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游玩九寨時,我和阿七腦海中都還沒有"桃坪羌寨"的概念.但在川主寺那位張伯伯大力推薦下,我們踏上了去桃坪的路.
從成都坐到九寨的車出來,過理縣後又走了約半小時,車在傍晚的暮色中停了
下來,只見路邊聳立著兩座高大的石片築成的紀念碑般的碉堡,夾著通到河那邊
村莊的大橋,頗有氣勢.
果然如張伯伯所說,我們一下車就看到了一家洗車鋪,一位婦女正在門口忙活.
她應該就是張伯伯介紹我們來找的人了.我們上前問候,三言兩語下來,她就對我們
很熱情了,叫出一個小男孩帶我們到我們要去的那家人家去.
慢慢走過去,先看見那兩座碉堡上的四個大字:"桃坪羌寨",字本身也就soso,
可讓我們訝異不已的是那飛舞的署名,居然是"徐志摩"!我和阿七為這個署名的
真實性一路爭執到了余叔叔--桃坪的團支部書記--家,他的愛人正在院裡收拾雜物
.說明來以後,周阿姨很高興地把我們安頓下來,又忙不迭地熱飯給我們吃.其實我
和阿七在路上吃了不少東西,並不餓,但他們家自己做的腊肉、豆豉實在太好吃了,
誘得我們連吃了兩大碗。他們的腊肉是我吃了這麼久美食以來最好吃的腊肉了,
肥而不膩,幽香醉人,我們就這麼連吃了五頓的美味。不過腸胃不太適應,
吃到後來就有消化不良的征兆了。其他還吃了玉米糊糊、核桃花、自制腊腸
等特色美味,連他們的番茄蛋花湯都特別好喝,大概是自己種的番茄味道鮮美
之故。阿姨還說可惜我們呆的時間太短,否則可讓我們吃一個月不重復。哎,
沒有口福啊。洗手時發覺他們的用水就是山上直接引下來的泉水,在牆邊的
石渠裡汩汩地流著,甚至可以直接掬起來喝,清冽甘甜。
晚飯後余叔叔,男孩思文女孩思琪都回來了,又來了幾個鄰居,一邊閑聊
一邊看電視。 感覺羌寨這幾年靠搞旅游、種各種果樹致富(嗯,他們的蘋果
真是好吃,酸甜香脆,小巧玲瓏,我連吃兩個,到睡覺前還撐得要死。
我們的蘋果是什麼東西啊,一點蘋果味都沒有。桃坪的土地真好),經濟發展起
來了。像何叔叔一家有彩電、熱水器等在村裡算是中上等的,他們與外界的接觸
也多了,對上網什麼的也略知一二,但總體來說還是有一點落後的,而,這不正
是游客所追求的嗎?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現在已很少說了,他們還教了我們
一些日常用語。來的幾個女孩都十分高大,更有一個不到兩歲的叫江鐲的小女孩,
粉裝玉琢,伶俐可愛。她的母親則是羌寨裡唯一嫁過來的藏族女子。在這裡民族
通婚並不普遍。
第二天起來吃過早餐,思琪帶我們去逛村裡。這裡的女子都穿著極厚的松
糕鞋依舊登梯越嶺大步如飛,我和阿七佩服的是五體投地。先去看了村裡的跳舞
場,一處開闊的方形場地,三面牆上繪著彩繪,裝飾有羊頭骨--他們的聖物。
中間是大火堆,陰歷十月初一羌族年時,這裡會點起大火,全村人跳“鍋莊”,
那時是一年最熱鬧的時候。
從村裡走的時候,我的強烈感受仿佛在“地道戰”中,幾乎全都是在別人
家騎樓下黑暗的羊腸小道,有的地方窄得必須側身而過,如果不是思琪帶著,
我們肯定會迷路的。牆上時不時有個小洞,活脫脫的槍眼。這個地方殲擊敵人
真是太好了。繞了半天,眼前出現一節樓梯,上去,進了一個門,這就到了著名
的--張伯伯反復介紹的桃坪古堡了。交了兩元的參觀費,再上一個樓梯,眼前
豁然開朗,這是一個平台,右邊,屹立著那兩座古堡。據介紹它們建於公元700多
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了。古人木頭作架外用石片加黃泥(村裡的老房
都是這樣建的)的作品竟穿越了如此悠長的歲月,甚至經過一次7、5級的地震,
實在不能不讓我們驚嘆。登堡遠眺(樓梯是那種一根鑿上口子的原木),古老的
村子盡顯眼底。許多房子已是震出了大裂縫,依舊住著人。東西兩邊的山頭上各
有兩個烽火台,一有敵人來犯立馬傳遞信息。可見整個村子的設計就是抵御外敵
的。一陣涼風吹來,近水泛碧,遠山含黛,頭頂藍天白雲,腳下綠樹黃牆,桃坪
人的祖先為他們的後代找了一個好地方呀。
剩下的半天,先是在思琪家的果園,除了熱帶特有的水果,這裡幾乎都全了。
從樹上摘下個梨,擦了擦就吃起來,很喜歡那種感覺。這兒的東西不洗也要比
城市裡的干淨。然後到村裡的銀匠--羌族銀飾很多--那,讓他給我們倆一人打
了一條特色花式的手鏈,看民間藝人打銀的過程很有意思。最後則穿上阿姨的
全套羌族服裝,頭飾、長裙、背心、手繡的圍裙、褲子、繡花鞋、銀飾,到處
去拍照。真奇怪,少數民族的服裝再怎麼鮮艷都好看 ,我倆換來換去,大呼
過癮。
度過第二個無比幽靜的夜晚後,第三天早起我們告別了余叔叔一家,告別
這個美麗的桃源,抱著一大包水果和羌族人的濃厚熱情,踏上了回上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