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的龍橋

作者: 心靈的天堂

導讀湮沒的龍橋蔔谷 乘一葉扁舟,橫渡贛江,漂向那叢濃綠。 癸未端午剛過,應曉華先生之約,去探訪贛南夏府。汛期,江滿水濁,激浪拍擊,水沫臨空。漸漸攏岸,經江水衝刷的坡岸,壁立數丈,其中一段好生奇怪:褐土間嵌鑲一彎石岩,彎曲似美麗的龍骨。那是一座拱橋,被歲月深深湮沒的拱橋。 1 江河哺育文化。石橋,是有記憶的。 夏府,原名“下滸”,登上坡岸,坡 ...

湮沒的龍橋蔔谷

乘一葉扁舟,橫渡贛江,漂向那叢濃綠。

癸未端午剛過,應曉華先生之約,去探訪贛南夏府。汛期,江滿水濁,激浪拍擊,水沫臨空。漸漸攏岸,經江水衝刷的坡岸,壁立數丈,其中一段好生奇怪:褐土間嵌鑲一彎石岩,彎曲似美麗的龍骨。那是一座拱橋,被歲月深深湮沒的拱橋。

1

江河哺育文化。石橋,是有記憶的。

夏府,原名“下滸”,登上坡岸,坡岸內仍是一片汪洋,素稱千裡贛江第一滸。

“滸”,水邊的意思。在這裡,卻多有幾重水,幾條邊。

江岸,似大山甩出一條細尾巴,一邊是大江,一邊是長湖,山尾巴在兩股活水中舞動。水,則將山體死死纏裹,山水的生死糾葛,難分難解,一下延伸入群山深處,組合無限風光,也彙聚層出不窮的人文景觀。

水多,則給人以島的印像,山光水色,吸引了客家先民的最初駐足。古夏府村,竟有名祠名亭名景24處,以戚、謝、歐陽、肖、李為大姓,村內原有7座祠堂,現有戚氏追遠堂、聚順堂、謝氏敦五堂等3座保存完美。“據戚氏‘吊線譜’載,戚繼光屬追遠堂一支,與他們同宗同條同干。”村支書戚齊傑介紹說:“戚繼光的祖先戚明德,於元末明初由此遷出,往山東登州為官…..”

迎來送往,一串裂空的爆竹聲聲,依傍著母親河,拱橋誕生了。

夏府的戚氏後人,亦多有建樹。戚翌早年參加同盟會,與孫中山並肩戰鬥,其兄戚修祺僑居南洋,奔走募捐,支援孫中山革命,立下汗馬功勞。1920年,戚家整修祠堂,戚翌面請孫中山為之題聯,孫中山欣然命筆。至今,戚氏追遠堂內掛有戚繼光畫像,聚順堂中廳岩柱上,鐫有孫中山撰寫的一幅楹聯:“尉和平景像振國是風聲發揚章貢英靈崆峒秀氣;恢家族規模建明治基礎光大楚丘宏業閥閱宗功”。

2

在夏府行走,就是在果林中徜徉,要低頭避開樹枝,一不小心,果實便碰頭撞臉,走著走著,就會迷路。這兒有桃樹、李樹、棗樹等,最多的是棗樹,約有4000余株,仍是贛南最大的棗園。許多棗樹就生長在坍塌的古民居內,有道旁立起一突兀石門框,說是18座花廳遺址,留意尋找,還能在棗樹、菜地間,見到斑駁的廊廓、柱墩。這兒的棗子,皮薄果大,內厚清甜,味道鮮美。朱元璋稱帝前,流落於此,承受飯食、紅棗的接待,留下了“灘頭激流”、“超然物外”的匾額。

棗樹如一抹綠雲,籠罩了整座水榭山莊。一條古驛道,在棗林中穿行,正是這條古驛道,給夏府帶來了歷史的輝煌。

古纖歌:“贛江十八灘,灘灘冤魂纏,航船從此過,如過鬼門關。” 夏府山尾巴外的贛江,為古時通往粵、閩的必經水道,流急灘險。聞名的十八灘便在這一帶,夏府村頭、村尾各占有一灘――“黃泉灘”、“天柱灘”。為保安全,逆水船到此,都得卸貨上岸,另請“灘師”導航,空船上行。卸下的貨物由“挑夫”沿古驛道,沿拱橋挑過十八灘,再上船復航。於是,夏府村沿江開設出“戚氏碼頭”、“謝氏碼頭”、“李氏碼頭”等7座私家碼頭,成為贛江上游的貨物集散地,集市繁榮,人口鼎盛,達到兩萬多人。夏府的身上,盛長出毛細血管般的街市、巷道。

頻繁愈加的踐踏,拱橋驚訝了。雖不言語,但它記住發生過的每一件事。

乾隆皇帝微服六下江南,船行至此上岸,游拱橋,涉滸灣,食甜棗,隨船家攀山進廟,燒香敬神。“回龍閣”三殿大廟,氣勢雄偉,視野開闊,乾隆登高望遠,心曠神怡,興致大發,立時題書一聯:高屬無雙有幾個無雙士到;峰推第一可曾來第一人游。下山,即打道回府。隨從不解:“不是說去虔州嗎?”乾隆答:“此廟名回龍閣,是叫朕返回京城之意。”乾隆走了,卻不忘夏府紅棗,遂被列為貢品。

從此,石橋被命名“接龍橋”,成為一道傳奇風景。

3

看來,橋的記憶已有些殘忍。

太平天國石達開的部隊,在夏府修築戰壕,與清兵開戰,清兵焚毀了大部分房屋;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當局在這兒設立了兵工廠、紡織廠,遭到了日軍的連番轟炸,房屋坍塌,傷亡慘重,人民逃亡。

鐵路、公路的修建,讓航運減負,京廣線的開通,使贛江悠閑。大煉鋼鐵,就是燒山,山上所有的大樹被燒光。村內追遠堂前,兩株來歷不凡的“南洋奇樹”也被砍去一株。余一株由金雞納霜、闊葉桉、榕樹三樹同兜生的奇樹,孑然而立,守望滄桑,迎風而歌,成為一代樹木的絕唱。

山嶺禿顱,河道干涸……無水的河還能駛船麼?!

都說江河萬古流淌,不會衰老。可是,石橋的母親河卻斷了流。

母親河死了,石橋也該死。無水的橋猶如無血的人,斷了生脈。“接龍橋”逐漸冷清、塵封、湮沒,石橋終於變成了路。而路人,決計不曾想:腳下嵌有接龍橋,嵌有許多不知名的橋。

它,接過龍送過龍,連同接過的龍一塊被湮沒了。

別了,龍橋,你這一去不返的驛站。行色匆匆,何曾想到,你會徑自走入地下,被彎曲著埋入泥土,任人踐踏。

這是一個新的輪回。土層下,橋像一處暗傷,一碰就讓人有種鑽心的疼痛。

4

石橋被冷漠活埋了。仍筋骨健壯,但你被處死了,隨葬品,是幾百年的文化記憶。

土層下,你還是石橋,但你不是橋了。你還能張望,日日夜夜地張望:望行人、望贛江、望下滸,望穿秋水,還能望回你舊時的舟子麼!

贛江滔滔,下滸滔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精選遊記: 贛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