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徽山皖水間(42)、敬愛堂裡的“孝”字 作者:驛路牧歌
敬愛堂,原為西遞胡氏14世祖仕享公的享堂,始建於明萬歷年間,後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重建時,因胡氏子孫繁衍興旺、終成大族,遂改擴建為西遞胡氏宗祠,面積近2000平方米,為西遞現存祠堂之最,整個村莊皆以該堂為中心布局設計。
“敬愛堂”三字寓意深刻,既啟示後人須敬老愛幼,又示意族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故作為宗祠的敬愛堂,一直是祭祀胡氏列祖列宗之所,同時兼做宗族議事,族人婚嫁喜慶、訓斥不肖子孫的地方。
敬愛堂與西遞村裡的其他建築不同,它不是那種供人寢居的宅第,看上去到像一個大會堂式的建築。其粗獷古樸、莊嚴肅穆,空間闊大,氣勢宏偉。前置飛檐翹角門樓,中設祭祀大廳,廳分上下兩庭,下庭兩根6米高的黟縣青石柱與上庭兩根粗壯的白果木柱相對襯,承托著規整的橫梁,雄偉壯觀。上下庭間開設大型天井,左右分設東西兩廡,配以高昂的大理石柱,後為樓閣建築,樓下作為先人父母的享堂,上懸匾額“百代蒸嘗”,樓上供奉列祖列宗神位。
步入敬愛堂,只見上庭橫坊上高懸“敬愛堂”楷書匾額,赫然醒目。就即便是作為外族的游人來此,進入這敬愛堂內,仍可以感受到有一股威然不可侵犯的氣韻充溢在周遭。作為西遞最為神聖的地方,敬愛堂則是以儒家的仁義廉恥、忠孝節義等倫理文化來教育規範自己的子孫。這裡的一磚一石、一柱一梁都無處不在宣揚著儒家思想,強化封建禮教的神權、族權和夫權地位,表現了強烈的宗法秩序。據說宗族中若有重大事情,都要把族人集中於此議事,並由輩分高、資格老且有文化才能、德高望重的族長主持族會和表態定奪,特別是對那些不孝子孫做了違反族規的壞事,輕者當眾批評,責令檢查,重者開除祠堂,不得姓胡,並當眾從此取走其祖父、父親的神位並焚火燒毀。
在敬愛堂裡,有一個一米見方的“孝”字,凡是游人來此,都會聽到西遞人對你津津樂道的介紹的。這個孝字的上部,極像一個昂首作揖尊老孝順的年輕人,而這人的後腦梢卻是一個尖嘴猴腮的造型。一個孝字寫在這裡,告戒族內眾人,尊老孝順者為人,忤逆不孝者為畜生。據說此字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當年造訪西遞時所書。我敬佩古人這樣的創意,把看似深奧的理學精髓用這樣簡潔的描述昭示於此,一個孝字,就這樣深入淺出地在這裡向一代代的西遞人一遍遍地講述著“忤逆忠信,禮儀廉恥”的為人准則,也記錄下了胡氏宗族在西遞近千年繁衍生息的歷史。
朱熹和程氏二兄弟的祖籍都在這古徽州,因此古徽州大地是受程朱理學影響最深的地方。朱熹生前曾三次回徽省親,並每次逗留都是數月,講學鄉裡,推崇理學,使得程朱理學成為了古徽州正統的學術思想。作為古徽州地域內的西遞,自然也就把程朱理學融入了自己的族規、族權之內。誠然,程朱理學為西遞的發展和興盛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程朱理學的核心是綱常倫理,它研究的是忠君孝親,男尊女卑,喪制禮服,也使得西遞與古徽州一樣,大批的“忠貞烈婦”、“孝子賢孫”為傳統的禮教而殉身,從而使程朱理學在自己的桑梓之邦結出了惡果。
實際上,這敬愛堂裡的“孝”字就是程朱理學核心思想在西遞的影子,一個簡單的“孝”字,蘊涵著如此豐富的內涵,我不知道這其中發生過多少故事,但我知道,這一個孝字肯定在西遞的歷史上,讓西遞背負的沉重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