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城印像

作者: aleck1979

導讀我曾經在春天去過湘城。在蘇州北站上車,出了蠡口鎮向北一路全是金黃的油菜花掩映著粉牆黛瓦的民居,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農村特色。這個冬天,我又一次來到湘城,看不到那滿眼的油菜花,取而代之的是初具鄒形的一條條公路,還有許多在建的工業廠房。初次來蘇州的人一般都不會到這樣一個小鎮來旅行,因為他們只是向往蘇州的園林,或者為了一句“到蘇州不游虎丘 ...

我曾經在春天去過湘城。在蘇州北站上車,出了蠡口鎮向北一路全是金黃的油菜花掩映著粉牆黛瓦的民居,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農村特色。這個冬天,我又一次來到湘城,看不到那滿眼的油菜花,取而代之的是初具鄒形的一條條公路,還有許多在建的工業廠房。初次來蘇州的人一般都不會到這樣一個小鎮來旅行,因為他們只是向往蘇州的園林,或者為了一句“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一下車就直奔虎丘山。但我卻以為只有到一個城市最普通的地方,才能更深地了解一個城市的內涵。蘇州是地道的江南水鄉,我去過城南的吳江,那裡的水鄉最具特色,是江南水網最密集的地區,周莊就位於其中。蘇州城北的相城區,或許會令許多人失望,因為她有許多地方比較接近江北的平原地區。特別是沙家浜一帶,我去的時候正是麥穗飄香的季節,讓我忽然忘記了自己是在水鄉,恍如到了中原地區的田野中。

到湘城來,是想看一看明代大畫家沈周的故鄉。沈周是唐伯虎的老師,也是有名的書法家。我在湘城的老街下了車,向南走不遠,看到了一個小公園,名為湘園,公園裡水域很大,開放式的,路邊下去有一間四面亭,極似揚州瘦西湖中的釣魚台,四面全是圓形的門,遠借園中之景。

乘車經過湘園南門,向西去有一條小路,僅容兩車並行,行不過幾分鐘就到了沈周的墓園。

沈周是湘城的大名人,但是很可惜,他的墓園卻是好冷清。我看到路邊一個很老土的水泥牌坊,上書“沈周陵園”,從牌坊進去向西,只看到幾個湖和湖對面林立的民房。腳下一條踩出來的小路,其他的全是干的野草,茫然四顧,看到北面樹叢中隱隱一個小亭子,想必便是沈周墓了。但隔水相望不能過去,只好退出牌坊回到路上。

沿著公路再向北走幾步,重新折入林地,又是一條小路,很快就走到了那個剛才看到的小亭子,那是一個很矮的方形四柱亭,雖是人跡罕至,但北面牆上還是留下了許多“墨寶”,這些人中當然沒有大書法家,但卻不會避“班門弄斧”之嫌,看那稚嫩的筆跡顯然是初生牛犢不畏“猛虎”了(沈周既為伯虎之師也可謂虎了)。

因為少有人來,這裡長滿了高的樹和低的灌木叢,我踩著野草走到北面的墓地,只看到石頭砌成的四方形圍牆。上面一塊墓碑,字跡不甚清楚。在旁邊還有一塊“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我佇立良久,向這位影響蘇州的大畫家表示虔誠的敬意和問候,希望這一方土地不要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當人們在園林和博物館裡看到那些沈周的真品書法和畫作,並為之陶醉的時候,還記得我們的大畫家仍然寂寞地躺在這裡已經幾百年。

回到鎮區,沿著湘園路東去,盡頭是湘城的古街區。和其他的水鄉古鎮一樣,湘城也保留了許多古色古香的建築。只是很多都沒有修繕,已經無人居住。也在其中插入了一些新式民房。湘城鎮的中心河流是南北走向的,很寬闊。沿著河西面的老街區,走在碩大的石板上,那些頹廢的臨街舊房一下子就把人帶到了並不遙遠的時代。閉上眼睛甚至可以感覺到,那樓上的窗子後面有一位少女正對鏡梳妝,若有所思。。。

老街南端有一座大橋,可以通向對面的鷂鷹淥(地名),那是四周有河環繞的一個圓形的小島,傳說以前這個小島上有一座道觀叫做“靈隱觀”,歷史和觀前街上的玄妙觀一樣悠久。現在早已經沒有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鎮上的糧食站和一些民房。這個小島的北面有一座古橋名為觀橋,由此通向古鎮區。觀橋的歷史也很久了,是一座拱形的大石橋,長度有十幾米。橋面是兩米多寬的大石板鋪就。兩側有矮的橋欄,坐在橋欄上向西望,便是湘城古鎮的最佳觀測點,如果是夕陽西下的黃昏,那種感覺就會更加的親切,更加的迷人了。

和蘇州市旁邊的古鎮相比,湘城會顯得落後了一些,鎮上沒有一些環境怡人的酒吧或者其他的休閑場所。但是最近幾年的發展使湘城也吸引了許多的外地人,現在湘城的人口中外地人的數量差不多已經超過了本地人。所以平時大街上擁擠的人群中多是一些陌生的面孔。

湘城的新區在南面,鳳陽路以南新建了陽澄湖工業園區。那裡已有許多外商入住。從湘太路自蘇州而來向鳳陽東路前行1km就到了蘇嘉杭高速公路下,同時也就到了陽澄湖的岸邊。湘城是蘇州盛產大閘蟹的地方,每年的金秋,湘城都會舉辦陽澄湖大閘蟹節。那個時候街道上張燈結彩,處處酒店蟹黃飄香,正是來湘城旅游的最佳時間。

附注:

湘城的交通還算可以,54路公交經過鎮區,只是班次太少,不如小中巴更方便。鳳陽路西通渭塘鎮鳳凰涇東至陽澄湖故而得名,它的西端和蘇州至常熟的干道相接,中間又和新建的環城高速相交。環城高速和蘇嘉杭高速在鎮北交叉。如果是走蘇嘉杭高速在鎮的新區也有一個出口不過不是湘城,而是“陽澄湖”。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