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徽山皖水間(32)、35號窟,謎團又重重

作者: yilumuge

導讀人在徽山皖水間(32)、35號窟,謎團又重重 作者:驛路牧歌 花山謎窟中35號窟是如今已經探明的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其窟內結構復雜奇特,酷似宮殿,因此它還被稱為“地下宮殿”,還因窟內夏季清涼如秋,所以又被稱為“清涼宮”。 35號窟位於這片山坳的西側,從2號窟出來回返,踏上山坳西側伸向山坡深處而去的石板路,我們便來到了這35號窟。 35號窟洞口異常的 ...

人在徽山皖水間(32)、35號窟,謎團又重重 作者:驛路牧歌

花山謎窟中35號窟是如今已經探明的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其窟內結構復雜奇特,酷似宮殿,因此它還被稱為“地下宮殿”,還因窟內夏季清涼如秋,所以又被稱為“清涼宮”。

35號窟位於這片山坳的西側,從2號窟出來回返,踏上山坳西側伸向山坡深處而去的石板路,我們便來到了這35號窟。

35號窟洞口異常的奇大,進入洞內,便感覺有絲絲涼氣迎面撲來。此窟洞深176米,面積約12000平方米,洞內的最高處竟達18米,在洞的前廳,竟有一根周長近27米的巨型石柱頂天立地而現,據說需要15個游人手拉手才能勉強圍柱一周。更為奇特的是,此窟有一長達20米的引洞,走過這長長的引洞,眼前便豁然開朗。該窟較之2號窟來說氣勢更加恢弘、規模更加宏大。走過長長的引洞,一座面積約4000平方米並由26根周長都在十幾米粗的異型石柱拱衛著的地下宮殿出現在游人的眼前。置身於此,你毫無洞穴內的壓抑之感,這窟內洞中有石橋、地下長河、樓上樓、聚會大廳、寢廳、蓄水池、通天洞,壯觀神奇,令人嘆為觀止。環顧四周,在這洞窟的深處竟有36間大小不一的開鑿精致的石房井然有序地環繞在大殿的四周,小的石房僅有2平方米,而這些石房三面封閉,惟有朝向大殿的一側開有僅容一人進出的扇形門洞供人出入。大殿內人工開鑿的石頭看台錯落分布,游人佇立看台,盡可以俯視這窟內殿堂的恢弘壯觀場景。各間石房內被人工雕鑿的一條條整齊工整的石紋,猶如居家裝飾的條紋壁頂,房內牆壁狀如刀削,清晰地顯示出美麗的帶狀鑿痕。石窟內又感覺有良好的通風,游人就是在這窟內大聲喧嘩,也無一絲的回聲和嗡文之聲。看這情景,給人的感覺儼然是古人在此聚族而居的場所。

行走於這35號窟內,仍然感覺有那麼多的謎團令人難解。先是這呈“品”字型而鑿建的巨型石柱,難道說古人當時就知道用這三點來支撐一個平面就是最穩固的力學原理嗎?很難設想若古人在鑿洞時是邊開鑿邊隨機保留這支撐窟頂的石柱能達到如此絕妙的地步,但如果不是如此的開鑿,那麼是否是在開鑿洞窟前古人就已經有了一個事先設計好了的圖紙呢?特別是在這窟中出現的那僅有10公分厚的石房牆壁,莫非當時的古人有先進的力學測量儀器,能測的出此處的承受裡僅需如此的薄壁足矣?據說,從今人測繪標注出的石柱分布圖上來看,花山石窟群中的石柱分布竟是那樣驚人的合理,它們或是像這大殿內一樣三角鼎立,或是如這薄壁一樣線性延伸,還有的或是矩形排立,或是眾星拱月,古人這樣高超的設計著實令人為之折服。

就在這石窟深處,有一塊呈圓弧型的大斜面又讓這難解的謎團把人困惑在了這神奇的洞穴內。走近觀看,斜面竟寬達15米、長30米,其形成的圓弧型坡度約在45度左右,斜面石壁上人工鑿出的弧型線條清晰優美,一行行一條條整潔有序地密布其上,橫貫這樣長的距離中間竟然不見間斷之痕。據說當時在清理這35號窟時,人們清淤至此因遇到石壁,原以為清理到頭了,但等到清除地面時才發現,隨著地面淤泥的清除,那前面的石壁都是呈斜面狀在向前延伸著,因此才發現了這窟內氣勢異常壯觀的這大斜面。古人為何在此留下這神奇的大斜面,我想,當時發現的人們,除了驚訝除了感嘆之外,大概就只存疑惑了。只是後來才知道,這石窟是就著外面的山勢開鑿的,古人當時在開鑿這石窟到此深度時,若不改變方向仍舊平著向前開鑿的話,定會把此處呈坡形的山體鑿透的。

今天行走於這大斜面下,在欣賞這密布其上那精美的鑿痕花紋的同時,只感覺這大斜面兀然橫壓而來,越往前走越覺其逼近頭頂,像是這一直困繞著人心的謎團重重地壓在心頭。據介紹,這大斜面與外面山體坡度這樣恰到好處的平行走勢,只是今人用紅外線測試儀勘測後才得知,那麼,古人當時又是怎樣做出如此精確的測量、這樣准確無誤地判斷出外面山體的坡度而在開鑿過程中避免把這石窟鑿通呢?

不能想像也無法想像,走在這35號石窟重重謎團之中,越想像越感覺這重重的謎團著實如這頭頂的大斜面一樣要把人壓的喘不過氣來,只是讓人感覺欣然的是,花山謎窟這一古代巨大的石文化建築能有幸在今天展露出它的風采,我想,這一驚世駭俗的世界奇觀必將讓世界為之注目,而自己作為一個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的游客,今天能有幸親臨其境感受我們的先人們如此的神奇智慧,與其說是來游覽,不如說是來朝聖。想必每一位來此的游人都全為這氣勢磅礡的石窟群所震撼,為這石窟群中巧奪天工的智慧所折服。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