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徽山皖水間(12)、霧漫玉屏峰

作者: yilumuge

導讀人在徽山皖水間(12)、霧漫玉屏峰 作者:驛路牧歌 清早起來,雖不見夜來雨絲的飄忽,但天空依然不見放晴。車過湯泉溪石橋進入黃山大門牌樓,便行駛在了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一路的山霧若即若離地隨車而行,如嬉戲的孩童,忽前忽後忽左忽右迷離了一車游人的眼睛。山霧來時鋪天蓋地,將車窗外幾步遠的景物遮的嚴嚴實實,白茫茫之中只見路邊的一株兩株的樹干 ...

人在徽山皖水間(12)、霧漫玉屏峰 作者:驛路牧歌

清早起來,雖不見夜來雨絲的飄忽,但天空依然不見放晴。車過湯泉溪石橋進入黃山大門牌樓,便行駛在了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一路的山霧若即若離地隨車而行,如嬉戲的孩童,忽前忽後忽左忽右迷離了一車游人的眼睛。山霧來時鋪天蓋地,將車窗外幾步遠的景物遮的嚴嚴實實,白茫茫之中只見路邊的一株兩株的樹干從車窗外一閃而過;山霧退時又像風卷殘雲,白茫茫撲騰著撲向山崖、跌進溝壑,在那急速退去的一片白茫茫的翻動中或現一片蔥蘢蒼翠的綠色、或顯一峰或露一嶺或有一泓清流,一招一式,如詩也如歌。剛剛進入黃山,便遭遇如此撲簌迷幻的景色,置身其中,人也如醉如仙了。黃山腳下桃花峰,桃花峰畔桃花溪,一個在左,一個在右,山路彎彎,峰回路轉,山霧彌漫,若即若離,峰影彰現溪流隱沒,溪流纏繞峰影不見,一路的撲簌迷離,把山把水把樹也把人朦朧在這去到玉屏峰上山索道的山路之上。領略這樣的霧景,人飄飄然也繾繾然了。

人說黃山一年四季皆景,陰晴霧霏皆美,而霧把黃山撫弄的是如此的飄渺和輕曼,白霧彌漫中充斥著優柔和溫潤,撲簌迷離中不失其靈性與鮮活。著一身黃山的靈霧而來,那被霧靄氤氳的心情難於言說。在紫光閣乘索道而上到達玉屏峰索道站,走出索道車廂隨游人沿崖壁旁的石級路拾階而上,不知轉過幾道彎之後,那霧中的玉屏峰便浮現在了眼前。

玉屏峰為黃山36小峰之一,它介與黃山天都峰和蓮花峰之間,峰壁如玉雕屏障,故名“玉屏峰”。當年徐霞客來游黃山,見到這玉屏峰曾贊嘆不已:“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樓,兩峰秀色,俱手可攬。四顧群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佳處。”玉屏峰下有玉屏樓,舊名文殊院,是黃山禪林的一座著名寺院,最早為明代普門和尚為文殊菩薩所建。玉屏樓左側便是那馳名中外的迎客松,右側又有送客松,偌大的巨石平台盡頭,又有陪客松和文殊台,再往前便是那有名的蓬萊仙島景觀。當年清人汪士宏來游玉屏峰,曾留下“極目無窮盡,空青抹一痕”的詩句。舊時也有諺語:“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為此友人打趣道,而如今由於山霧彌漫,今天雖能來到文殊院,也難見黃山面了。

霧漫玉屏,時濃時淡。濃時幾步之外聽見人聲看不見人影,淡時周遭如清紗遮掩,樓峰也霧靄纏綿。濃淡之間,一撥撥相繼而來的游人都在這玉屏樓前的平台上聚集,那如織的人群一會被濃霧浸沒,一會又被輕靄撩出。浸沒時只感覺偌大的平台上只有自己一人,周遭盡感佛韻仙脈曼曼;撩出時雖見人頭攢動卻不聞人聲嘈雜,我不知道是這黃山的靈霧吸納了人聲的喧嘩?還是來到這裡的人們因懷著對玉屏峰前彌漫著的佛韻仙脈那虔誠的心而無了嘈雜?只是感覺在這勝景皆現的黃山彌彌漫漫之中充溢在一種無處不在的輕靈韻脈在浸潤著人的心。有道是,這來來往往的人群在山下是紅塵,而來到了這裡卻變成了天上人間。

霧漫玉屏峰,不似在人間。就在這霧隱霧現之間,玉屏峰著實如那玉雕的屏障橫空豎於眼前。依稀朦朧間,峰崖上顯出那“江山如此多嬌”、“風景如畫”的紅色摩崖石刻,伴著這潑墨山水的著意躍動在人的心間。人漫在霧中,也浸在詩裡。有輕風拂來,將輕輕的霧紗拂向峰尖,一時間那玉屏峰巔頭左腳右惟妙惟肖的玉屏臥佛又輕輕緲緲地撲入人的眼簾,佛祥和而臥,一付以不變應萬變的樣兒,讓人直感覺這天地間有一股穿越亙古的韻脈直叩進心的深處,讓人浸潤在這無邊的佛韻裡。

第一次來黃山遭遇這霧中的玉屏峰,這山霧、這玉屏,便是這黃山的夢幻。我敢說,假如沒有這彌漫的山霧,假如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一覽無余,那這黃山肯定少了意境、少了妝點,正是這山霧才有了這夢幻般的黃山。夢幻裡有“百千萬壑半遮顏”,更有那“仙態益嬌妍”。立於這玉屏樓前攬一片這山霧於襟袍,一時間會感覺它滌了心神,逼出心胸間的污穢,吸進發乎天地之靈的清醇,清了這天地間。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