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夢尋

作者: popofrog

導讀一 記得還在讀中學時,就學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記中所描寫的武陵漁人問津桃花源的故事,將幼年的我迷得如醉如痴。好幾回我都夢見桃花源,每次醒來,眼前晃動的是一片粉紅的煙霧,還有秦人古舍中俏麗的村姑、銀須飄冉的老者。那時,我就想一定得去訪訪桃花源, 機會終於來了。而且,我已四次訪過桃花源,每次都興味盎然。桃花源對我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



記得還在讀中學時,就學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記中所描寫的武陵漁人問津桃花源的故事,將幼年的我迷得如醉如痴。好幾回我都夢見桃花源,每次醒來,眼前晃動的是一片粉紅的煙霧,還有秦人古舍中俏麗的村姑、銀須飄冉的老者。那時,我就想一定得去訪訪桃花源,

機會終於來了。而且,我已四次訪過桃花源,每次都興味盎然。桃花源對我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連我也感到驚訝,難道我的桃源夢還沒有醒麼?



桃花源的魅力首先在洞,正是這洞將兩個世界隔開了,一為世外,一為世內。一為仙境,一為人間。那洞何在呢?

前幾次游桃花源,都把桃花山上水源亭對面岩壁上的那個小山洞當作文中說的“小口”了,那個地方的風景也很好,一口清潭,三面為石壁,青苔滿布,一面為平地,建有一亭,即水源亭。潭水沿石壁飛瀉而下,形成一瀑布,瀑面雖仄,但落差很大,自高空墜下,猶如一條銀練。那洞可容一人出入,出洞後,為一水庫,當年可能是一水池,水池周圍,青山環列,林木蓊郁,靜謐,幽深。神清氣爽之際,我略感疑惑,陶淵明的文章明明說,出洞後,“轄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可此景不對呀!看洞口的石壁上鑲嵌了碑銘,一塊為“洞口常春”,系明代常德知府林應亮所題;一塊為 “秦人古洞”,系清代桃源知縣余良棟所撰。查桃花源的史料,唐朝時狄中立的《桃源觀山界記》雲此洞:“厥狀如門,巨石屏蔽,靈跡猶存。”可見在唐代就是一景了,但是不是秦人古洞,唐人沒有明說。

今年春,我第四次來桃花源,與湖南桃花源管理處的顧問劉先生談起我的疑惑,劉先生告訴我,陶淵明寫的“山有小口”,那“小口”其實不是山洞,是山谷。當年這個口很小,兩山相夾,極狹窄,後來修路將這個口子劈開了,如今國道從這裡通過。這樣說來,國道兩旁、桃花山與桃源山之間的大片田疇才是當時的秦人村。

那條引漁人入洞的神秘的小溪是從這個山口流出來的。《仙源陶氏族譜》中有詩曰:“一水穿岩擊浪沙,沿溪楮木似龍蛇。”楮木,彎曲多疙瘩,形似龍蛇,可見當年此洞荊棘叢生,不易穿過。也許正因為此,後人將它神秘化了。唐代詩人張旭有《桃花溪》詩雲: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幾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看來,秦人古洞在唐代就弄不清楚了。如果是這樣,劉先生的發現是個很大的貢獻。



疑問還有。《桃花源記》說武陵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看來武陵(今湖南常德)漁人是從沅江進入桃花溪上岸後來到桃花源的,緣溪行怎麼會忘路之遠近呢?我四次游桃花源,有兩次是坐船去的,從桃源縣城出發,穿行於畫山繡水之間,約一小時,登岸,再步行半小時,就到了桃花源,雖然沒有沿溪,那溪也就在馬路不遠,根本沒有“忘路之遠近”的感覺。

直到2000年仲春,湖南桃花源風景區請我為他們的景區規劃做評審,我在景區顧問劉先生的陪同下考察了桃花山背後的嶂山才得明白。從桃花山翻過去,進入嶂山,那是一大片人煙稀少的丘陵,風景極美,鳥鳴山幽。山谷交錯,時分時合。谷中有小溪,蜿蜒曲折,水流清亮,空明澄透。溪畔有小路,不知通向何方,走著走著,就迷路了。劉顧問在景區工作了幾十年,在此勘察山水,也不知迷路多少次。至此,我才恍然大悟:當年,沒有修路,此地不與外界相通,武陵漁人在此山谷中轉來兜去,極易“忘路之遠近”的,如果不是桃花林的吸引,漁人未必能尋到秦人村。



是因為誤解,還是因為別的,反正,桃花源就成了桃源洞了。描繪桃花源的許多詩文。徑直將桃花源說成是桃源洞。這一改,桃花源的意義就不同了。本來,桃花源是秦人避戰亂的地方,它的意義不過是反映社會的動蕩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而改成桃源洞,它就是仙境了。不是有神仙洞府的說法嗎?中國文化說的仙,一是在天上,一是在人間,天上的仙界雖然也美,但虛無飄渺,語多不稽,看來,中國人對高處不勝寒的天宮多是景慕而未必向往,比之天宮,中國人倒更鐘情於人間的仙界。人間的仙界多好,青山秀水,鳥語花香,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賞不盡的絲竹管弦,更重要的有紅粉佳人,朋友知己。總之,人間幸福全有,但人間的災難全無。那麼,這樣一個人間的仙境在哪裡呢?在洞府。洞門一關,自成天地。

洞在人間,卻不在世俗,是世外,卻又在世內,故稱之曰“世外桃源”。清代文人江盈科有《秦人洞說》一文,文曰:“當日漁郎,實有其事。所至之境,如記稱雞犬相聞,阡陌交通,實是仙界。蓋仙界者不離人世,不即人世,有無之間,真幻之際。”——說得很好!

由避戰之絕地,到世外之仙界,中華文化精神風貌於此可見一斑。中華文化重世俗人生,但又追求精神超越,二者不能分離,於是,就在世俗中實現超越,在人間締造仙界。這與西方文化靈與肉分離,神界與與凡界乖違,可說大相徑庭。

“世外桃源”——中國人理想人生的另一表述!



桃花源的景觀以桃花與清溪為特色,桃花與清溪相配合,可謂絕妙。

作為景區大門的桃花源牌坊刻有一聯。聯曰:“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好個“紅樹青山”“桃花流水”!這裡不僅色彩在對立中互補,更見絢麗,視覺上縱橫運動,更見動感,而且“桃花”與“流水”相互逗發,構成一種惹人遐想的美妙的情趣與意境。試看看那條曾經引過漁人的桃花溪。在紅霞似的桃林中蜿蜒流過,碧綠的水面上浮著落英,那點點花瓣輕托流水款款流動。試想想,當年它從神秘的山口流出,該有何等的誘惑力啊!漁人不就是敵不住美的誘惑才冒險進入山口的麼?怪道王陽明說:“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桃花、流水是最好的向導。

桃花流水的美是一種仙境的美,它絢麗,又平淡,流動,又靜謐。黃庭堅似乎感受到了這種仙境的美妙與清冷。他吟道:“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處,紅露濕人衣。”洞中春色難鎖,盡管有人一再慨嘆“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桃花還是禁不住不隨流水出洞來,仙境雖然美,沒有人去又有何意義呢?仙人其實也是人。

桃花在中國文化中的審美意味特別豐富。它的外形無比艷麗,“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其美在諸花之上,故將桃花比作美人。桃花的內涵,一般來說,難能免俗。令人感奇怪的是,它一與流水結合,便高雅得瀟灑出塵!一處“世外”,便成了人間仙境。

傳導仙界的信息的流水桃花,無疑美妙迷人,不隨遣流水的桃花又如何呢?大儒朱熹的《桃溪》一詩出語不凡,詩雲:

洞裡春泉響,

種桃泉上頭。

爛紅紛委地,

未肯出山流。

真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落紅寧肯委地,而不願隨波逐流,何等的潔身自好,何等的高雅脫俗。此桃花既不是仙境的像征,也不是美女的比喻,分明是士人氣節的寫照。“爛紅紛委地,未肯出山流。”我首先想起的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

在桃花溪水旁我久久地徘徊,“山自青青水自流”,青山常在,白雲常在,碧水常在。我徘徊之地,可是漁人尋津之地,陶公吟詩之地?

“桃紅又是一年春。”今年的桃花開得真好!



自山麓的菊圃,到山腰的集賢祠、桃花觀,再到這山頂的高舉閣我都在觀仰,我不只在觀仰此地秀美的風光,還在觀仰一個偉大的人,他就是陶淵明。如果說桃花流水青山幽洞是此地景觀的外貌,那麼,陶淵明則是此地景觀的靈魂。沒有陶淵明,就沒有了桃花源。

菊圃、集賢祠、桃花觀、高舉閣都是紀念陶淵明的。各處景觀都有特色,菊圃為一四合院的建築,正面的廳堂為淵明祠,集賢祠本名靖節祠,建於唐初。明末清初,奉祀王維、孟浩然、李白、劉禹錫、韓愈、蘇軾等先賢,故改名集賢祠。桃花觀本為道觀,是桃花源的主體建築,左有躡風亭,右有玩月亭,風景絕佳。它與陶淵明的關系主要在民國初年,桃源知縣在觀內辟有“古隱君子之堂”以祀陶公。高舉閣建於桃花山頂,從陶淵明的“高舉尋吾契”詩句中得名。

這三處名勝中大量的碑刻、楹聯,充分展示陶淵明的光輝人格。

陶淵明雖然做過官,但絕大多數歲月還是在隱居,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曾封長沙郡公,陶淵明自己也做過大軍閥荊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湖南武陵(常德)距荊州不遠,風景之佳,素擅美名,愛好山水的陶淵明不能不去游覽,桃花源一帶他很可能隱居過。

隱士是中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像。早在商周,就有隱士存在,反對周武王革命的伯夷、叔齊後來都成為隱士。隱士屬在野的知識分子,他們中不乏沽名釣譽之徒,但也有不少人才。姜子牙、諸葛亮出山前都是隱士。隱士的政治態度很復雜,從哲學思想上來看,不管真隱,假隱,都標榜道家,崇尚自然。他們的存在,構成中國文化一道奇異的景觀。分析隱士文化的性質、意義當然不是本文的任務,這裡提及,乃是因為桃花源作為一處風景名勝,其重要價值在於它是中國隱逸文化的典型。

陶淵明無疑是隱士的卓越代表。作為隱士的卓越代表,陶淵明有兩點為其他隱士所不及的地方,一是他的崇高氣節,“不為五鬥米折腰”,這點特別為人稱道,傳為千古佳話。二是他親自參加田野勞動,與農民的關系很好。

作為偉大的詩人,陶淵明上繼屈原,下開李白,開創了中國清新詩派。他將詩的題材從山水擴大到田園,是田園詩的的首創者。

陶公於中國文化的貢獻偉哉!

正是因為有了陶淵明這樣偉大的人物為桃花源寫了詩並記,才使桃花源千古流芳。

正是因為有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並詩》,才引來無數的名人來此觀賞,棲遲,吟詠。讓我來稍許開列一下唐、宋、元、明四代寫過桃花源詩文的名人的名單吧。唐代:孟浩然、張旭、王昌齡、王維、李白、劉禹錫、韓愈、王建、劉長卿、杜牧、章碣等。宋代:張詠、梅堯臣、蘇軾、王安石、秦觀、黃庭堅、朱熹、陸游、姜夔、謝枋得等。元代張斛、元好問、許衡、吳澄、劉因、揭文斯、薩都剌、傅若金等。明代:薛暄、文澍、王陽明、江盈科、袁宏道、袁中道、楊嗣昌、張鏡心等。據說,歷代關於桃花源的詩文多達二、三十萬字。

桃花源當之無愧是一座輝煌的中國古代的文化館。在桃花源游覽,猶如在讀一部中國古代的隱逸文化史、文學史。



此時,我在桃花觀留連,觀賞。沉醉在大廳一副楹聯的意境之中。聯雲:

卅六洞別有洞天,淵明記,輞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漁耶,樵耶,隱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問今何世,鹿亡秦,蛇興漢,鼎爭魏,瓜分晉,頌者,謳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個中情味,令人品賞不盡。真個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桃花源,我悠遠的夢。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