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徽山皖水間(19)、夢筆生花

作者: yilumuge

導讀人在徽山皖水間(19)、夢筆生花 作者:驛路牧歌 著一身朝陽的金輝走下清涼台,沐浴著一路黃山的秋色,腳下這曲曲彎彎的石蹬路便牽引著自己的腳步走進了黃山的散花塢。散花塢,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據說每年的春夏之交,散花塢裡山花怒放,花團錦簇,使的這裡成為了一個奇葩爭艷也絢麗多彩的海洋、一個蜂飛蝶舞生機昂然的世界。雖然此時來黃山沒有趕上那 ...

人在徽山皖水間(19)、夢筆生花 作者:驛路牧歌

著一身朝陽的金輝走下清涼台,沐浴著一路黃山的秋色,腳下這曲曲彎彎的石蹬路便牽引著自己的腳步走進了黃山的散花塢。散花塢,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據說每年的春夏之交,散花塢裡山花怒放,花團錦簇,使的這裡成為了一個奇葩爭艷也絢麗多彩的海洋、一個蜂飛蝶舞生機昂然的世界。雖然此時來黃山沒有趕上那山花爛漫的時節,但這秋色裡的散花塢依然是吐翠沁綠生機一片,奇松巧石錦帛流霞、險峰危崖綠霧著意。經過春之花的渲染,沐浴著這秋之韻的塗抹,散花塢著實迷醉著來這裡的所有游人。

黃山有“夢筆生花”之景,看此景當在散花塢為最佳。走進散花塢,首先撲入眼簾的便是這巧奪天工的奇景。在那綠意蔥蘢的谷壑裡,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孤傲聳立,人稱為筆峰,它是黃山36小峰之一。峰頂那根高約10米多的石柱筆直地立在山頭,下圓上尖,很像一杆筆頭向上的毛筆,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根惟妙惟肖的石柱,才有了這“筆峰”的名字吧,而就在這“筆頭”之上是那麼神奇地生就著一株盤曲伸展碧翠欲滴的小松,宛如一叢盛開著的鮮花,於是,它便有了一個更為神奇的名字:“夢筆生花”。

峰是生花筆,松是筆花松,一峰一松牽出一筆一花,便有了這如夢也如幻的景致。隨著人們的指點,立於散花塢前這圓形觀景台上注目,筆峰下還有一塊巧石斜臥,酷似一個古代的文士酣睡在自己的好夢中。又在筆峰的一側有山峰突起,頂分五岔,形狀很像古人用的筆架,人稱“筆架峰”。一塢之中,有筆有架,有人兒做著好夢,有夢中的筆頭生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抑或是這裡本身就凝聚著天地間的靈性?這不由的使我想起了古書《開元天寶遺事》中所載那唐代詩人李白的故事,故事中說李白兒時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開出了奇葩,後來果然才華橫溢,名聞天下。

今天來到這散花塢,我又聽到了這樣的一則傳說,說詩人當年被排擠出長安之後來到這皖南,有年春天來登臨黃山,見散花塢裡奇峰競秀,山花爛漫,頓時把滿腹的憂悶全部拋到了九宵雲外,又受到獅子林禪院長老的厚情款待,感覺人間仍有真情在。詩人在這人間的仙境開懷暢飲著長老送來的美味米酒,與長老縱談詩文。作為答謝之禮,詩人趁著酒興奮筆寫下:“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塢中如畫的景色,詩中如神的意境,讓這法門中人也無不為之而贊嘆。詩人寫畢,醉意猶存,便將手中之筆奮力一擲,只見那筆飄飄搖搖從空中落下直插散花塢中,詩人飄飄然而去也不見了蹤影。待第二天一早長老再來此,見到眼前的景致不禁大吃一驚,昨日詩人擲下的那筆已化做了一座筆峰,筆尖化成一株松樹,聳立在散花塢中,詩人也化為了一尊臥石酣睡在筆峰之下。長老認定這是佛的旨意,便也點石化峰,將一座筆架峰侍立其旁,長伴詩人於此,守侯著一個奇成天籟的夢境。

雖然這是一則動人的傳說,但看到眼前這奇絕的景致,卻感覺它是如此的真實。把這樣的感受告知同事,同事只是一笑,而我卻抱著一顆虔誠的心,與其說是在觀景,不如說是在用心來感悟。早就聽說,當畫家畫不出畫、詩人吟不出詩、文人寫不出好文章時,只要到黃山一游,便會茅塞頓開,而看過“夢筆生花”後在繪畫作詩寫文章,便會妙筆生花了。事實也是如此,自古以來,黃山一直是山水畫的故鄉,是那些古往今來的畫家詩人向往的聖地。我想,黃山風景之所以能如此的神奇和神慧,也許就是只這支神來之筆把它點染的。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