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徽山皖水間(36)、夕照下的屯溪老街

作者: yilumuge

導讀人在徽山皖水間(36)、夕照下的屯溪老街 作者:驛路牧歌 “屯溪美,屯溪美,一半街巷一半水。”這是一首在屯溪廣為流傳的民謠。我覺著,屯溪的美,美在它的千年不逝的古韻和古風,而屯溪的古韻古風就在屯溪的老街。還是在剛入住花溪飯店時,就聽說老街就在我們的住所附近,走出花溪飯店大門,過橫跨於橫江上的老大橋,我尋老街而去。 夕陽西下了,霞光染紅 ...

人在徽山皖水間(36)、夕照下的屯溪老街 作者:驛路牧歌

“屯溪美,屯溪美,一半街巷一半水。”這是一首在屯溪廣為流傳的民謠。我覺著,屯溪的美,美在它的千年不逝的古韻和古風,而屯溪的古韻古風就在屯溪的老街。還是在剛入住花溪飯店時,就聽說老街就在我們的住所附近,走出花溪飯店大門,過橫跨於橫江上的老大橋,我尋老街而去。

夕陽西下了,霞光染紅了江水,也把眼前那林次櫛比的現代樓廈染的通透一片。老街在哪裡?一時間很難找到。還是在當地人的指點下,於那夕照的余輝裡,在那兩邊都簇擁著的現代樓廈間,一座具有徽派建築的過街樓隱於其中。如果不是被指點,還真的不知道這就是老街的西大門。據說這裡是屯溪的舊城區,但立於此處觀看,除了眼前這座古拙典雅的門樓外,其它的都是現代化的樓房,難覓一絲的古韻。許是這裡是江岸防洪堤的原因,從這裡需要走下一段坡路才能進入老街的大門,近了才看見在這門樓上有匾額,上書“老街”二字。

老街的位置依山傍水,是那種被經商人看好的山之陽、水之陰的風水寶地。據說在元末明初,有一位名叫程維宗的徽商選在這塊風水寶地興造了47間店鋪,可能那時就是這老街的雛形。到清末,老街已是商號林立、客棧遍布的一條頗具規模的商業街了。屯溪是古徽州重鎮,老街又位於三江口上,水運交通十分便利,因此這裡便成了徽州商人經商做買賣的集散地。如今的老街全長1200多米,其中步行街800多米,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並且具有宋、元、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步行商業街,被人稱為“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

走進了老街,你似乎走進了一個異樣的世界,剛才在外面還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景像,而一進入老街,卻讓人感覺是那麼的幽靜。腳下是一色的褐紅麻石鋪砌而成的石板路,夕陽的余輝從兩旁店鋪的樓頂上反射下來,拼接有序的縫隙清晰可見。街面上游人悠閑地走著,幽深的街巷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店房一色小青瓦鋪蓋,店鋪與店鋪之間馬頭牆相隔,店鋪的門楣上布滿徽派木雕,戲劇人物栩栩如生,新安江水濃淡隱現。店鋪裡外整齊有序地擺滿了琳琅滿目的當地特色商品,有色澤溫潤叩之有聲的歙硯,有質地細膩墨香撲鼻的徽墨,還有蒲葦芊芊薄而柔韌的宣紙,文房四寶這裡已占其三。走進這裡,就仿佛走進那古色古香的宋城,全然不覺在這其外竟還有一個喧囂的現代都會。

來老街,給我印像最深的,是這老街古樸的民情。行走於老街之上,你可以看到,每個店鋪的主人都是那麼的篤厚純樸,你完全不必設防,也完全可以丟掉以往的戒心,到店鋪裡轉轉看看,這裡的店主人不會先入為主地硬為你介紹這介紹那,而一旦你看到一件自己心儀的商品,他們也是顯得那麼悠閑自得的少說一通,挑了半天你不要也別為此擔心甚麼,店主人一句友善的“下次再來”會讓你頓時感覺十分的溫情。我想這便是徽商的精明,他們以誠經商,以誠感人,老街人就像這古風猶存的老街一樣,在每一個來此的游人心中都會留下一道別樣的風景。

老街不長,但當你悠閑地走過時,已不覺是暮色來臨。走到老街東端的出口處,這裡有老街人新建的四柱三門的牌坊式門樓一座,襯以銘刻有《屯溪老街志》的影壁,老街的門樓像是隔開了界外的喧囂,門裡門外顯然兩個世界。門外連著的便是屯溪的現代商業區,暮色裡已是燈紅酒綠、閃閃爍爍。走出這老街,讓人依然留戀不舍,轉身回望,我的心仍然留在這濃情融融的老街裡。說不清楚心頭有一種甚麼樣的依戀,只是感覺,於這蒼茫的暮色裡,於那晚霞的夕照裡,老街就像是一位歷煉世情的老人,於這燈紅酒綠的鬧市中心平氣和輕吟著過時的歌謠,令人感懷,也令人牽情。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