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徽山皖水間(31)、洞內寫意著皖南秋韻

作者: yilumuge

導讀人在徽山皖水間(31)、洞內寫意著皖南秋韻 作者:驛路牧歌 還是在合肥時,就聽合肥的朋友說過,在皖南的花山謎窟群中,有一處似乎是天然形成的《秋色圖》,今天來到這花山謎窟,才知道這神奇的《秋色圖》就在這2號窟。據說此圖的發現者是當地的一位文化官員,當時他來此探奇時,就在這2號石窟中部的一面石壁上,此光滑平整又不留任何鑿痕的石壁當時就引起了他 ...

人在徽山皖水間(31)、洞內寫意著皖南秋韻 作者:驛路牧歌

還是在合肥時,就聽合肥的朋友說過,在皖南的花山謎窟群中,有一處似乎是天然形成的《秋色圖》,今天來到這花山謎窟,才知道這神奇的《秋色圖》就在這2號窟。據說此圖的發現者是當地的一位文化官員,當時他來此探奇時,就在這2號石窟中部的一面石壁上,此光滑平整又不留任何鑿痕的石壁當時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因為這石窟內的所有壁面均有非常清晰的開采鑿痕,而惟有此處沒有絲毫鑿痕。又仔細觀察,還發現其表面的顏色與窟內其他地方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他地方均為灰白色的鑿石刻面,惟有此處整塊石壁均為褐黃色、黑色和白色交錯塗抹形成別致的圖案。後來經過多次的仔細辨別,他終於石破天驚地發現了原來這些神秘的圖案是一幅可以命名為《秋色圖》的天然壁畫。因此,這洞窟內的天然《秋色圖》不但成為了花山謎窟的又一大新謎,也讓這裡的講解員為每一個來到這裡的游人所津津樂道著。

今天來到這2號窟,讓我有幸看到了這幅神奇的《秋色圖》,它在石窟中部的一角岩碧上,圖畫所呈現的面積是一塊寬3米、高2米的扁長方型區域,令人驚奇的是,仔細分辨,這石窟在遍布各種鑿痕花紋組成的人工造就的圖案外,於此處竟如此的別有洞天。

聽著講解員的解說,把自己的思緒鋪於這神奇的圖案,在令人為之叫絕之時也無不讓人為之驚嘆。這是一幅十分逼真的色彩斑斕意境深遠、也趣味昂然生機勃勃的皖南秋色圖,在那有層林盡染的褐黃色背景裡,有黑色的樹木、山峰以及古民居輪廓線依稀隱現於那簇簇叢叢的秋葉裡,整幅圖案濃淡相宜,意境寬闊,線條豪放,筆墨凝重。人們說這是典型的新安江畫派的風格,而今天看到的這眼前的圖畫,就是這種大潑墨、大寫意的手法。它酷似一幅自然的山水潑墨,畫面蒼潤雄逸、渾厚華滋,意境蕭疏冷峭、清雋靈動。誠然,這樣的地質現像在這裡的出現應該是有科學根據的,因為眼前這面光滑平整的“畫幅”,據說是一個地質上的裂隙面。就是說這一裂隙面可能由此上裂一直延伸到窟頂上面山峰的縫隙裡,這圖畫就是由於山體內的地下水溶解了一些礦物質,留在這裂隙面上經過長年累月的沉澱衍化,遂形成這不規則的圖形。而這其中的褐黃色是為含鐵礦物質的沉澱物,黑色為含錳礦物質沉澱物,白色則是含碳酸鈣礦物質的沉澱物。但是,這洞窟內天工成畫的作品其神奇就神奇在它竟是如此出神入化又完美無缺,而這裂隙岩面又竟然如此的長方規整,更令人為之驚嘆的還是這畫中無處不在顯露著的那靈動的神韻。

立於這壁前當用心的去感受,讓人感覺到的它絕不是一幅掛在這裡靜止不動的畫面,似乎在這冥冥之中就有那麼一只神來之手將山外秋日的景色實時攝錄之後又在這裡實時的展示,它是一幅活的畫,它是一首流動的韻。你看那秋霜點染的層林有秋風在徐徐吹拂而動,仿佛令人可聽見那秋風吹落樹葉的沙沙聲響,那褐黃色的塗抹儼然是一片落葉凋零前的輝煌。那嶙峋的山色有嵐靄在纏纏繞繞,似聞有一二聲鳥鳴、三四聲猿啼從那遙遠的山巒裡傳出。那隱現於秋葉叢中的農舍可以看出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格局,農舍牆壁屋頂白黑相襯,那高揚的檐角,顯然是那馬頭牆再現。一條白色的時寬時窄的河流橫貫畫面,繞過山巒、穿過層林,橫於農舍之前,似乎有河水衝擊卵石的淙淙聲響傳出畫面,一聲兩聲,一串兩串。一條灰白色的小徑從農舍前向河邊蜿蜒而來,用心感悟似乎這蜿蜒曲折的小徑上還有山民樵夫晚歸的影子隱現,那通向河邊的路的盡頭,似有村姑民女浣紗的倩麗身姿。我的心被震撼了,這無疑就是一幅活脫脫的皖南秋韻呀。那河流就是這石窟外面花山腳下的新安江,那嶙峋的山巒便是這鐘靈毓秀的皖南山色,那小徑就是自己這次在皖南山水中曾經多次走過的小路,那農舍就是這別具一格又古韻猶存的皖南民居,著一身皖南的秋韻,它們就是如此的清幽和悠遠。

沒有想到,這花山謎窟除了那遍布窟壁的精美鑿痕圖案之外,於此還深藏著如此鮮活的皖南秋之韻。一時間,這天然的畫幅與那人工的鑿痕就在這洞窟之內如此和諧地相融著,這自然的形成是如此的出神入化,那人工的雕鑿又是那樣的精美絕倫,直讓人感覺這花山謎窟這一人間奇跡的千古之謎,又是那樣的生趣昂然又魅力四射。

在此洞窟中遭遇此情此景,我自覺自己再無力表述了。於此,我只是想說,對於這地處皖南山水間的花山謎窟,來過的人當你離開時是否還有比我更深的感悟?沒有來過的,那就快來吧,來了,當去用心感悟這一切,也許你會有更新的發現。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