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
清早陳大姐就幫我們安排了包車,臨上車還塞給一袋蘆柑帶著吃。汽車在公路上奔馳了近一小時,田野、群山、長橋、南長城在車窗外一閃而過,苗寨大門外出來一位苗家的小姑娘帶我們進去。
因為正過年,寨子裡苗人們聚在一起表演節目。一位廣東來的游客幸運的加入一個娶親的節目娶到一位漂亮的苗女,正把他樂得合不攏嘴,卻突然間一群苗女擁上用鍋灰把他塗了個大花臉。原來這是當地的一個風俗,這位老兄也只好目瞪口呆地接受這樣的祝福了。
又出來一隊人馬抬出幾個大鼓咚咚地敲將起來,然後他們圍成圈跳舞。動作並不復雜而帶著鮮明的民族特色,跺腳喲喝,他們跳得十分投入。這歡快的氣氛感染了所有人,即使旁觀的人也不由喝起彩來,我更是興起衝入圈子也跳將起來。只是這舞蹈看著似乎簡單,我第一次跳卻不免跳得笨手笨腳。邊上的小姑娘看我跳得如此難看,估計有點接受不了,趕快教我幾個動作。剛跳完舞又出來一群人給我們敬米酒,口味甜甜的。ICEY不會喝酒待要推辭,我怕影響民族團結趕快搶來喝下,幾碗酒下肚我怕待久了被灌翻,決定到寨子裡四處走走。
寨子依山而建,細瘦而高的煙樓,土黃色的院牆,而房屋和道路大量采用石塊作為建築材料,路拐角有那干干淨淨的石碌碡,哦,還有對面搖著尾巴走來的大黑狗。我們隨意走進一戶人家,主人立刻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烤火煻,我們也就勢和主人攀談起來。苗寨的一切都是令人好奇的,火煻上方掛著的是燻肉,據說至少要掛一個月,可我看那塊肉已經被柴火燻得烏黑,還不時有油滴落下來;傳說中的老銀這裡每家都有點壓箱底的,見我們感興趣,他們打開層層包裹收藏著的銀器讓我們把玩;而我更對苗女穿的衣服感興趣,一般是木機深色的土布,或格子花,或墨藍淺綠,袖口褲腳多采用幾道雜彩美麗的邊緣,是別出心裁的刺繡或只是普通印花布零料剪裁拼湊,然後再加上特別風格的繡花圍裙,一條手織花腰帶,穿上身給人一種健康、樸素、異常動人的印像。毎件衣服還配有銀匠打造的首飾,在色彩配合和整體效果上,真是和諧優美。讓人感覺到,它反映的不僅是個人愛美的情操,還是這個民族一種深厚悠久的文化。
然而這裡發展水平是落後的,寨裡出一個大學生被認為是了不起的事情。一直陪我們的小姑娘,細問才12歲而已。在城裡,這個年紀不過是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孩子,可是她已經是一個小大人了,並且在寨裡還有很多像她這樣的孩子。這時我開始後悔沒有准備一點小禮品,在杭州的時候就有朋友提醒說這裡很窮,如果給孩子們帶點鉛筆橡皮之類的他們會很高興。
說到這裡我有一點感想,很多地方的美麗因為貧窮落後而得到保護,如果開發了,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卻反而破壞了他所美麗的。但是我們卻沒有理由阻止,因為我們沒有理由當我們在城市裡享用汽車別墅等現代文明的產物,而要求某些地方仍然保留古典,保留原始,甚至保留清貧,何其的不公平。我希望這些地方能夠融入外面的世界,卻也希望能夠保持他們的風貌人情。
黃絲橋古城
黃絲橋古城很近,就在邊上。其實陳大姐已經說過這裡不看也罷,但既然已經來了總得看看。古城很有些歷史了,繞護城牆一周為686步,而古城也正好建於公元686年,不知這是不是為巧合。由古城向西南,據說離貴州銅仁只60裡。除這些外對古城再無別的印像了,這是個名氣遠大於實質的地方。
石板寨
本來計劃是南長城的,但到實地一看,蜿蜒在群山中的長城是近年根據明代御苗而建的城防新建的,人工痕跡極濃,不由沒了興趣,於是改去了石板寨。
石板寨本是清兵的兵營,南長城已修葺一新,近在一偶的石板寨卻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風貌。極好奇這裡的石頭,道路、房屋、院牆甚至屋頂都是由一片片的石板片搭成。而這些石片卻又是天然的,人們只是從山上撿回搭起來。
時至今日,寨子裡只有老人和孩子們了,還有幾只黃狗和肥碩的豬。孩子們見到有生人來了興奮異常,小孩害羞的躲在人後,大些的男孩卻點起幾個炮仗仍過來,不知是否認為我們是入侵的敵人。
回到鳳凰FB,吃了一通極爽的魚宴,才花了50塊,爽。
漫步鳳凰
我們決定花一整天時間在鳳凰漫步,好好感受一下鳳凰。更有某人叫囂著要采風,可是天曉得,她連自己背來的DC都要我教她怎麼按快門。
清晨我們漫步在沱江邊。清晨的沱江微霧,正如我所願的那樣看到了吊腳樓和江邊浣衣的女子,和青山、輕舫的倒影清澈印在江中,真如一幅美麗的畫。我也想將她入畫,只恨手中的A70不夠專業。
鳳凰也分老城和新城,老城盡量地保持原有的模樣,即使有新建的木樓也按舊時的風格。在鳳凰的老街中游逛,尋找著也期待著。舊時的房屋宅第散布在老城中,那石板路、江邊的木結構青瓦吊腳樓、古城門洞,明清風格的馬頭牆、石刻木雕門窗裝飾的深宅大院等等令我仿佛進入時光隧道———沈從文小說中的水手、船老大都從這個城門洞進出過吧?
但純粹以木結構為主的民居已不多見,只是如碎片般散落在老城之中,主流是磚木結構的。這也許是因為木結構的房屋無法長期抵御風雨的侵蝕和歲月的衝刷,而當地的居民也自然會更願意選擇更為舒適堅固的新居,但對於來此尋找過去的游人來說,則不免有一種“去兮不返”的惆悵。
沱江不急不緩的流著,像和著節拍的行人,遍布江中的水草隨著沱江的流水飄搖,把沱江裝弄得如奇幻嫵媚的翡翠。
最具當地特色的吊腳樓就臨堤而建,木結構的房屋主體上和一般房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吊腳樓探出江堤一塊,並且用長長的木腳支撐在江面之上,看上去,幾根疏俊爽朗的豎線條從水面拔起,上面壓著更多細密的點線面,節奏感極強。難怪當地蠟染中有很多作品是以吊腳樓為主題。而且這種古樸的建築坐落在緩緩流動的江水之上,別有一種追思往昔的味道。
而給我最深印像的是當地人的樸實。在這裡買東西店家報出的價格又便宜又實在,因此幾乎不用還價。走進任何一家店,主人都會像朋友一樣招呼你。我們經常是逛進一家店想買東西,結果卻是和老板圍坐著火煻天南海北的聊天,像久別重逢的老友。小鎮不大,滿街走的是穿衝鋒衣背照相機的游人,走來走去經常會遇上,於是相視一笑。
劉大炮是當地一位著名的蠟染藝術家,曾經在澳大利亞開過展覽,我們慕名特意上門拜訪。老人大約六十歲了,十分健談,給我們介紹蠟染藝術品的特色。而他工作室中的作品大多是以鳳凰為題材,在深藍的底色上用白色勾勒出來的,有的是帶有民族特色的圖案,有的是鳳凰的風貌,描繪出江邊的吊腳樓高低不一的延伸,而立在水中的木柱高矮不一參差不齊,像隨著古老旋律,從沱江中生長出來的樹木。我最喜歡的卻是一幅抽像派的,幾個簡單的線條把二個背著背簍的苗女刻劃得惟妙惟肖,可惜老人卻說這圖的創意是湘師大一位教授的,有版權的,不賣。
沈從文先生的碑文雲:“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我。”從起初的期望,到初抵的失望,再到現在,我感到我開始理解沈老為何如此熱愛他的家鄉了。正如黃永玉說他的家鄉:“就應該那麼小,那麼精致而嚴密,那麼結實。”
我體會到鳳凰的寧靜、雅致與樸實,也許將來我會來此長住,平靜我那在凡塵中繁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