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帝國---吳哥旅游日記(6)

作者: 李歐

導讀失落的帝國 --- 吳哥旅游日記(6)時間:2004-01-01 地點:Siemreap--> Ta Som --> Neak Pean--> Preah Khan--> Siemreap--> Preah Ko--> > Bakong--> Lolei--> Siemreap 交通工具: To To 兩台 人數:5人 因為這幾天天氣太熱,進到房間又太冷,感冒頭好痛,Vickey的斯斯(感冒藥)都快被我吃完了,感冒還沒好…..,連Annie都拿奇怪的精油要給我用,乖乖~感冒用精油有用麼? 和To To 的司機小黑約好,今天8:00來接我 ...

失落的帝國 --- 吳哥旅游日記(6)時間:2004-01-01

地點:Siemreap-->
Ta Som -->
Neak Pean-->
Preah Khan-->
Siemreap-->
Preah Ko-->
>
Bakong-->
Lolei-->
Siemreap

交通工具: To To 兩台

人數:5人

因為這幾天天氣太熱,進到房間又太冷,感冒頭好痛,Vickey的斯斯(感冒藥)都快被我吃完了,感冒還沒好…..,連Annie都拿奇怪的精油要給我用,乖乖~感冒用精油有用麼?

和To To 的司機小黑約好,今天8:00來接我們,他還蠻准時的,不過卻在BeQuest外面轉彎處,聽說如果是載飯店的客人他們都要給15%的佣金給飯店,不知是不是真的,Anyway,我們和他講一下,我們當天的行程,就出發了。首先我們到Ta Som在慢慢玩回來,Ta Som是一座很小很小的寺,供奉國王之父,四周有無花果樹環抱,三層圍牆單塔布局,我對這裡沒甚麼記憶,只記得這裡有一個雕像很特別,是個一個很像武士的雕像,他拿了一根,有點像刀樣子的武器,站立著,放在兩腿之間,讓我依稀感覺像是原住民拿著番刀在照像的樣子,找一下一定可以看到,很完整很清楚。

接這我們到Neak Pean (涅盤池),是屬於婆羅門教的廟宇,吳哥時代是一般平民百姓祈求聖水治病的醫護所,今日仍有柬埔寨人到此膜拜祈求平安。到Neak Pean要從外面的大路,穿過一小段路,才可以看到,在外面很多小販在賣著東西,我們一下車,就圍了過來,我們或許是見多了,沒甚麼感覺,大家直接進去,沒進去前大家的眼光都集中在一個漂亮的老外上面,真是難見到的美人,身材超棒,Face也正,說不定是哪個明星,大家都在偷偷的拍她。

Neak Pean是由4個方形小水池圍著一個方形大水池組成,大水池中央突出一座圓形的小山,山下巨蛇盤繞,山上小塔屹立,這個石建的小塔,在塔上雕有兩只纏繞的巨蛇王(Naga),而Neak Pean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可惜我們去的時候是干季,沒有水,我可以想像一下有水的時候,小小的神廟,在水中央,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亭亭玉立,一定美得像一顆水中明珠,不過這時,天氣正熱,我又昏昏的,沒有逛完,大家還是去繞的一圈,感受一下,這個療養所,呵呵~我在想,要是Neak Pean還有水在就好了,我可以去泡泡藥池,大水池各接一個小水池,裡面個有四個不同雕像,我看的是一個像的雕像,小小的排水口,不知是不是真的可以有水流出來,在小池上面,有三個小孩在那乘涼,有人照他們的像,他們就向人要US$1,不過多數的人不理他們,我看Vickey就將准備的糖果給他們吃。

約半個小時我們就上車往Preah Khan聖劍寺〈寶劍廟〉,真腊國王置放征戰用的寶劍的地方,這是Jayavarman Ⅶ修造用來奉祀父親,當地人稱之為「父廟」和Ta Prohm(母廟)有完全不同的風情;書上(Angkor)說逛要2小時,應該有點大,還沒進去就看到兩個法國人,拿幾塊錢給門口的警察,覺得怪怪的,呵呵~我們一進去,迎面而來的也是一個穿制服警察,以流利的英文,問我們從哪裡來,就一直跟著我們,當起我們的導游,還沒來時就聽說,在吳哥區域,還可以和警察買他們的警章,不過我這次特別看一下,呵呵~制服上多數都改用布做繡上去的mark,想必他們政府或許也知道,他們的警察會賣警章,我們跟著這個不像警察的警察,順著路和我們介紹這裡的雕像和歷史,不過我沒甚麼興趣,我和Romeo自己逛我們的,我碰到幾個香港人,他們也是自助旅行的,他們的”警察導游說”這裡以前是寺廟也是學校,聽說當時還達到10萬人的規模。

Preah Khan的範圍很大,一重又一重圍牆,一道又一道門,向四面伸延,左右又是長長的走廊,似乎永久走不完,從窗戶看過去,彷佛看到以前的盛況,在那些倒塌牆邊穿梭,恍惚間,覺得聽到了遠方傳來稀疏的喃喃讀書聲。沒甚麼游客,感覺還不錯,可以體驗當時他的壯觀,和霸氣,牆上的舞者,依然存在,只是被覆蓋一層淺淺的青苔,感覺更有典雅味道;穿過中廊,我到左邊,看到一個非常漂亮的遺跡,感覺有點像雅典的神殿,在太陽的光照下,依舊呈現出燦爛輝煌的一面。

步出主廟後,我們往西邊過去,那裡有一條筆直的路,不知通道那裡,幾個老外要Romeo幫他們照相,那裡有一棵和Ta Prohm那裡的怪樹一樣,凶狠的纏繞住Preah Kham的主廟邊上,大家照一下像,我們的警察導游已經在催我們了,我們順著中間的走道,出了大門Vickey好像拿了二塊給警察,順著路回去搭車,門口附近有一個簡陋的Visitor Center。

接著我們回去Siem Reap,中午在一家台灣人開的店吃中餐(Chatterbox Cafe),還不錯,老板人也很好,不過就是感覺這老板一副,不是很正派的樣子,或許是因為單眼皮,眼睛小小的原因吧!我們問他哪裡可以做馬殺雞(massage),他告訴我們他店裡旁邊一條巷子裡面那一家,我們還是去看一下,從門口看進去,裡面暗暗的,又是Pub又是舞廳又是按摩院….不怪麼?還說是Siem Reap最純的…..真不知道他的標准在哪裡。

下午約3點去看The Roluos Group羅洛斯遺跡群,有三遺址,為公元9世紀真腊國王Indra Varman印阇瓦曼一世時期所建,被稱為柬埔寨古典藝術的肇始。車程約30分鐘,是我們騎腳踏車迷路走的那一條路,順著路就會到Preah Ko普列科寺,這是座流行於7~9世紀的磚造寺院,位於村落旁邊,周遭也有一些民居;磚雕的傳統經驗使吳哥的雕刻藝術發展出獨特的風格;吳哥的雕刻是用磚塊拼接成的,在上面雕刻時,圖像被不同的力量分擔,有點像拼圖,使人覺得這樣的雕刻只是暫時的聚合,一旦歲月久遠,就會開始松動脫離,分崩或離析,雕刻便產生在時間中崩毀的奇特力量。

Bakong巴肯寺是Roluos Group裡面比較大了遺跡,是五層式的錐形塔,供奉濕婆神(Shiva),以前是吳哥王朝第一個王都中心,在主廟邊有一個寺廟學校,有點破舊,上面的壁畫也多數剝離,很難想像以前的盛況,我繞過去看的一下,和一位憎人聊起來,他說他想練練他的英文能力,一捉住機會就練習,我到後面看到一堆憎人,感覺有點怪怪的,因為有幾個赤膊,幾個在抽煙,不太能想像就是了,在柬埔寨他們很習慣將家裡的男生送到廟裡去修練1-2年的,一般民眾對憎侶也很敬重,我在舊市場曾看到7-8憎人來化緣,當地民眾跪在地上,非常謙誠的祈禱。和我在這裡的感受不太一樣,不久Vickey他們也都過來,Vickey還要求和他們照相,他們找了一個年輕的,還盛重的穿起迦紗和Vickey照相,這個憎人有點緬靦。

Lolei是一個和住家在一起的一個遺跡,它的浮雕和銘刻是Roluos Group裡面最好的,是建築在一個儲水漕中間的小島上,不過現在已經是一片稻田了。建築幾乎和Preah Kou一樣,裡面是供奉阇耶拔摩二世及其王後的寺廟,我走到上面看一下,碰到一個小憎人在背經文,我過去和他哈拉二句,不過他一句英文都不會,光傻笑,我和他用自拍器照的一張像,給他看,他表現得很高興;圍繞在底下的田邊,有一個井水,我看幾個憎人在那裡洗澡;這裡沒有碰到其它旅客,我想是太晚,夕陽已經很漂亮了,賣東西的小孩,也玩起來,要回去時,我將我僅有的一些小禮物都給他門。

一直沒做到Massage,Vickey似乎很不甘心,在木房子吃晚飯,還算不錯,大家胃口也很好,吃不少,Nancy倒是很奇怪,一反常態吃不多,吃完我們逛了一下,找個一間看起來還算正統干淨的店,叫Dr. Feet 感覺還不錯,也蠻專業的樣子,原本是7塊一小時,不過我們四人(Nancy說她要回去睡覺)和他殺價一人UD$5成交,小姐手藝還不錯,做完還可以在牆上留下簽名,Romeo畫了一面小小的國旗,也算為國爭光,呵呵~

■ Information:

可以買這本書 --Angkor 黃色皮,作者是 DAWN ROONEY,介紹非常詳細,印刷又好,不過只有針對吳哥這裡 (US$3)

去Preah Kham看,可以請司機載你們到東門,再從西門接你們

涅盤宮(Neak Pean)

Neak Pean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就這麼

大水池中央有個小島,島上只有一座仿造「須彌山」而建造的石塔小寺廟,石塔上雕刻兩只纏繞的巨蛇王(Naga),小島東側還有一座白馬雕像,而Neak Pean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就是取自島上的巨蛇王像而得名。

加亞華爾曼七世(JayavarmanⅦ)在位時期,積極進行各項建築工程,史學者認為他在位37年中,以攸關民生生活所需的公共工程為第一優先,包括蓋水庫、鋪路修橋、建101所驛站、102所醫院……,其中涅盤宮(Neak Pean)算是一座寺廟療養所,在當時是一個大醫院。

而大水池(被稱為聖池)四邊各連接一座小水池,而大水池的水得個別通過四座雕有像(北方-代表水)、馬(西方-代表風)、獅(南方-代表火)、人(東方-代表土),當時的人們在主池底部種滿藥草,雨季池水漲滿,藥草於水中自然分解而成為藥池,藥水由大水池流入小室中代表陰器的扁平凹槽,再由各出水口流出,底下設有蓮花座,病患便跪在這裡以藥草水淋身治病。由於四座小水池據說有不同的療效,病人分別被判別病症,將遵循指示去做藥水浸泡。小水池出水口上方的遮蓋屋頂還雕刻著診治病人、按摩的圖像。

羅洛士遺址群(Roluos Group)

暹粒市東南方12公裡的羅洛士遺址群三處遺跡(可以提供為早期定義高棉文明的外貌,這些廟宇即巴孔(Bakong)、羅雷(Lolai)以及普利哥寺(Preah Ko)都是在公元9世紀國王印阇瓦曼一世(Indra Varman I)時期所建,被稱為柬埔寨【古典藝術的肇始】,任何一處更是吳哥王朝遺址中最古老的遺址。

普利哥寺(Preah Ko)

建於公元八八○年,因陀羅跋摩一世為先祖所修,是早期紅磚風格的代表,建築實體用磚砌,但門柱、門框、門楣、神像及階梯……都已改為石雕。 普利哥即【聖牛】之意 。

在法國主導下,為了設法保持遺址原貌,學者們對於普利哥寺(Preah Ko)建築細節末不費心研究,譬如每塊磚的黏合並不用現代水泥取代,而是模擬昔日的材料,以棕糖、石灰、糯米漿等混合而成。還有部份神廟的石塊被一一編號、拆下,准備在計算機的輔助下重新建造。

巴孔寺(Bakong)

Bakong巴孔寺為Indra VarmanⅠ所建,它算是吳哥遺跡中第一座多層式的神殿山,也是吳哥王朝第一座用砂岩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因此意義非凡,事實上,巴孔寺的頂端舍利塔仍然保留了傳統磚造的形式。大約在十世紀左右,岩石和紅磚還同時並存。由磚到砂岩,材料的改變,仍然使吳哥王朝的建築保存了以塊狀量體堆棧砌建的方式,把砂岩裁切成塊狀來磊迭出寺塔,再由工匠在上面雕刻。

它曾經是市中心的大型廟宇。遠遠一看,只見一尖頂方型的高塔,立於較寬闊的塔基之上。5階式的高塔據說是像征印度教裡的神山「須彌山」,神殿裡供奉的是濕婆神(Siva)。

古代高棉人信仰濕婆神(Siva),是以最原始的陽具Linga形式來表示。陽具是以「一根石雕圓柱」代表「神的本質」,陽具直立於女性生殖器「一塊方形凹槽」Yoni基座上。 這種陰陽具Linga-Yoni的組合石雕被供奉於早期的高棉神殿內部,祭司便是在它的周圍舉行宗教儀式。

羅蕾寺(Lolei)

建於公元893年是國王Indra VarmanⅠ世所建為了紀內念父母(阇耶拔摩二世及其王後)的寺廟所建之寺廟,由四座煉瓦所建的祠堂組成的。 此座神殿原是位於吳哥東南15公裡處Indratataka蓄水池的中央,亦是一座島廟!東側兩塔角落神龕裡為男性門神,西側兩塔為女性,東北神龕塔的東側門楣上為天神Indra騎著三頭像Airavata,並有海怪Makara由口中吐出三頭蛇怪Naga。

Roluos Groups的王室宗朝

吳哥是一座王城,經過一千年,在熱帶叢林裡湮沒成一片廢墟,但是當年城市的布局還清晰可見。談到吳哥城的建設,常常被提到的是在十二世紀末統治吳哥王朝的阇耶跋摩七世,但是事實上第一位選擇吳哥作為國都的卻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 )。他統治吳哥的時間是公元八八九到九○八年。他在公元八八九年即位為王的時候,國都還不在今天位於暹粒(Siem-Reap)的吳哥,而是在暹粒城東南方十五公裡處的訶裡訶羅洛耶(Hariharalaya),也就是現在被考古學家命名為羅洛斯遺址(Roluos)的一片廢墟,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巴孔寺(Bakong)、普力科寺(Preah ko)和洛雷寺(Lolei)三處重要的建築群,是了解第九世紀前吳哥王朝文化最重要的歷史遺跡。

如果吳哥城是令人懷舊憑吊的廢墟,羅洛斯遺址則更是廢墟中的廢墟了。

今天出暹粒城了。車子向東南方不久,城市熱鬧繁榮的市集人潮都不見了。四周是一片灌木雜草叢生的原野,兩旁大片平曠開闊的土地,看起來非常肥沃,但少見有人耕作。車子開在黃土路上,沙塵滾滾。十一月到來年三月是柬埔寨的干季,不太有雨,觀光客多選擇在這段時間游覽吳哥。干旱而又不那麼炎熱,對觀光而言,當然是最好的季節。但是卻也看不到東南亞洲熱帶雨林夏日暴雨滂沱的壯觀景像,也很難了解古代吳哥王朝在水利工程設計上特有的成就。事實上,吳哥城的建築,處處都顯示著整個城市規畫和水的利用與疏導密切的關系。

以羅洛斯遺址年代最早的普力科寺來看,寺廟四周都有護城的寬闊壕溝環繞。這座寺廟是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 公元877-889年)在羅洛斯河畔建都以後修築的第一座寺廟。護城壕溝長五百公尺,寬四百公尺,方方正正,把普力科寺防衛得非常嚴密。如今這些壕溝多已干涸,尤其在干季,看不出從羅洛斯河引水修築人工溝渠的浩大工程,也無從了解這些水利設計在防衛、運輸、灌溉、疏浚,甚至宗教沐浴......各方面的用途。但是考古學者從這樣規模的護城河設計來推斷,很可能普力科寺不只是一座單純的廟宇,同時也極有可能就是當時皇家宮殿所在的位置,只是到目前為止,宮殿的遺跡尚未發現。吳哥王朝的傳統,只有祀奉神明的廟宇可以用磚石材料,一般人間的住宅,從帝王大臣到平民百姓都以木材構造,因此歷經上千年,木質早已腐爛消失,留下的都是寺廟建築。

以普力科寺的布局來看,護城河的範圍是五百乘以四百公尺,寺廟祭壇的內牆範圍只有九十七乘以九十四公尺,也由此可以推測護城河環繞的廣大範圍內還有其它空間的使用,加上護城河本身規模的宏大,更使人懷疑具有保護皇室宮殿的目的。吳哥王朝最早的創立者阇耶跋摩二世(公元802-850年)曾經在湄公河下游磅湛市建都,他最後決定把國都遷到羅洛斯河畔洞裡薩湖泛濫區域,借助湖水泛濫取得豐富的漁獲,也適合農業種植。但是,洞裡薩湖平時和雨季時的面積範圍相差很大,平時長二百八十公裡寬六十公裡的大湖,一旦到了雨季,湖水面積會增加兩倍到三倍,農田村落都被淹沒,漁民甚至發展出在樹上捕魚的技術,可見水位落差之大。因此,王都水利工程的設計,和建城的規模就必須密切配合起來。因陀羅跋摩一世繼承王位之後就大興水利,修建了吳哥地區第一個人工的水庫,用來調節水位,也用來儲水,寺廟建築的設計也都考慮到雨水疏導的關系。

了解了羅洛斯遺址和當地雨季水流水位的關系,比較容易看出此後吳哥建築特殊形式的發展。

從普力科寺來看,不只有長寬五百乘以四百公尺這樣大規模的護城河來調節水的泛濫,使整個寺廟有良好的排水系統,同時寺廟主要建築都坐落在高台上,也具有防水避濕的功用。

普力科寺的中心是六座磚塔,每三座排成一列。磚塔外層糊上灰泥,灰泥質地較細軟,可以雕刻非常精細的紋飾,可以看得出來,這種雕法就是吳哥王朝以後精細繁復石雕藝術的前身。年代久遠,如今灰泥多已剝落,露出內部的紅磚結構,雜草叢生磚隙之間。面目已經模糊漫漶的神像,猶自站立在神龕內。普力科寺不只使人看到歲月滄桑,也透過歲月的剝蝕更讓我們了解到吳哥文明演變的歷程。從磚造到石結構,從灰泥壁雕到砂岩石雕,從六座寺塔不規則的排列,到山神殿建築形式精准完美比例的完成,從羅洛斯遺址的草創形式,到吳哥寺令人驚嘆的形式美的完成,吳哥文化的遞變過程,必須到了羅洛斯遺址才能充分了解。

普力科寺正殿台基上兩列磚塔,前排三座較大,這三座塔,中央一座祀奉高帝國(Khmer)的開國之祖阇耶跋摩二世,北

邊的一座祀奉因陀羅跋摩一世的祖父魯特思瓦拉(Rudrecvara),南邊的一座則祀奉他的父親普立提藩陀跋摩(Prithivindrevarman)。 這三座塔正是因陀羅拔摩一世為父系建立的 皇室宗廟。而排列在後方的三座磚塔,尺度較小,分別祀奉上述三位國王的皇後,可以說是母系宗廟。根據出土的碑銘記載,因陀羅跋摩一世在公元八八○年一月廿五日,在此安置諸神祖先之靈,也由此開啟了吳哥王朝此後長達三、四百年輝煌的盛世歷史。

相對於吳哥城的華麗偉大,羅洛斯遺址的普力科寺顯得樸素簡單,但是我在其間徘徊,感覺到一種開國的莊嚴。從一片荒煙蔓草的庭院走過,走進形式莊嚴的寺廟塔門(Gopura),有引道直通正殿。正殿三座磚塔前各有一個入口,入口五層台階升向正殿,台階兩旁各有一尊守護石獅,昂首蹲坐遠眺,雕法簡潔,渾厚而有力,面向正東,好像一切如初日東升,蓬勃而有朝氣。梯階前各有巨石雕的黃牛像,這是印度教最高主神濕婆的座騎難敵(Nandi),牛頭面向寺塔,好像諸神的祝福呵護著宗廟,要使子子孫孫永遠受到最好的庇佑。

普力科寺至今游客很少,一方面距離吳哥城中心較遠,另一方面也因為建築形式還沒有發展到吳哥城內寺廟宮殿那麼富麗完美吧。游客也許感覺不到這一片荒煙蔓草有任何值得欣賞流連的迷人之處,但是,我在這裡徘徊了很久,冥想著吳哥王朝初創時期的謹慎謙卑,冥想著建國的君王,帶領著臣民勘查地形,決定新的國都位置,冥想著他們如何記錄雨季和旱季水位的落差,冥想著他們如何修築溝渠,開挖護城河,修建宮室。冥想他們定居日久,知道了每一日太陽升起的方向,他們在黎明柔和的光裡淨身沐浴,敬拜天神,敬拜死去的父母祖先。他們選擇了最重要的位置祀奉父母祖先,朝向正東的方向建築了寺塔。Ming,我坐在灰泥都已斑剝的寺塔旁許久,寺塔前庭原來磚石鋪砌的地面幾乎已被叢生的雜草淹沒,不知道要如何撥開雜草,可以重新看到當年踩踏在上面的足跡,那些赤裸的足踝,帶著金銀的鐲飾,腳掌用胭脂染得嫣紅,一步一步走上台階,端正站在寺塔前焚香,香煙繚繞,一直升上寺塔頂端,塔頂用磚砌成高聳的山的形狀,崇高而又莊嚴,父母祖先有了位置,歷史也有了傳承。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