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久違了的鼓浪嶼

作者: laiba

導讀盛夏周末,我來到了廈門。我對廈門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她是南方一座美麗的城市,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有作為的仁人志士,這其中有我敬佩的陳嘉庚、林巧稚……另外,我還知道這個城市還擁有一座“琴島”叫“鼓浪嶼”。從機場到要入住的酒店的路上,車外的景致讓我感到與我在飛機上從空中鳥瞰廈門的印像太不一樣了。首先,路兩旁的樹就和我在北京見到的所有樹不一樣, ...

盛夏周末,我來到了廈門。我對廈門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她是南方一座美麗的城市,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有作為的仁人志士,這其中有我敬佩的陳嘉庚、林巧稚……另外,我還知道這個城市還擁有一座“琴島”叫“鼓浪嶼”。從機場到要入住的酒店的路上,車外的景致讓我感到與我在飛機上從空中鳥瞰廈門的印像太不一樣了。首先,路兩旁的樹就和我在北京見到的所有樹不一樣,朋友告訴我它叫“木棉樹”,我的腦海裡立刻浮現出小時候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刑場上的婚禮》,文章最後寫到烈士的鮮血染紅了他們身旁的木棉花,朵朵火紅的木棉花迎風綻放。一陣衝動強烈地在我腦海中湧起———我要了解“廈門”。

到了酒店,我匆匆地放下行李,忙拉開窗簾,“哇”!我驚呆了……眼前一片蕩漾的湖水,夜色闌珊,兩岸華燈漸起,各種建築倒影在湖水中,流光溢彩,我急快地下樓,投入了“廈門”的懷抱。深吸一口氣,“非典”留給我的“後遺症”全部擲於腦後。

到廈門的第二天,天氣多雲。

上船,橫穿鷺江,我真正踏上了“鼓浪嶼”。導游告訴我,這裡沒有汽車、摩托車、自行車,可不是嗎?細細一看,身邊還沒有那些維持交通秩序的警察呢,耳邊聽到的聲音,惟有音樂。低頭再看,跳動的音符就印在腳下小路上,她靜靜地指引著每一位來“鼓浪嶼”的游客,踩在舒緩的音樂曲譜間前行,“鼓浪嶼”與音樂那種千絲萬縷的情緣就從這裡開始,城市的喧囂和嘈雜在這似乎凝固了,我不由得沉浸在導游的講解中,在她的引導下我們向小島深處走去。

沒走幾步,我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極具歐式風格的一座座老別墅,靜靜地佇立著,掩映在綠色裡,牆上藤蔓攀緣,她把我帶回到過去,盡管有些建築早已斑駁、破敗,駐足細看,生鏽的、偶爾還有短裂的花窗、門柵、護欄、廊檐上精雕細刻的圖案,無不體現著典雅、華麗、精致、唯美……我驚嘆那時在這裡生活人們的情調;幾株從布滿青苔的台階、小路、牆身磚石縫隙中長出的小草,讓我感悟這些建築物的歷史悠長,“鼓浪嶼”的歷史凝聚在這些無語的老別墅中;擦肩而過的老人,盡管歲月的滄桑,在他們的臉上清晰可見,但我讀到的,是平和與安詳。總之,現存的一切把遙遠的歷史與現代拉近了,就像神秘的天主教堂,盡管穹隆屋頂上十字架還在,但裡面已居住著頤享天年的老人,教堂早已變成現代托老院和敬老院,向人們表達的意願是相同的———灑向人間都是愛。

再走幾步,前面就是“日光岩”。登上“日光岩”,向下眺望,“鼓浪嶼”一覽無余。此時,那首熟悉的、廣為流傳的歌傳入我的耳中,“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嶼遙對著台灣島,台灣是我家鄉……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淡淡的鄉愁,在抒情、婉轉悅耳的曲調中流淌,游客們通過高倍望遠鏡遙看對面的島嶼,我極目遠眺忽然感覺到:鼓浪嶼,好像是祖國母親特意安排久居在這兒的一個孩子,讓她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守護著另外一個、離散多年卻不能回家的姐妹。讓她通過海水傳送著自己的心聲:媽媽想你,惦記著你,快點回來吧!別讓家人等得太久……想到這,另外一首震撼的詩句,在我心中湧起,這就是我們的溫總理曾吟誦過的辛亥革命老人於右任先生臨終前寫的:“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忘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山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從“日光岩”走向“菽莊花園”。花園的一側面向大海,樹影婆娑,假山、庭院清靜幽深,好似“世外桃源”。其中的部分建築已改建成“鋼琴博物館”,裡面陳放著愛國華僑胡友義先生收藏的70架古董鋼琴,每架鋼琴至今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曲,她所經歷的歲月、走過的路似乎凝聚在每一個琴鍵上。流連於鋼琴間,看著沉靜著的鋼琴,望著牆上懸掛的“鼓浪嶼”音樂名人畫像,我想這些音樂家如果此時坐在鋼琴旁彈奏的一定是一首首“思鄉曲”。我沉浸在無限的遐想中,感覺恍如隔世,不知今昔是何年。走出“博物館”,望著曲曲折折伸向大海的廊橋,我心中默默在問:“花園的主人,您為什麼不把廊橋建得再遠些?好給離家的姐妹,留一條歸家的路。您知道家人尋覓這條路好難、好難!”

天漸黃昏,告別了“鼓浪嶼”,坐上回去的輪渡,我默默地說:我會記錄這一切,會記住今天。但願我下次來“廈門”再乘這條船時,“鼓浪嶼”不是終點站,我能踏上對面那座島嶼。 (《北京晚報》張小曼)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