉。說人們來這裡不僅是來緬懷我國歷史上這位最為威懾貪官污吏的清官,更多的是反映了人們對那些貪官污吏的憎恨心態。既然如此,我想,那些歷朝歷代的貪官污吏者是沒有勇氣敢來到這裡的。

走進包河公園,我便先來到了包公祠。臨街的門額上由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包孝肅公祠”扁額,白底黑字分外醒目。走進祠院,院內種植著的那高大挺拔的銀杏樹、白皮松,還有那簇簇翠竹和廣玉蘭,把這個小巧玲瓏的祠院裝扮的充充實實。前橫的包河清清幽幽,河面上片片的荷花在這滿天的輕風微雨中欲發顯得嬌艷欲滴、幽香飄遠。在這一片“色幽幽兮不媚,香遠遠兮溢清”的幽幽曼曼的意境中,更讓人感覺到這祠堂主人的那“出污泥而不染,含清露而漣傾”的浩然正氣。

隨著游人進入正殿,只見身著官服、頭戴烏紗的包公塑像威然肅穆地端坐於正堂之上,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侍立兩旁,那一字排開的龍頭、虎頭、和狗頭鍘刀依然放著寒光。右側的石碑上刻著包拯初入仕途時寫的那首著名的詩詞:“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做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悲。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著羞。”右側的石碑上刻著包拯親擬的遺囑:“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昭後世。”前者是出仕的宣言,後者是流世的家訓,看到這些,我的心被震撼了,這樣一個封建官吏,能那樣的封建時代一生恪守這樣的為官做人的准則,難怪他能如此的受到歷代人們的感戴和贊頌呢。

大宋王朝到了宋仁宗時期,官場就已開始變的昏暗了,在那樣的封建專制下,黎民百姓唯一的期盼就是呼喚清官的出現了,而包拯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時刻顯於我國封建王朝那沉沉夜空裡的一顆璀璨的“清官”明星之一。這樣一個被後人稱為“包青天”的封建官吏,一生不畏權貴執法如山,又愛民如子為政清廉,一直為後人所傳誦。如今數百年時光已過,今天來到這小小祠堂上,尤感他仍然就在身邊,祠堂內有一幅抱柱楹聯,上書:“理冤獄,關節不到,自是閻國氣像;賑黎災,慈悲無量,依然菩薩心腸。”這樣的一幅楹聯不知道出於何人之手,我只是覺著他把一個數百年前的封建官吏疾惡如愁又愛民如子的形像昭然的淋漓盡致,讓這個黑臉的包公也在人們的心中變得無比親切了起來。

從包公祠出來,我登上了那高聳入雲的清風閣。在感受著這一位為民做下無數好事的封建官吏留在這裡的點點陳跡的同時,俯視包河秀麗的景色讓我陶醉了。一泓青流彎彎曲曲毫無聲息地靜躺在這清風閣下,簇簇綠蔭橫列包河兩岸,把河水沾染的青青翠翠,有雨絲打在靜靜的水面,濺起圈圈的漣漪。青翠欲滴的荷葉叢中,點點的荷花搖曳,岸邊的垂柳輕拂著清波,忽有魚兒躍出,攪動著一河的秋水。真沒有想到,在這現代的鬧市中,竟有這樣一塊清淨之地。從這裡眺望,直感覺人走進了詩畫之中,也走進了歷史的深處。視線的右側有一座小島,像一片樹葉漂浮在河面,島上的幾幢徽派建築隱在綠蔭叢中,人稱“包河浮莊”。好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僅聽聽這幾個字,人也會醉到的。視線的左側也有一個小島,形狀像一個大大的腳印,被稱為“腳印堂”。它與包拯有關。傳說包拯當年做完了人間的使命回天候命的時候回頭一看,發現人間仍還有貪官污吏在興風作浪,於是一氣之下在這裡踩了一腳,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腳印堂。這則代表著人們美好願望的動人傳說把包拯從人變成了神,敬仰在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中,歷史也就從這包河中流淌而出,一直流淌在人們的心頭。


精選遊記: 合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