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在西藏,婚喪節慶、迎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據說,藏民進了寺廟大門,先獻一條哈達,然後參拜佛像,到各殿參觀,隨坐,到離別時,還在自己坐過的座位後邊放一條哈達,表示我人雖離去,但我的心還留在這裡。“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松如網,也有用絲綢為料的。 今天是文化節的賽馬會。早晨起來緊跟著二字班的哥們走近道去雅礱島的林卡。穿過農田、村莊和叢林,前邊居然是好大一片草地。更好的是----草地上有人在踢球。於是在賽馬開始之前,我們在海拔3700米的草皮球場上踢了半小時的球。果然是上氣不接下氣也!衝幾步,就得喘一會,踢了半小時,實在是精疲力盡。倒是那兩個當地的藏族小伙子,體力甚是充沛,其中一個的技術也不錯呢。我心想,高原訓練果然厲害。
賽馬節是藏民的大節日。過去在牧區,幾十裡只有一戶人家,全靠每年賽馬節的時候大家聚一聚,樂一樂,交換一下生活物資。
上午的賽馬和賽犛牛更像是一種游戲,很不嚴格。沒人發令,大家自己出發。
——有人騎無鞍馬;
——有馬不服管,拒不向前跑;
——有馬扔下騎手自己跑;
有條野狗總跟在馬後面追。大家都為它喝彩,倒把它嚇著了,離終點幾步時候卻拐了彎。
所有的騎手,都松開了韁繩,張開雙臂如鷹般騰在馬上,只是不時地加上一鞭。那馬便飛起來一樣的跑。
而後來的犛牛,則很嚇人的淘氣地衝向人群。人們爭後恐先地退。犛牛清理賽道,比警察管用多了。
而我呢,又一次憑相機享受了特權。快門開到連拍檔,吃了無數的膠卷。
賽事結束後沒有人走。草地周圍早搭滿了帳篷,大的是各個大單位的“俱樂部 ”,小的是藏民自家的。人們自帶了飯菜、酥油茶、卡墊,席地而坐,邊吃邊聊,也打麻將、打牌,也有用貝殼做籌碼,玩幾把色子。那籌碼的規格很統一,在八角街見過賣的。擲色子有專用的皮墊子和木碗,扣上去的時候“嘭嘭”的響。還有藏族的流浪歌者串行其間,彈唱一曲,討碗酥油茶喝。
我們什麼也沒有,就四處閑逛著。草地中間有文工團的文藝演出,有群眾的拔河比賽,人山人海。
見到賣“拉薩格力森鮮啤”的攤子,老板說比他們在拉薩的酒吧裡要便宜一半多。買了一扎喝,口感果然和一般啤酒不同,很細很軟。和老板聊起來,知道他是拉薩人,但75年就去了北京上民院,一口京片子。聊的高興,老板又請了我們一輪。下午回程,運氣很好。先搭卡車到了貢嘎,看了機場──算“調研”吧,然後立刻又搭上另一車回了拉薩。離開才幾天的拉薩,已經像家一樣覺得親切。大家都很為這一天的高效率高興,晚上大吃了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