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游美利堅(33-36) 作者:驛路牧歌
三十三、美加邊境的那座橋梁
在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兩岸,美國和加拿大各有一個大瀑布城,兩座城市之間有一座橋梁相通,這裡可以說是美加兩國的口岸。兩國公民可以不辦理簽證就能隨便地從此相互往來,這也許是兩國都很富足的原因吧。而在美國和墨西哥之間就不能這樣,因為墨西哥較之美國來說是一個窮國。
當時在這裡發生過一件事,去巴法羅時導游就告戒游人,到了這座橋上,千萬不要越境到加拿大去,因為關口上的警察在你出關時是不管你的。
從這裡出關到加拿大進關有一段距離,屬於美國和加拿大“兩不管”地帶。你從這裡出美國容易,而返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他們要驗證你是否有美國或加拿大的綠卡或是否為兩國公民,否則是不允許入境的,在加拿大方也是如此。
當時在美國自費留學的有一中國女孩,因為愛上一個美國小伙子,就在她懷有身孕快要生產的時候,與美國小伙子去巴法羅看大瀑布,不知什麼原因倆人就從這座橋上溜達出了美國國境。美國小伙子好說,他能返回,而那位中國女孩可慘啦。因為沒有美國綠卡,就被擋在了這“兩不管”地界。就因為這件事,全美的華人表現出了空前的一致,一齊起來聲援她,就在我回國的時候,這件事仍還沒有著落。
三十四、 田園牧歌式的鄉村
在國內,就聽說北美的鄉村很美,所以在從紐約去巴法羅時,我有意選擇了乘大巴去,好一睹美麗的美國鄉村。因為緊張的國外生活,使我沒機會專門到鄉下去體味。
大巴駛出紐約後,一路上看到的盡是美國鄉村的風光。也許是美國人口少的原因吧,東部有些土地干脆就不種莊稼。
在我國,鄉村遠遠看去,就是一簇簇的樹,一片片的房屋,一個村子裡住著幾十戶、幾百戶甚至上千戶人家。而在美國東部卻不是這樣,一路上看到的鄉村就是幾棟房子,沿高速公路修的便道一直蜿蜒曲折地通向村裡,周圍種的農作物綠油油一片,像國內鄉村打谷場上的一片開闊地裡,停放著橘黃色的幾輛農用機械,還有聳立著類似導彈似的儲糧倉,在陽光下閃著銀輝。偶爾見一輛小轎車從那裡駛出,那是農場主的車。
有趣的是,鄉村的房子全沒有院牆,房子的建築具有西方特色,灰白色的牆和紅色的房頂,在一片綠蔭中愈顯奪目。
沒有漫坡的牛羊群,也沒有雞鳴犬吠,有的到是在偌大的一片土地上,偶爾可以看到一兩棟西式建築的房屋。藍天白雲下,綿綿綠蔭中,數點房舍,白牆紅頂,具有流線式的弧形柏油馬路前繞後轉。這就是美國的東部鄉村。
三十五、 芝加哥。舊金山
在巴法羅我選擇了乘飛機飛往舊金山。因為在紐約之行完畢之後,我要與朋友到斯坦福大學去上課。
飛機從巴法羅機場起飛,就一直在伊利湖上飛行,越過底特律,掠過密歇根湖,一見到陸地,飛機就在降落了。我知道,這就要到芝加哥了。
芝加哥位於密歇根湖邊上,我選擇了在芝加哥待一天,然後再飛舊金山。
芝加哥機場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場之一,也確實是這樣。到機場後,偌大的候機大廳令人目不暇接,各個候機廳的編號按英文字母編。我到舊金山時去的候機廳為H28,說明僅H這一編號就有幾十個候機廳。
芝加哥是一個很美麗的城市,密歇根湖上有成群的候鳥。
從美國的東部飛西部,我到了舊金山。舊金山這個城市卻沒有東部城市看上去干淨。走了美國這麼多地方,只有在舊金山看到了搞建築的情形,據說舊金山機場在擴建。
回國後,聽從澳大利亞回來的同事講,在墨爾本也有一個舊金山,並且比美國的舊金山還大。
舊金山給我的印像就像咱們的重慶,它是一個依山勢而建的城市。有些街道的坡度是很大的。我想,在舊金山城裡行駛的車輛必須有良好的剎車性能,不然,在那樣陡的路面上遇一緊急情況是很難剎的住車的。
在舊金山的大街上,還有有軌城市交通車,在街道的坡上坡下緩緩的行駛。
舊金山的華人很多,在中國城口,立有一面大牌坊,上書“天下為公”字樣。當年連接美國東西部的鐵路,就是舊金山的數十萬華工修建的,這裡的地質構造很惡劣。據說,每任舊金山市市長都會講這是幾十萬華工為繁榮美國西部而做出的功勞。
三十六、 金門大橋上的世界紅
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是20世紀30年代建的,取名金門大橋是因為在太陽落山時,金沙灣兩邊的兩座山被陽光照射的如同兩扇金門,故取名金門大橋。金門大橋兩頭的吊索很特殊,它是用一根根的鐵絲組成直徑有1米多的鐵纜,周圍再用鐵絲捆起來。就在大橋的一頭,如今還專門擺設著長2米多的這種鐵纜供游人參觀。
大橋上車來車往。移步橋上,你會明顯地感到橋身的抖動。據介紹,大橋平時上下震動幅度在1米左右。因為橋很高,水平搖晃也很大。這些都能明顯地感覺出來。
我到大橋上游覽時,發現橋的兩邊用鐵絲網網的很高,問同來的美國朋友,她說這是這些年來才搞的。以前每年在這裡都有人從此跳下殉命,為防止這樣的悲劇再演,就搞了這些設施。
舊金山的天氣不像洛杉磯那樣陽光充沛,在這大橋上更是如此。橋下寬廣的河面上泛起的水汽,使的這裡的天氣時而稍晴,時而又是霧氣濃濃。為此,大橋在建設時,就用當地的朱砂參進去做塗料,把整個橋身塗成了一種朱砂紅,當地人叫它是“世界紅”,它很適合霧天汽車的行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