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菠蘿蜜多 ***東南亞各國的華人祭祖時用的供品,必有菠蘿,寺廟裡供佛也用,因而市場上專有一種供品菠蘿,小巧玲瓏只有拳頭大,多為金紅色,我也曾買到過鮮紅色的,漂亮的讓舍不得吃,兩個月後壞了才扔掉。吃的菠蘿有很多品種,味道寡濃差的很遠,布克卡亞黑坦(BUKIT KAYA HITAM)是泰馬邊界的一個關口,馬來西亞這側賣的菠蘿實在只能送去罐頭廠,可一公裡外的泰國那側,菠蘿香甜的讓你停不了嘴,所以馬來西亞人大多認為泰國菠蘿好,其實沙巴(SAHBA)的菠蘿一點不遜色,又甜又香,那年剛從神山基那巴盧(MT.KINABALU)下來,兩腿僵直,被菠蘿香氣吸引,居然逛完了當地有名的周末市場。
南洋華人管菠蘿叫黃梨,這讓我當初很是困惑了一番,以為是鴨梨一族的新品種;台灣人管它叫鳳梨,還是梨;最好玩的是英語,叫什麼松樹蘋果(PINEAPPLE),想像力太狂野。還是國人叫的好聽,菠蘿,雙唇相碰,梵音裊裊,不知和佛教經典有什麼淵源?有人說,菠蘿用來供佛,是因為其外皮上的突起和佛首上的螺髻很相像,好像有點道理,佛教的誕生地印度也在熱帶,也產菠蘿,只不過當這種原產南美的水果傳入東南亞和印度次大陸時,已經是十六世紀的事了。還有一種原產南美的水果--番荔枝(CUSTARD APPLE),在台灣就叫釋迦果,以佛名果,想必也是因為果的形狀讓人聯想起佛首。
菠蘿蜜(JACK FRUIT)是印度土著,在植物學上與菠蘿沒什麼關系,和榴蓮到是親戚,因為長在樹干上,又叫木菠蘿,果實最重達幾十公斤,可算水果中的巨無霸。剖開果子,須狀物隔開一個個金黃色桔子大小的果肉包,包裡有大核,煮熟了味同栗子,須狀物無味,而果肉則極香,甜如蜜。有同學第一次吃菠蘿蜜,居然扔掉果肉,只吃須狀物,向我抱怨淡而無味時,才知道錯了,我當時笑了好久,佩服他有毅力,幾公斤的果子虧他全吃完了。熱帶地區,未成熟的菠蘿蜜也可用來燒菜,或切片油炸,或與牛肉椰漿一起燉,每種燒法都各有風味。菠蘿蜜在九百年前傳入中國,而《般若菠蘿蜜多心經》則由玄奘法師親自翻譯的,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前人要用佛教經典來命名一種水果?
佛經中的“菠蘿蜜多”意為“到達彼岸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