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召喚

作者: lao_cai

導讀1.為什麼去印度和中國一樣,印度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恆河文明”; 印度有與中國長城齊名的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泰姬陵;印度是佛教的發祥地,佛教經過中國等國家的發揚光大想在已經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印度人口超過10億,是僅次於中國的人口第二大國,印度近年呈現比較強的經濟活力,很多比較經濟專家經常把它與中國相提 ...

1.為什麼去印度和中國一樣,印度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恆河文明”; 印度有與中國長城齊名的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泰姬陵;印度是佛教的發祥地,佛教經過中國等國家的發揚光大想在已經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印度人口超過10億,是僅次於中國的人口第二大國,印度近年呈現比較強的經濟活力,很多比較經濟專家經常把它與中國相提並論;印度曾經長期受英國殖民統治,有著獨特的殖民地文化……同處亞洲的印度走著一條與中國近似卻又不同的發展道路,當我們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時候,我們有什麼理由忽略這個近鄰呢。

有人問我:世界上有那麼多既有古老文化又有美麗風光,而且生活富庶、旅游設施完善的國度都還沒有去過,為什麼會先選擇印度?

同中國一樣,印度也處在一個變革頻率高、變化幅度大的快速發展時期,幾千年來沒有動搖過的生活方式、文化遺產,可能在變革中很快地消失或消亡,我想在他們發生變化之前,看一看原汁原味的古老文明。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印度的物價水平很低,在印度旅行不需要花費太多的金錢。另一方面,印度的生活還很艱苦,衛生狀況比較差,要求比較好的體力、耐力和抵抗力,趁著還勉強算年輕,早一點去吧。

2.去印度看什麼

輝煌燦爛的古老文明文化、廣袤的國土和眾多的宗教,使得印度名勝古跡眾多,截至2003年已經擁有23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這些遺產有很多是歷代統治者留下來的城堡和陵墓,比如有紅堡、胡馬雍陵、泰姬陵。也有宗教寺廟,比如迦瑪清真寺、卡久拉霍的寺廟、錫克教金廟、鹿野苑、阿育王柱(Ashoka’s pillar),這些建築和建築遺跡代表了印度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了解印度古代文化藝術的實物教材。

印度民族、部族眾多,還有獨特的種姓(caste)制度,再加上普遍而眾多的宗教信仰,形成許多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印度教視牛為神,牛不但在繁華街道上閑庭信步,還可以登堂入室;電影電視上看到的紅頭阿三,那是印度錫克教徒;印度教徒認為恆河是通往天堂之水,在瓦拉納西的恆河邊,人們在河裡沐浴,在河裡消亡,面對恆河禮拜(PUJA);印度人對動物表現出極端的愛心,除了養牛外,還養鼠、養蛇;印度女性身穿飄擺的紗麗、披著鮮艷的披肩,婀娜多姿……走在街上看到的全是不同的民風,眼睛都不夠使。

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這裡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北部高山、西部的沙漠,還有南部的海灘;殖民統治給印度留下了英語、英語文化,還留下了加爾各達、孟買等幾座大城市。

印度文化對世界,尤其對亞洲都有深遠影響,近代還出了幾位世界名人呢。被印度人尊為國父的聖雄甘地,如今就靜靜的安睡在的亞穆納河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近代詩人、作家泰戈爾與中國近現代文學巨匠有著廣泛的接觸,激起了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特殊情結。

印度飲食獨具特色,印度還有敢跟好萊塢叫板的電影產業,還有獨特的手工藝制品、克什米爾披肩……

總之,去印度旅游,可看可體驗的東西太多了。

3.怎樣安排行程

印度幅員遼闊,南北差異較大,北部印度代表了古印度文明的精華。因此,如果只有2-3個星期的假期,最好只安排印度北部的旅行。根據時間長短以及忙閑取向,可以選擇下面目的地的全部或一部分。如果只有一個星期的假期,印度人會驚異地看著你:那你來印度干什麼?

德裡(Delhi)、阿格拉(Agra)、齋普爾(Jaipur)旅游金三角。 這裡主要是前朝古跡的游覽,有德裡的紅堡(Red Fort)、胡馬雍陵(Humayun’s Tomb)、迦瑪清真寺(Jama Masjid),阿格拉的泰姬陵(Taj Mahal)、阿格拉堡(Agra Fort)、阿克巴大帝陵(Akbars Mausoleum) ,齋普爾的風宮(Hawa Mahal)、琥珀堡(Amber Fort)。

瓦拉納西(Varanasi)。 體驗恆河風情,看恆河邊上的人生百態、蕩舟恆河賞古老宮殿(Ghat)的依稀風采、融入印度教禮拜儀式(Puja)的氛圍之中。這是個了解印度、印度人、印度人物質和精神生活得地方,它讓你對人生發出由衷地感嘆。即使你不是詩人,也想扯開喉嚨“啊啊”兩聲,即使你不是作家,也會湧起訴說的衝動。有時間的話去看看離此不遠的佛祖悟道成佛後初轉法輪的鹿野苑(Sarnath)。

菩提迦耶(Bodh Gaya)。這裡有佛祖悟道成佛的菩提樹,與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地藍比尼園、初轉法輪的鹿野苑和涅磐之地拘舍那並成為佛教四大聖地,是佛教徒朝聖的重要目的地。它位於比哈爾邦(Bihar)境內,一般由瓦拉納西乘汽車進出,又由於比哈爾邦是印度比較貧困的一個邦,道路失修,進出此地需要比較富裕時間。

卡久拉霍(Khajuraho)。這是中央邦的一個小鎮,因為這裡的獨特的寺廟而聞名。公元9-13世界昌德勒(Chandela)王朝建都於此,在大約一百年的時間跨度裡建造了大量的寺廟,寺廟主要用紅砂岩建造,紅色的砂岩上面布滿了精美的雕刻,尤其以性愛描寫為內容的雕刻引人注目。這裡不通火車,從瓦拉納西經薩特納(Satna)或從阿格拉經占西(Jhansi)進出應該考慮至少3天的時間。

加爾各達(Culcutta)。印度第一大城市,殖民文化的代表地區。

拉賈斯坦邦(Rajsthan)的焦特普(Jodhpur)、賈沙梅爾(Jaisalmer)、烏代普(Udaipur)。拉賈斯坦邦是印度比較富裕的邦,也是獨具特色的一個邦,最強大的莫臥兒王朝統治大部分印度的時候,這個地區還能保持長期的獨立,因此這裡的風情有其獨特之處。地處塔爾沙漠邊緣的焦特普,號稱藍色之城,建築物都漆成藍色,在沙漠明媚的陽光照射下格外亮麗。賈沙梅爾地處沙漠腹地,號稱金色之城,除了城堡外,沙漠駱駝之旅(Camel safari),是個不錯的體驗。烏代普是一個浪漫之城,城堡建在湖水中央,神秘而浪漫。這三個小城由於物產富庶,生活比較方便,使身心放松的好地方。

印度內地城市間的旅行主要依靠火車,輔助以汽車。由於火車經常晚點,所以制定形成應該考慮比較充裕的時間。我傾向於比較閑適的時間安排,不喜歡太趕,所以用了2個星期的時間,只去了上面目的地中的德裡、阿格拉、瓦拉納西、卡久拉霍和焦特普。最喜歡的地方是焦特普。我在印度乘坐5次城市間的火車,沒有一次不晚點,最長的一次晚點14小時。

4.什麼時候去最好

10月~3月,旅游指南都這樣介紹。印度分為三個季節,即冬、夏和雨季。冬季(11月至3月),印度各地每天晴朗,是比較適合旅行的季節。

其實12-1月份北方的平原地區很冷,由於早晚溫差大,還多霧。我新年前後在瓦拉納西、卡久拉霍和阿格拉,每天都遭遇彌漫的濃霧,大霧往往中午時分才漸漸散去,及至傍晚氣溫下降,迷霧又升騰而起。在氣溫10度左右的潮濕地區過過冬嗎?想想那滋味吧。所以北部平原地區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每年2-3月份和10月份。

5.需要花多少錢

印度的物質生活水平不高,物價比較低。自助旅行通常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和中低檔旅館或客棧,所以印度境內的花費不是很高。取決於在印度時間的長短和目的地的多寡,一般平均每天10-20美元即可,時間長一點、目的地少一點的話平均費用就會低一些,如果時間短又想多旅行幾個目的地,那就稍為高一些。

以2004年1月份美元與盧比(Rupee)的彙率計算,1US$=44.5Rs,10-20美元就是每天大約花費450到900盧比,其中住宿150-200Rs,吃飯100-200Rs,其余的是交通費、門票費等,還應該考慮適當買些紀念品。印度的一些消費有針對外國游客的特別價格,比如門票費,泰姬陵的門票對印度人只要20 Rs,外國人就要750 Rs。印度飲食以素食為主,酒類飲料也很少見,啤酒要80 Rs一瓶呢。印度的手工藝品和紡織品最能體現印度古老文化,我買的克什米爾披肩,回來後遭到親友們的瘋搶,後悔買少了。

當然上述預算可以再精減,住多人間、公共衛生間,只吃素食不喝啤酒,火車只乘坐硬臥(2nd sleeper)以下的等級,市內交通步行為主,可能一天有300盧比就夠了。現在自助游(叫背包客也行)中似乎有一種傾向,就是看誰能夠花最少的前有最多的地方,甚至還有一本什麼書說多少美金周游世界。我不贊成這種傾向。旅行是精神消費,是物質消費達到一定程度以後自然產生的消費需求。不是說窮人不能旅游,因為對物質消費的期望值不同,所以對旅游消費的起點也不同,有些在別人看來很窮的人,他的物質消費期望值滿足了以後,他自然有精神消費的願望。我不贊同的是一味地攀比誰的旅行花費更少。算算你在國內有了住房、交通和其他基本生活設施的基礎上每天消費多少錢,如果把基本生活設施的費用在平攤在每一天又需要多少錢。適當從寬的預算可以讓旅行的質量有一大節的提高,不信您試試。

進出印度的交通費可能占總旅行費用比較大的比例。東方航空有從北京往返德裡的航班,每周3班。原則上每周一、二、五飛去,第二天飛回。也許讓我趕上了,來回航班都長時間晚點,去程的時候在北京過夜後才飛。往返機票費6200元,有的代理報價5700元。據說,從香港乘國泰航空的話,機票費便宜一些。有個朋友從香港飛尼泊爾加德滿都,在乘汽車由瓦拉納西進入印度,據說比香港直飛德裡還便宜一些。這部分費用是變數比較大的,不妨多打聽打聽。

老財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