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男人的魅力在於女人的關愛,女人的美麗在於男人的呵護。山水也一樣。水是山之靈,山是水之魄。有山無水不精神,有水無山欠氣概。風景之美正在於山與水的絕妙組合。
說杭州美在水,其實並不准確,杭州誠然以西湖聞名,但西湖之美卻在四周遠遠近近的山。西湖三面環山,一面臨城。這種地理得天獨厚,東湖未有,太湖未有,巢湖未有,鄱陽湖未有。
杭州湖畔居品茶,奇絕處在於賞景。坐在臨湖敞口茶廳,沏上一壺龍井,茶香氤氳中,憑欄眺望西湖。西湖就像是一面明鏡鑲嵌在碧玉之中,這時,你才覺得,正是這環湖的山眾星拱月般將西湖女兒俏麗的臉蛋托了出來。有山,就有雲氣,有煙嵐,於是,山色空蒙,雲霓明滅,動靜相映,變幻不居……西子姑娘的千變萬化的美麗與神秘盡在這山色之中。
沒有男人的愛慕,哪有女人的美麗!
沒有這樣多的山呵護著西湖,哪有西湖絕代的妖嬈!
二
杭州的山水是有章法的。湖為主,山為輔。湖因山而秀,山因湖而麗。在相得益彰中,各擅勝場。桂林的山水也是有章法的,但那是另一種章法。桂林是平地,平地拔起多座青山,山不高,渾圓可愛,或如清純之少女,或如飲江之大像,或如疊采之錦樓。漓江,彎曲地穿城而過,將這風姿各一的青山串起來,於是這部華采樂章就有了主旋律,有了多聲部,那散落在各處的山峰就成了一朵朵跳動的音符。一曲令人如醉如痴的交響樂就這樣在八桂大地奏起。
我去過廣西很多地方,桂林那種山見過不少,然沒有一處山水比得過桂林。說起來,漓江功不可沒。城市有條江從中穿過,那是這個城市的福份。這江通常成為這個城的靈魂。水在自然風景的作用,無論怎樣評價都不過分。沒有水,談不上風景。在風景區中,哪怕是一條小小的山溪,都會給人一份欣喜,不僅它的活潑靈動創造出無窮的妙趣,而且它的足跡往往擔當起串景、引景的作用。這正如一個家,實際的家長總是女人。沒有女人,家就散了,有個女人,哪怕是個老太太或是個女孩子,這個家就可能給組織起來了。女人在社會組織中實際上成為向心力與凝聚力的源頭。
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以山景聞名,其山也系平地拔起,不過,不是桂林那種如小後生清秀可喜的山,而是狀如巨靈神面目猙獰讓人恐怖的山。方圓近百裡的張家界有點像大盆地,四周是綿亙的山脈,盆地中滿是插天的奇峰,好比種了一盆水仙。表面看,這盆中的山峰似有些亂,不過,它的雜亂中乃見出整一。景區中的金鞭崖,其山綿延成帶,形成一條大夾谷。張家界有名的奇峰多在這條夾谷中,在金鞭崖的大夾谷中,有那麼一條溪流在嘩嘩地流著。正是有了這溪,使得號稱“山中鐘馗”的張家界不僅有了幾分清新與嫵媚,而且整個一條山谷的景觀給串起來了。1985年,我曾經陪著名的美學家王朝聞先生游過金鞭溪。王先生特別喜歡這條粗野的山溪。它沒有規整的河道,只是由高向低曲折地流著,或舒緩,或急湍,狹窄處水流隱在草叢深處,廣闊處竟形成一片河灘,途中也形成幾處小瀑布。溪中時見游魚,翻開水中石塊,還能偶然發現螃蟹。我們沿溪行,涉淺灘,過跳石,一路水聲盈耳,不時觀賞奇峰,一點也覺累。我們終於一個名叫“水繞四門”的地方,金鞭溪在此打個彎,萬分留戀似的向這條夾谷告別,它就要進入另一條較大的溪流了。而金鞭崖夾谷也到此為止。我與王先生在此停了下來,討論這條夾谷的美。我們當然都非常欣賞這條夾谷的奇峰,但是,我們也很喜歡這條溪。王老比我深刻,他說,其實,這條夾谷美就美在這條溪。
是應該感謝這條溪,它將過於剛強、偉岸甚至有些醜陋的山峰柔化了,美化了;同時也應感謝這頂天立地的奇峰,是它們給了這條似乎過於柔弱的小溪以百折不屈的氣概與傲岸的靈魂,那一路叮咚的歌聲如此渾厚與雄壯!
三
金鞭溪與金鞭崖相比,的確太不起眼了,盡管它很偉大。武夷山的九曲溪就不同,水量豐富,縹碧澄透。2000年我游九曲溪,頭天游過,感覺非常之好。第二天,武夷山的主人問我再游何處,我說,還是去九曲溪吧。主人感到驚訝,在我,這種經歷也是首次。不只是為了盡興,我是想對頭天產生的感性印像作一次理性的鑒定。仍然坐著竹排,仍然聽著漁歌,仍然一邊打量山景,一邊戲水。雖然這第二次的游覽,沒有了曾有過的那份驚喜,卻多了一份理性的樂趣。我仔細打量每一景點的組合,細思它美在何處。我發現,在這條夾谷,山景與水景的組合達到了完美的程度。比如,一面名叫曬布崖的巨大的石壁,壁面有著許多豎條,狀如曬布。石壁的倒影,在水中微微地晃著。伸向空中的曬布是靜的,伸向水中的曬布是動的。這一動與一靜構成完整的圖景,何等有趣!整條九曲溪,山景與水景的組合,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郎才女貌式的結合,一種理想式的結合。南宋大儒朱熹有《九曲棹歌》十首,將九曲溪山水相映之美描繪得淋漓盡致。且看其中之二與之三:
九曲溪邊上釣船,
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橋一斷無消息,
萬壑千岩鎖翠煙。
二曲亭亭玉女峰,
插花臨水為誰容。
道人不作陽台夢,
興入前山翠幾重。
是啊,這種插花臨水的美,豈是孤立的山與孤立的水能造成的!
當然,山水的組合難得如此匹配!在自然界更多的還是有主有次、有強有弱、相依相襯的妙合。人類社會也是如此,何須遍尋郎才女貌,何須苛求珠聯璧合,何須去講門當戶對,只要相應、相呼、相扶、相襯就行了。《易經》雲:“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風景的美與人類社會的美其規律是相通的,重在和諧。
四
中西哲學都講和諧,但中國哲學最看重的是陰陽交感式的和諧。交感重在交。感與應也是交中之感,交中之應。師友是交的,夫妻更是交的。不交哪有友情,哪有愛情?哪有親情?不少人迷感泰卦的陰在上陽在下,殊不知正是這種格局,造成了陰陽相向而動的交感。而表面上看似是正常的否卦,因陰氣下降陽氣上升失去了相交的可能。
交感在中國哲學重在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聖經》說世界上最一個女人夏娃是第一個男人亞當用自己助骨做的,中國最古老的神話說,世界上最一個人是女人叫女媧,她用泥土做成了很多人,包括男人。又說世界上第一對夫妻伏羲與女媧是兄妹。這些故事耐人尋味。在初民看來,男人與女人其實是血緣一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出自感性本能的對人的認識包含著某種科學性。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陰陽交感才使地球上綿延著生命。
不是在故做文字的游戲,細細咀嚼,就會發現,正是這種交感才將和諧推向了最高層次——和融、和美。
在自然山水的審美中,最為美妙的是這種山水交感的景觀。陸游詩雲:“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景好就好在“山重水復”。正是山與水的這種回環往復,才導出並烘托出“柳暗花明”的美景。中國人的風水觀講 “水抱山環”,認為這種地理是最為吉利的。讀《桃花源記》最為欣賞的是:“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山(林)與水的一路纏綿,唧唧我我,何等地富有人情味!
不知朋友們去過湖南岳陽否。岳陽第一大自然勝景當屬君山。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個小島。它的魅力就在它處湖水之中,當屬水中有山,或者說陰中之陽。我是多次游覽過君山了。君山觀景最佳處是山頂,或者說是面對岳陽城的那面的山坡。在這裡,打量洞庭湖,遠眺岳陽樓,只見水天空闊,帆影點點,名樓隱約,氣像萬千。如果說君山屬於陰中有陽的話,那麼,長白山的鏡泊湖也許是陽中之陰。不過,我沒有去過鏡泊湖,對其景沒有感受。1990年我游蛾眉山到是感受到了山中有水的樂趣。蛾眉山上沒有湖,但山中有泉,在山上行走,不時可以發現水量充沛的山泉。那嘩嘩的流水給人一種滿山皆動的生機。蛾眉山有一亭名清音閣。閣臨山泉,背倚青山。在此處聽泉,好像置身於一座自然的音樂廳。水聲、風聲、鳥聲、樹葉搖動聲,組成別致的交響樂。此時,身心俱化,物我兩忘,飄飄然,不知人在何處。
山與水的結合魅力無窮。我想起了我們的老祖宗創造的太極圖。圖中陰陽兩魚,首尾相交,一條S形的曲線將它們分別開來,然而那黑魚的眼睛分明是白的,而白魚的眼睛又分明是黑的。這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像征。男女的奧秘在此圖,山水的奧秘在此圖。
山水,豈只是精致的並列,它們還是絕妙的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